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城乡一体化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探究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及效率,有助于对今后发展策略及规划的提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城乡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4个方面系统构建评价体系,对2007—2017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展开评价,进一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测算了该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效率。[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整体上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由2007年的0.148提高到2017年的0.821。其中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也呈递增趋势,城乡空间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波动,但整体发展势头良好。(2)2007—2017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纯技术效率均为1.000,综合效率的变化趋势与规模效率表现高度的一致性。(3)2009年和2011—2013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小于1.000,存在投入过剩和产出不足的现象,规模效益递减。2014—2017年投入和产出达到了最优状态。[结论]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发展效率处于良好的状态。进一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空间、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构建包含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及30个省(市、自治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从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生产发展、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5个方面对全国省区的城乡一体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省区差异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搭建包含26个具体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对2003~2012年全国及30个省市区城乡一体化进行测算评价,进一步采用统计描述分析方法对时空演变特征及省区差异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我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由缓慢增长向快速发展转变,呈“东高、西低、中均衡”的经济地理布局,但区域差异正逐渐缩小并呈收敛趋势。全国及较大部分地区步入城乡一体化扩张阶段,北京、上海率先进入城乡一体化初步实现阶段,而贵州仍处于起步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依靠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一体化带动,城乡规划和生产发展一体化相对滞后。[结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生产发展、公共服务以及人民生活各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通过加强城乡空间规划布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政策体系、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实现全国区域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进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省区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构建包含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及30个省(市、自治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从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生产发展、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5个方面对全国省区的城乡一体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省区差异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搭建包含26个具体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对2003~2012年全国及30个省市区城乡一体化进行测算评价,进一步采用统计描述分析方法对时空演变特征及省区差异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我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由缓慢增长向快速发展转变,呈"东高、西低、中均衡"的经济地理布局,但区域差异正逐渐缩小并呈收敛趋势。全国及较大部分地区步入城乡一体化扩张阶段,北京、上海率先进入城乡一体化初步实现阶段,而贵州仍处于起步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依靠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一体化带动,城乡规划和生产发展一体化相对滞后。[结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生产发展、公共服务以及人民生活各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通过加强城乡空间规划布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政策体系、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实现全国区域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进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宁夏城乡一体化发展测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以及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价宁夏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以2009年宁夏城市和农村建设数据为标准,用综合评价法对宁夏各市县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宁夏城乡一体化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城乡二元阶段、城乡二元过渡阶段、城乡互动阶段和城乡中度融合阶段。宁夏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结合现状四川秦巴山区城乡空间结构与其区域内外的发展影响要素,从区域空间、城市网格、重点镇体系3个层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四川秦巴山区空间协调发展战略构想。其旨为通过建立新型一体化空间,城乡网格体系等结构,灵活运用"中心城市"、"人口集中"、"产业集中"等理念,形成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空间结构紧密,发展思路科学合理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6.
乡镇工业作为完成中国工业化的中间过程,其发展的前景是向城市工业转化,即向现代工业转化。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即以城乡全境为主体,统筹规划城乡建设,优化城乡生产力要素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国民经济的综合力量。而城乡联营企业则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 1、促成了城乡资源有效配置机制。过去,城乡分割体制造成区域之间、所有制之间的封闭状态,阻塞了城乡企业之间资金、劳力、人才、技术等生产力诸要素的流通渠道,对城乡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城乡联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资金、劳力、物资、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环境发展、城乡空间发展、城乡阶层流动等角度,选取23项指标,采用熵值赋权和AHP赋权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指数,从而认为中国三大区域以及省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数存在差异。同时,对我国东、中、西部以及省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就统筹城乡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就是为了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积极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有效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努力形成城乡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和全面协调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树立大党建意识,迎难而上,千方百计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最高阶段和终极目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可以反映城乡发展是否协调和可持续。文章从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等四个方面选取了13个评价指标,构建了以市域为单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我国2010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中等及以上的市所占比例分别为62.50%、71.43%、61.01%和61.90%,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社会、环境和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次之。(2)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总体一般。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高、较高、中等、较低、低的市所占比例分别为13.10%、21.43%、33.04%、23.81%和8.63%。(3)社会、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较好,尤其是社会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上的重叠性;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等级市集聚连片且圈层结构分布格局明显;环境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环境一体化发展水平反而较低,并且空间分布复杂,省域内差距较大。(4)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受自然条件、交通、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东中西差异明显,与我国的三级阶梯分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尤其是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东部部分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自然条件较差、经济落后的西南部地区是较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主要聚集区。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思想,是一个理论创新,是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发展。所谓统筹城乡发展,从长远目标看,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秩序,解决制约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促进城乡与农村共同进步、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加以诠释,并明确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在分析了沈阳经济区域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及优势基础上,对沈阳经济区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乡土地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土地结构格局,确保城乡发展用地以及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本文从土地价格、土地征用、土地产权、土地市场、土地规划和土地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其对城乡土地一体化利用的影响与作用,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受区域条件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黄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滞后。新时期,亟待厘清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以黄土丘陵沟壑区5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县域城镇化和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状况,结合相关分析探析“城”和“乡”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 (1)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城进村衰”问题加重。乡村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资源系统虽略有发展,但环境系统有一定程度衰退,而城镇化水平在各方面均取得较大发展。(2)区域城乡互动关系已趋稳定,城乡耦合模式以“中—中—高”、“中—低—高”为主。城乡发展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以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为主。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缩小。(3)城镇化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乡村的作用较弱。结论 乡村发展滞后是制约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将有助于提高乡村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之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二者相互促进,其协调发展的结果是城乡融合。分析了阻碍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路径,以提高协同发展水平,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索通过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式与途径。研究方法:实地调研,专家咨询,文献研究。研究结果:省内跨区域农村土地联合整治模式,可为江苏省统筹区域发展提供宏观战略指导,有效促进区际要素优化配置,创新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缓解该省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土地资源约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拓展融资渠道,经济、社会和生态预期效益较好。研究结论:农村土地联合整治是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可适时在省内条件成熟的县(市)开展试点。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为关键、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改革创新为动力、改善民生为根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效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拓宽江苏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全省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指导原则上,要聚焦内涵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17.
城乡发展协调度动态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1978—2008年的城乡发展协调度进行了单项指标和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湖南省城乡发展协调度在大部分年份里呈下降趋势,2004年以来尽管城乡发展协调度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大,离城乡一体化相差甚远。因此,应继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在加快构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合理评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双轮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创造性地构建一套兼顾系统论和复合论思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进行测算,并对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各维度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据此,提出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缩小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环境下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化发展使现代经济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紧密,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应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经济原则,从布局、结构、区域上构建和优化农业物流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本文就我国目前农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物流数量大、品种多;物流难度大;物流要求高,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物流原则,提出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纲要和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黑龙江省萝北县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萝北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从调整产业布局、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园区建设、加强场县共建、社会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为萝北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科学运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