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往有关互联网创业的相关研究没有充分重视女性群体的异质性,特别是城乡差异,没有关注到互联网对城乡女性创业产生影响的不同路径。基于CGSS(2017)数据,论文从微观层面考察了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农村女性创业选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增加显著提升了农村女性的创业概率,使用工具变量纠正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正向影响依然存在。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这一影响的主要路径可能在于互联网使用有效改善了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本、社会网络、性别观念和商务活动,从而促进了农村女性的创业行为,但互联网使用未能改变农村女性的借贷偏好。  相似文献   

2.
高博 《征信》2021,39(4):80-87
互联网广泛使用背景下金融素养如何提升农户的正规金融信贷获得已引起学界充分关注.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并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户的金融素养程度普遍不高,金融知识是拉低金融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互联网使用增加能够通过提升金融素养来促进农户获得信用信贷,在上述关系中金融认知与风险认知受到显著影响,而金融知识的作用并不显著;农户的创业次数直接影响农户信贷获得,并且可以通过影响金融素养进而影响农户信贷获得.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反事实分析框架探究使用互联网对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发现使用互联网的农户更有可能参与金融资产配置,使用互联网会显著提升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0.64%;通过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GPSM)刻画互联网的不同使用程度对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差异,发现互联网使用程度在0.75处理水平之前起促进效应,在0.75处理水平之后起抑制效应,且仅在0.6处理水平之前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使用互联网只能是促进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强心剂",而并非"持效药".从作用机制检验可知,金融素养在互联网是否使用和互联网使用程度对农户金融资产配置中都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为24.2%和32.1%.  相似文献   

4.
论文通过静态职业选择模型对农户创业选择进行推演分析,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对数字金融对农户创业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不同类型农户创业行为均具有促进作用,数字金融能通过提升农户经营能力、缓解农户融资约束等路径支持农户创业;在农户创业水平层面,数字金融能显著提高农户创业收入、扩大农户创业规模。最后提出了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户创业数字金融服务、政策引导数字金融向脱贫地区倾斜、帮助农户增收致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CFPS2018年微观数据,结合区域层面的宏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老人照料对中年农户土地流转的相关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老人照料的广度和深度均对中年农户土地流转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研究结果仍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家庭老人照料会显著降低中年农户外出务工、自主创业概率,从而对其土地转出行为产生作用.虽然社会照料服务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担家庭老人照料对中年农户的家庭负担,但是这种"替代效应"并不足以缓解家庭老人照料对土地流转的负向影响.异质性研究显示,东北地区中年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受家庭老人照料的影响更加明显,通过成立"国家土地银行"、缩减"地域歧视",可以提升此类群体外出务工的概率及可能性,有利于降低家庭负担、促进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6.
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化技术赋能金融的新产物,也是促进农户创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增收效应;农户创业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但中介效应不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和收入结构的异质性。因此,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强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支持政策与农户创业扶持政策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引导农户创业类型的多元化成为当前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互联网使用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和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农产品价格,突破了时空限制,重塑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帮助更多农特产品走向市场,带动农民增收。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探究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使用互联网对家庭农业收入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同时提升了网络销售农产品占比。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主要增加了家庭的经济作物收入和林木种植收入。农户接触互联网渠道越多,农业增收效应越显著。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农业信贷可得性、增加社会资本等渠道促进家庭农业增收。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农业增收的效应主要存在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四五线城市和户主受教育年限小于9年的家庭。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国家统计局调查所得信息为信息来源,利用多种数据模型,对互联网应用所引发的农户外出务工概率变化进行分析,在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联立方程对内生性偏差加以控制,同时对结果稳健性加以检验后得出以下结论:互联网应用普及对于农户外出务工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互联网应用普及率水平越高,其所表现出的"回流效应"越显著。细分务工样本,能够得出使用互联网可以通过收入增长、长期减贫途径吸引农户返乡务工。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渠道效应、社会资本效应、银行信贷渠道、非农就业机会是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户外出务工的重要传导机制。吸引以"乡村工匠"为主的农村优质劳动力回流,对于乡村振兴的持续具有特殊价值。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如期实现,不仅要推进互联网进村入户,提高农村整体互联网普及率,还要着重关注返乡务工群体互联网使用效用性,从而激发外出务工农户回流意愿,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深入剖析农户创业与家庭金融投资的内联关系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数据调查、Probit等多种命题研究分析方法,对农户创业与家庭金融投资间的影响渠道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其次采用工具变量、倾向得分匹配、联立方程等多种回归检验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农户创业与家庭金融投资间存在正向驱动关系,农户创业水平的提高引致家庭金融投资的新增.异质性分析显示,农户创业对于低收入、高房价及教育程度(初中)的农户而言,促进家庭金融投资的作用更加明显.根据解释机制中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农户创业有利于提升财产收入、增加要素投入、刺激金融信贷,进而提升家庭金融投资意愿,社会资本则显著削弱了农户创业对家庭金融投资的正向影响.根据Shapley分解结果,发现生存型自我雇佣对农户家庭金融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农户创业意愿,对于破除农户家庭金融市场的"有限参与"之谜、减缓农村"金融排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Probit和Tobit模型,研究了移动互联网可及性对商业健康保险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可及性能显著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与概率和程度,对城镇、户主受教育程度高和成员有创业经历的家庭的影响更大。采用所在小区智能手机平均数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处理,使用移动支付替换关键变量,结论均稳健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移动互联网可及性可通过缓解金融排斥促进家庭参与商业健康保险。  相似文献   

11.
杨晓燕  夏咏  王钰 《武汉金融》2022,(10):51-59
提高农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破解农户融资困境以及助推农户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构建“软信息-金融借贷-农户创业”的理论框架,结合Logistic模型和逐步回归法等,从金融借贷的中介视角实证检验了软信息对农户创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社会网络、人格特征和风险态度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创业,正规借贷显著促进农户创业,而民间借贷对农户创业无显著影响;社会网络、人格特征和风险态度通过影响农户正规借贷进而促进农户创业,正规借贷起到部分中介效应,而民间借贷在该路径中不存在中介效应。鉴于此,本文认为要从源头上推动农户经济发展理念更新;优化农户创业的外部金融环境;金融机构要依托金融科技将农户软信息“硬化”,完善农户信用评级,甄选潜在创业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成果(CLDS)的匹配数据,基于认知能力和物质渴求的内生动力视角,分析二者在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家庭创业行为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发展并未显著影响农户创业决策,但有助于农户创业程度的提升;(2)认知水平对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程度之间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物质渴求的调节作用却相反,物质渴求较低的家庭更能够从数字金融的发展中获得创业鼓励。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房价持续增长的现实背景,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家庭住房数量为核心检验住房投资对城镇家庭创业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无房家庭,自有住房家庭的创业概率并未显著提高;当家庭有多套住房时,才能显著提高创业概率。同时,对仅有一套住房的家庭,住房价值对家庭创业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有多套住房家庭而言,住房价值能显著提高创业概率。本文发现住房投资尽管能够通过缓解信贷约束、增加风险偏好等机制促进创业,但也会对创业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只有在政府坚持住房去金融化和"房住不炒"的调控政策下,住房投资对家庭创业的促进作用才能逐步占据主导。  相似文献   

14.
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始终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创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使用2010—2018年CFPS三期混合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了认知能力对失地农民创业决策及其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认知能力能够显著促进失地农户创业行为,信息效应、风险偏好效应和社会互动效应是认知能力对创业产生影响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认知能力的提高对年轻家庭、中部地区家庭、城郊家庭和征地补偿款在25%—50%水平上的家庭的影响效应更大,对机会型自我雇佣的影响更大。因此,地方政府和失地农民应充分意识到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农户需提高认知能力水平,政府应制定恰当的失地农民创业政策,提升农户的创业水平和绩效,为失地农民解决生存发展问题铺好政策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探讨了过度自信、金融环境与家庭创业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过度自信显著提升了家庭创业概率,但与创业项目盈亏以及绩效并无显著关系;过度自信与创业选择之间的关系存在城乡异质性与区域异质性;金融环境在过度自信影响创业选择的过程中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个体心理认知能力与创业选择的关系,试图为我国创业政策、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微观视角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创业动机异质性的视角探究贫困地区创业农户的信贷需求及影响机理,结果发现:贫困地区创业农户的信贷需求总体与其预期收益呈正相关关系,由于不同创业动机农户的资本积累和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异,部分抵消了预期收益对信贷需求的影响, 生存维持型和价值实现型创业农户的信贷需求相对较大;不同创业动机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贫困地区正规信贷产品同质化严重;创业年限等创业特征对不同创业动机农户的信贷需求有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四期调查数据,通过VEP方法测算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金融借贷的返贫防范作用及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借贷能显著降低农户家庭返贫风险,但借贷渠道不同,其返贫防范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仅非正规金融借贷与未来返贫概率存在“U”型关系。机制检验发现,家庭创业是正规金融借贷防范农户家庭返贫的重要机制,而非正规金融借贷不能通过创业产生收入效应和网络信息福利效应,其返贫防控作用不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借贷能明显降低非创业、弱社会资本、乡村、西部地区农户家庭未来返贫概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陕西省农村居民调研数据,采用离散选择模型量化分析了金融素养对农村居民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显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较低,仅有8.1%的农户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金融素养与农村居民银行理财市场参与率呈正相关;金融素养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购买理财产品的概率;接入互联网以及从事商业经营能显著提高居民的理财参与率。因此,应积极开展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居民金融素养,优化农户银行理财行为决策,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2018年477份农户调研数据,结合中国农贷市场特点,从社会资本和人格特征两个维度衡量农户软信息指标,利用计量模型分析软信息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社会资本越多,农户获得正规借贷的概率越高,但人格特征对农户获得正规贷款没有显著影响;第二,社会资本越多、人力资本越多,农户获得非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越高;第三,农户纯收入越高,社会资本对正规借贷可获性的促进作用越显著,但是收入水平无法调节软信息对非正规借贷的影响。上述结论的启示:第一,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处理技术,将分散的农户交易数据整合,识别农户隐藏或者外显的软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农户要积极培育自身软信息质量,注重个人诚信、道德品质和能力素质的培养;第三,政府应加快促进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有效结合,利用金融联结优势,改变传统信贷交易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可得性、借贷规模均具有正向影响。(2)信息获取能力、风险偏好在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可得性、借贷规模的影响中均起到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与非正规借贷相比,社会网络对农户的正规借贷产生的影响更大;与不使用互联网型农户相比,社会网络对使用互联网型农户的借贷可得性以及借贷规模的影响更大;社会网络对西部地区农户的借贷可得性以及借贷规模影响最大;年龄越靠近中年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参与金融借贷,借贷规模也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