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我国的金融未来发展的方向来看,新的机会在不断的出现,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对风险扩散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还应该在整个金融结构当中创建"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两种金融理念,同时还应该看到金融的系统重要性。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切入,探究金融发展的方向与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目前的金融形式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的金融未来发展的方向来看,新的机会在不断的出现,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对风险扩散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还应该在整个金融结构当中创建“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两种金融理念,同时还应该看到金融的系统重要性。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切入,探究金融发展的方向与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目前的金融形式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3.
卜林  刘凯迪 《金融论坛》2021,26(8):60-69,80
本文基于关联网络视角,提出度量行业系统性风险贡献的新方法——"留一法"(leave-one-out,LOO),将条件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与LOO相结合,评估行业的系统重要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传统无条件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LOO方法下金融行业的系统重要性排名普遍靠后,但是各行业在两种研究方法中对应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聚焦于银行,对于金融机构系统风险的确定和评估则主要关注机构的规模和结构特征,尚未从机构的风险传染状况及定价估值水平等视角进行考量.对此,本文采用学界新晋发展的Clayton Copula函数方法和MST网络模型,构建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下尾依赖网络;结合网络拓朴指标,...  相似文献   

5.
宋丽 《海南金融》2016,(2):19-22
本轮金融次贷危机过后,世界各国对具有“过大而不倒”特性的金融机构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由此产生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近几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在相关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我国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分别从评估和监管两方面进行梳理,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将来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建议,旨在为更好地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轮金融次贷危机过后,世界各国对具有“过大而不倒”特性的金融机构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由此产生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近几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在相关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我国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分别从评估和监管两方面进行梳理,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将来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建议,旨在为更好地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陷入危机的大型金融机构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问题进一步显现。通过对危机进行反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金融监管组织提出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本文介绍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标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带来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对有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改革建议进行了评述,并对加强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珏 《中国传媒科技》2013,(Z2):165-166
本文应用GARCH回归的计量方法构造协同风险模型对我国上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阶梯分析,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监管提供了实证依据,对于构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9.
强化对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G-SIIs和D-SIIs)的监管,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和保险行业)系统性风险,但必须明确,系统重要性机构虽然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潜在导因,却并非唯一导因,至少同样重要的还包括系统运行目标和运行规则的设计。此外,如果以我国保险业作为参照系统,研究其是否面临行业系统性风险及其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不能先假定这种风险是内源性的(endogenous),它也可能是外源性的(exogenous),更可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综合效应。因此,在强化对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D-SIIs)监管的同时,更要积极探索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基本规律,加强行业治理,明确行业风险的监管主体,建立与相关领域的监管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以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为出发点,考察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运用最新的"去一"分析法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路径,以及不同类型银行构成的银行系统中,影响路径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显著增加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且中等规模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是风险的主要来源者和传播者;此外,银行间产品互持路径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应用"去一"依次去除大规模银行以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后,该路径显著通畅.这说明,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的互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间的关联度,进而提升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2.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玲 《中国金融》2012,(3):79-80
金融体系内的一些机构具有规模大、交易对手多、组织结构复杂、与其他机构的关联性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彭锋 《中国金融》2012,(3):28-30
2011年11月4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公布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名单,共有29家金融机构榜上有名。进入名单的银行必须在2012年年底前提交详细计划,订立"遗嘱"并在2019年前达到不同的附加资本要求,最高标准为高于一般金融机构3.5个百分点的核心一级资本。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了MES、SRISK和CES三种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评估了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研究表明在均使用公开市场数据进行分析的条件下,MES和CES指标时效性较好;SRISK对于综合规模、杠杆率等信息的评估结果更可靠,时效性略差;SRISK和CES样本外预测效果较好。本文以SRISK指数为基础,参考MES和CES指标,按系统重要性将中国金融机构分为三大类,商业银行贡献了系统性风险的绝大部分,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有上升趋势。本文还发现样本期内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是动态变化的,具有明显周期性特征,系统性风险集中在少数金融机构。监管机构需要保持动态监测,加强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5.
风险数据加总和风险报告是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强度和有效性的重要内容.通过梳理2013年以来国际组织和国内监管部门对《有效风险数据加总及风险报告原则》的监管框架和监管实践,并从完善风险数据加总和风险报告监管规则、缩小实施差距、加强国际监管与协调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进而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则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运用Copula函数方法对中国14家上市银行之间的风险传染性进行分析,使用尾部相关系数作为度量风险传染性的指标。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比较次贷危机前后尾部相关系数的变化,确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6家银行为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2)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传染性非常强,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对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因此,这些银行是大而不能倒的,必须加强对这些银行的监管,做到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是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领域的重要问题。结合国际金融监管主体和学者的研究,本文分析了识别SIFIs的方法主要,包括指标法和市场法。本文指出识别SIFIs不仅要关注FSB等推出的规模、关联性和可替代性指标,而且更应关注金融机构跨越国界或地区并购以及开发新业务所滋生的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认识到强化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系统重要性银行”概念应运面生.本文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评定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标准,采用客观赋权法——熵权法,在确定规模、关联性、复杂度、不可替代性四大类指标权重基础上,分别计算了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指数,并就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管斌 《武汉金融》2012,(6):24-28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指的是基于规模、复杂性和系统关联性,其无序破产将对更广范围内的金融体系与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干扰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并因"大而不倒"而易滋生道德风险。次贷危机后,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成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我国金融法应当立足本土资源并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