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研究房价上涨如何影响家庭储蓄率具有重要学术及实践意义,但已有相关研究依然存在分歧.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控制房产交易,以固定效应模型更准确地分析了房价上涨引起的房产价值增加对有房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实证发现,家庭房产价值增加1%,家庭储蓄率会降低3.6%,以人均土地供应面积作为房产价值工具变量的2SLS回归结果依然稳健.由于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以房产为主,房价快速下跌将会降低家庭财富水平,迫使家庭大幅增加储蓄,降低居民效用水平,而房价快速上涨,则不利于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满足.在此背景下,稳房价应该成为政府管控房地产合理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最新公布的中国城市居民消费金融调查数据,考察房产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并探讨其中存在的异质性。实证结果显示:(1)有房家庭的总消费较无房家庭高;(2)家庭房产总值对家庭总消费及食品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房产财富消费弹性小于金融资产;(3)房产数量越多,房产总值对家庭总消费的影响越小。在制定拉动需求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房产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10年和2012年两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中的城镇有房家庭进行了配对,构造了两期面板数据,就房屋价值变动对家庭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探讨了房屋按揭贷款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家庭房产差异对于房屋财富效应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房屋资产对家庭消费具有明显的财富效应;房屋按揭贷款为家庭购房带来"杠杆",当房屋价值提高时会引起更大的财富效应:相比单一住房家庭,多套房家庭的房屋资产具有更明显的财富效应;房产占家庭资产比重较低的家庭,房屋资产的财富效应较大,随着房屋投资属性的降低、消费属性的提高,房屋的财富效应会下降。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我国储蓄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世界高位,但另一方面,“储蓄不足”问题也较为明显。随着贷款购房者增多,居民用于归还自身债务的被动储蓄增多,资金流入房地产部门,使得其他企业部门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基于此,本文利用2018年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开展的江西省居民家庭专项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住房套数和房价预期对居民主动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住房套数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负相关,房贷支出加大压低了主动储蓄率;房价预期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正相关,并且房价预期的影响是异质性的。“一正一负”的作用力不仅吸收了居民当期消费,也透支了未来的居民消费。资金过多流入房地产市场,挤占了实体经济发展资源,造成居民“储蓄率高”与“储蓄不足”现象并存。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利用孤波理论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结果发现前期生育率的高峰和低谷必会转化为当下的出生波、教育波、就业波、老龄波等一系列社会孤波,对储蓄率、教育投资率、养老支出等经济变量造成深远影响。然后建立了一个包含养老储蓄、家庭教育投资、代际转移支付和预期寿命内生化的一般均衡世代交叠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在当前生育率水平下,预期寿命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率、养老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是非单调性的。理性行为人对子女"投资品"属性的认可程度超过"消费品"属性,导致家庭教育投资率和养老储蓄率居高不下。由于非单调性经济增长路径的拐点来得相对较早,高储蓄率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劳动参与率的提高扩大了劳动力的供给规模,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文章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和2018年两期平衡面板数据,探讨家庭房产财富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房产财富增加使部分已婚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降低了已婚女性参与劳动的概率;房产财富与房产增值不能等同,这种负向影响表现为资产效应而非增量效应,房产增值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作用机制甄别结果表明,房产财富增加能够显著增加已婚女性的家庭照料、锻炼身体时长和陪伴家人吃饭的频率,同时降低了家务时长。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房产财富对家庭规模在3人以上、年龄较大以及低学历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和强化社会网络,缓解房产财富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负向影响。基于此,建议政府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总基调,稳步推进房产税和遗产税,提高住房的居住环境与舒适度,丰富居民的投资途径,同时通过普及互联网的使用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劳动者人力资本和社会网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房产的未来     
房产的价值 中国人对房价的心理价值是,生活起居的价值没有投资价值高。很多热衷房产的,基本上首先的心理价值是投资,或者说是保值。这也是房价持续高涨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很多人开始看空房产,貌似崩盘就在眼前,不是晚上就是明天。比如牛刀同学就说了,2014年房价将跌去一半。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高储蓄问题由来已久,降低家庭储蓄率、提高消费有助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基于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研究了移动支付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动支付显著降低了家庭储蓄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缓解流动性约束、信贷约束和扩大社会网络是移动支付降低家庭储蓄率的主要途径。此外,移动支付显著降低家庭为应对健康风险、医疗风险、失业风险、收入风险等不确定性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地区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西部地区、四五线城市、农村地区更大。家庭特征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农业户口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中效果更加突出。本文研究为理解中国高储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储蓄率受到最多关注.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高储蓄率对经济的影响争议较大,城镇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对这些问题着重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和经济增长负相关,其中消费不足导致储蓄资金难以转化为有效投资,是储蓄率负相关的主要成因;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而储蓄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利于总体生产效率提高,更能有效促进经济转型拉动消费需求;不同地区存在差异的经济基数,具体可反映为非市场规律下的政府补贴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经济有效发挥了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补贴政策已产生效果,具备经济追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的我国房地产市场可谓是一波三折,年初国内宏观经济刚刚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触底反弹、企稳回升,房地产行业就被一轮又一轮过快上涨的房价推上了风口浪尖。面对高涨的房价,商业银行深陷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理性人会将工作阶段收入在终生进行平均,这会带来消费和储蓄的变化,推而广之,随着整个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储蓄率会相应变化,文章通过实证发现2000年来的储蓄率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当整个社会工作年龄人口比重变大时储蓄率会上升,实证结果有利于厘清关于储蓄率变化的误解,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储蓄率变化并根据情况完善和调整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12.
高杠杆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2018年中国私人非金融部门的债务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200.6%,其中家庭、企业部门杠杆率分别为51.5%、149.1%。本文基于BIS报告的41个代表性经济体1990-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回归,研究发现:储蓄率和家庭、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均是负相关;储蓄率越低,家庭杠杆率占比越高。因此,通过降低储蓄率的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高杠杆问题,同时监管部门要警惕家庭部门杠杆率快速增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吴卫星  张旭阳  吴锟 《金融研究》2021,494(8):119-137
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参与金融市场的门槛与成本迅速降低,金融产品也不断丰富,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异质性增加,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决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研究发现:(1)家庭在安排储蓄与消费时,金融素养有显著影响,金融素养与家庭储蓄率呈倒U型关系。(2)理财规划和借贷约束是影响家庭储蓄率上升的两个渠道。(3)金融素养由低逐渐升高时,家庭的理财规划意识增强,通过提高储蓄率来保障资金充足。当金融素养增加到一定程度,理财规划意识优化资产配置的作用增强,抑制消费的作用减弱,同时借贷约束缓解会帮助家庭增加消费。本文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家庭储蓄率差异的成因,对提升居民福利,增强金融教育政策的针对性,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宇 《中国外资》2013,(12):132-132
所谓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几何学及各类应用对象融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将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与房产管理的各类信息紧密结合,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对信息进行分析,是现代化房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房产信息化管理的捷径。本文就房产管理系统的结构选型,系统目标,系统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问题显露,房地产业风险上升,家庭面临的金融风险也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数据,使用概率统计方法测度家庭金融脆弱性,研究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家庭规模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家庭房产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第一,老年抚养比对家庭金融脆弱性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而少儿抚养比和家庭规模的上升则会提高家庭金融脆弱性,这种影响在不同收入家庭和城乡家庭间存在异质性。第二,老年抚养比的上升能够减少家庭房产负债,提高家庭房产价值,而少儿抚养比和家庭规模的提高会增加房产负债和房产价值。第三,房产负债对家庭金融脆弱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房产价值对家庭金融脆弱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当从维持房价稳定、降低养育成本、完善养老金融体系等几个方面减轻家庭债务负担,缓解家庭金融脆弱性。  相似文献   

17.
“少子化”并没有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从而释放家庭消费,本文通过引入效用利他因子构建的扩展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理论解析,并运用2013、2015、2017年CHFS的家户面板跟踪数据对这种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有“挤入效应”。(2)“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的“挤入效应”存在城乡、性别、年龄差异,在农村“少子化”的储蓄“挤入”弹性要高于城镇,家庭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的增加会加剧这种差距;“少子化”使得性别为男性的户主和处于工作年龄段的户主更倾向于储蓄,女性户主和退休后的户主则表现得不明显。(3)“少子化”对低收入家庭的储蓄率的“挤入效应”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4)通过动态数值模拟发现,面对少儿抚养比的正向冲击,低少儿抚养比的家庭边际储蓄递减能力高于高少儿抚养比家庭。本文认为“少子化”提高了教育、医疗支出的储蓄替代效应,高储蓄率的发生不能忽视“少子化”的贡献,应继续优化、调整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8.
李润婵 《福建金融》2023,(12):41-50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进行分析,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微观层面衡量家庭成员的医疗保险参与情况对家庭储蓄率及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医疗保险的家庭人数增多,对家庭储蓄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该作用在城市家庭中更突出。参与医疗保险的家庭人数增多,亦对家庭收入产生正向作用,对农村家庭的影响程度大于城市家庭。研究结果还表明,参与医疗保险不会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意愿,且医疗保险对收入和储蓄的作用程度呈现较大的城乡差异。基于此,文章提出完善医保支付机制、缩小城乡间待遇差距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们感觉房价实际涨幅比政府公布的房价涨幅要高得多。这种结果主要根源于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的平均房价和房价涨幅是以销售量为基础的平均交易房价的涨幅。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现阶段房产市场以新房交易为主和城市房地产开发以外延扩张型为主的背景下,当房产市场上涨时,政府公布的房价涨幅低于真实的房价上涨水平,而当房产市场价格下降时,政府公布的房价跌幅又大于真实的房价跌幅。  相似文献   

20.
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储蓄率不断上升,储蓄不断增加,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提供坚实后盾。储蓄率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以中国20世纪之后,即1990年2007年的城镇居民的数据位样本,建立起城镇居民储蓄的模型,初步研究储蓄率的极大影响因素。运用相关的计量经济学理论进行统计并最终得到了各因素对城镇居民存款的影响程度,并对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