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旅游收入的稳定增长,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章立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主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分类,分别应用"三三六"评价法和模糊综合法对该区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发展并不均衡,旅游资源及产品同质性大、重复开发较多,同质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多于合作。该文针对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深度开发、提升自然旅游资源合力的整体开发、改善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系统外部环境和利用"旅游扶贫"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措施,以期对该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人文、资源禀赋、开发程度、产业基础、科技水平等因素,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了皖北、皖西、皖江经济区、皖南四大差异极大的经济发展板块。笔者认为持续提升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实效性、制定符合各区域资源禀赋的产业规划、不断完善安徽省的区域发展保障制度是解决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行政区视角和空间视角,对成渝城市群(四川)经济发展资源保障水平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状况和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等四方面进行了量化和评价。从评价结果看,该区域经济发展资源保障水平特征为:(1)川西平原和山区的资源保障水平较高,川中丘陵地区则资源保障较低。(2)现有资源保障水平格局与经济发展格局存在较大差异。成都的极化作用在资源保障水平方面在弱化,其外围辐射作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则明显减弱;川东北、川中和川南地区的各地级市市区部分,资源保障水平也在全区不具备优势,没有展现出次一级辐射极核的作用。资源保障水平格局和现有经济发展格局的不一致,给区域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奇 《绿色财会》2021,(3):14-20
城市环境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属性,其治理活动往往由政府主导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环境治理方法、治理范围以及治理理念方面寻求突破.研究不同区域间的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综合环境状况的改善.本文选择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环境问题。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其中就包括对相关行业发放环境补贴,但是环境补贴究竟会不会提高环境治理绩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政府环境补贴、环境治理绩效以及环境补贴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三方面分别做了综述,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环境一体化体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建立资源与环境一体化体系的必要性和基本框架。建立资源环境一体化体系,就要改变资源和环境低价的认识,建立并完善资源和环境有偿使用体系;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目标,将环境治理与资源保护相统一;在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中保护环境;在资源环境问题特别严重的区域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资源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依托政府兜底式的封闭式环境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日益复杂的环境治理需求。消解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核心在于,一方面通过协商沟通、塑造共识、内外激励,构建主体信任、合作认同与集体行动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提升政社环境合作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以党组织、制度、资源要素嵌入农村环境治理场域,为农村环境治理参与主体提供行动基础、行动规范与行动条件。本文运用“政社合作—结构嵌入”的分析框架,基于D县H镇的环境治理案例考察认为,农村环境善治需构建政府有限引导、社会良性参与的环境合作治理格局,重构农村环境治理的嵌入结构,建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各系统可持续与协调兼顾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基于榆林市12个县域有关统计数据,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榆林市区域发展可持续性与协调性进行评价。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榆林市各县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其次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县域系统综合发展协调性进行评价,并结合榆林市域与县域发展实际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投入、收益分配的法律法规和实施情况等进行了总结梳理,从法律缺位、资源权属界定倒置、政府多重身份参与分配等角度,梳理了当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拓宽分配途径、资源权属前置、政府角色回归、收益分配数字化平台构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食物安全关系着中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与政局稳定。食物安全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有必要从脆弱性角度,分层次多角度探讨区域食物安全演变趋势及区域差异,揭示造成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以便寻找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来确保区域食物安全。[方法]通过构建食物安全脆弱性评价框架,建立一个包含多层次及多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再用加权KL-TOPSIS方法计算样本的暴露、敏感、适应及脆弱指数,然后用它们来判别各地区的暴露、敏感、适应及脆弱程度。[结果]1990—2015年,食物主产区、平衡区及主销区资源环境、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子系统均为微脆弱,平衡区各子系统最脆弱;暴露、敏感、适应及脆弱水平在区域内与区域间存在差异,各省(市、区)食物安全演变方向也存在差异;大多数地区总体状况是暴露水平低,敏感程度高,尤其是对资源环境高度敏感,且适应能力弱,食物安全处于微脆弱状态。[结论]依原始数据及计算的指数值的变异系数确定权重,不仅客观,还可判断各指标或指数对暴露、敏感、适应及脆弱性的影响程度,从而为降低区域食物安全的脆弱性提供参考;加权KL-TOPSIS方法能够定量评价食物安全各子系统与系统的暴露、敏感、适应及脆弱性;导致暴露、敏感、适应及脆弱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不同,可为寻找降低食物不安全的对策指明方向,如降低资源环境敏感度与提高经济发展适应度,可显著降低资源环境子系统与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脆弱性;为降低资源环境暴露度,主产区要合理与节约利用水资源,主销区则须严格保护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省市资源禀赋与经济基础各异且发展路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产生了上海模式、苏州模式和温台模式.本文采取了"地方主义"的分析范式,对上海模式、苏州模式和温台模式的产生与演进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分析发现,尽管上海、苏南和温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路径迥异,但合流的趋势明显,即市场主导,政府增进,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和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构建一套适用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AHP方法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对石家庄2000~2015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从发展评价结果来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缓慢下滑阶段(2000~2004年)、快速下滑阶段(2005~2008年)和快速上升阶段(2009~2015年)。从各类指标灰色关联度数值变化情况来看可将其划分为2种类型:(1)包括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出等2类指标,其关联度数值都呈快速增长态势;(2)包括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等3类指标,其历年灰色关联度数值变化均具有先减小再增大的特点。[结论]石家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并呈现"U"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基于耦合关系原理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原理探讨新形势下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思路,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广西柳城县为例,通过对基本区划单元的耦合关系评价,得到土地开发利用指数和土地保护指数在空间上的组合,并据此确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使各区划单元的土地利用、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得到较好的匹配。研究结论:分区方案及结果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引导土地利用、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究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激励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有关发展不平衡及其影响效应的理论观点,结合中国特定的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激励机制,以及土地利用与管理实际,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影响机理,并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确实会导致更多土地违法案件的产生和违法用地规模的增加;另外,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对土地违法的具体影响有所不同。发达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对土地违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违法面积上,而欠发达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对土地违法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违法案件数上。研究结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土地违法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和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有助于减少土地违法现象。  相似文献   

15.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问题日益严峻,甚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虽然各级政府不断积极探索和解决相关问题,但缺少与之相对应的法律制度上的顶层设计。鉴于农村环境治理法律依据不足的现状,应进一步构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完善环境投入、补偿、监督制度,完善相关法律责任制度和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6.
论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一 《农村经济》2006,(9):91-93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有关农村、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环境治理政策和法规体系却很不健全,因而表现出农村环境治理与城市相比相对落后。针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现状,本文提出了新时期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上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土地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建设、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载体。选取晋中市榆次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区域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环境本底调查为基础,通过识别国土空间开发建设资源环境短板,基于单要素限制性评价,开展区域综合限制性和适宜性评价,判定当前区内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状态,评定榆次区当前土地资源开发状态与布局合理度,找出榆次区各乡镇在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根据草场资源系统的特点,设计草场资源可持续性利用评价体系,采用系统评价理论构建草场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型,并利用毕节市草场资源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对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从草场质量、资源总量、环境治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5个评价指标来界定草场资源利用可持续性,首次为草场资源利用评价研究提供清晰的概念框架。实证研究表明,贵州省毕节市草场资源具有较强生产力和较好生产质量,可持续利用取得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其环境治理指标有一定起伏,资源总量指标持续下降,因而还需采取合理的开发治理策略,将草场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证也表明评价模型具有较高敏感性、客观性、科学性,可有效应用于草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为草场资源利用评价实践提供了合理的考核与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9.
基于ArcGIS的江苏省金坛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将ArcGIS技术应用到县域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中,以期为图件制作、综合评价提供快捷、精确的方法,为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布局提供帮助。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综合评分法。研究结果: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对工业土地集约利用绩效有着较大影响,各乡镇工业主导行业及发展战略、区位优势等也对综合集约利用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结论:为了促进企业集约用地、增强地方政府集约用地责任感,需要建立经常性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度。利用ArcGIS 软件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插件扩展功能,能快捷、较好地完成不同区域间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而且方便成果的修订和更新。  相似文献   

20.
采用GIS技术与重心理论,分析甘肃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区域分布特征及重心移动轨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GWR定量分析甘肃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2008—2017年甘肃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空间差异明显,"西移北增"的趋势已经基本形成。(2)甘肃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空间分异由2008年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主导,社会资源禀赋和政府投入力度共同影响,逐步发展为2012年经济发展水平主导,农户收入水平和政府投入力度协同影响,到2017年农户收入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和政府投入力度不同程度的影响。(3)2008—2017年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入力度、资源禀赋和农户收入水平与甘肃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时空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在不同区域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且部分因素在个别时期表现出非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