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湿地及其独有的生态特性,使其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时具有很好的生态文化教育价值,本文探讨了在湿地旅游发展中实现生态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对湿地旅游建设和生态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阐述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以江苏太湖三山岛湿地为案例,介绍了研究区域概况及低碳经济建设的背景,分析了基于湿地保护的绿色生态旅游、低碳农业、森林固碳、节能减排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近期三山岛湿地区域要立足于生态旅游为核心,着力发展湿地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生活污水处理、湿地恢复和低碳经济宣教等四大建设工程,对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净化水源、降解污染、探索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湿地开发利用的思考——以滨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海湿地是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滨州市地处渤海西南岸,是诸多河流的下游,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滨州湿地目前已开发了生态工业园和旅游经济区,成效明显,达到了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均衡。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要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滨州市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保证滨州市沿着湿地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向运用正确的运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朱建伟 《水利经济》2006,24(3):74-76
分析了江苏射阳河闸独特的湿地生态资源丰富、湿地景观和水利工程观光性强、人文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具备发展旅游经济的诸多优势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水利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其旅游经济发展在市场定位、总体规划、发展战略、景区构建、管理模式、市场营销、投入渠道、环境保护方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湿地属于极为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在气候调节、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当前,受人类活动影响冲击,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日趋严重,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环境,可以促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随着湿地旅游升温,湿地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结合某湿地发展状况,提出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研究,协调湿地旅游与湿地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湿地旅游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旅游行业不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如何通过旅游扶贫来全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些地区为了加强乡村旅游建设工作,增加了资金投入,以全面加强现代化建设。而由于思想观念不同,导致传统的乡村文化逐渐丧失,失去了原本的旅游价值,同时还加速了当地旅游经济的衰退。基于此,应着重探究如何在加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同时,有效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全面提升旅游景点的观赏价值,借助特色景观全面加强乡村旅游建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花海旅游的多元影响效应,比较北方7省花海旅游的区域差异,以期实现花海旅游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与可持续性。[方法]以北方7省典型花海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域差异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构建花海旅游区域差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级计算权重值及聚类分析法对7省区花海景观进行综合排序。[结果]聚类分析表明, 5个系统指标23个影响指标中经济、社会、生态与文化等综合指标影响效果依次递减,表现为区域旅游收入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基础设施建设程度、文化资源总量等方面,将7个省区划分为3类地区,其优劣排序为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结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占GDP比重、人均GDP水平、政府经济投入力度及基础设施建设程度是影响花海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北方7省花海旅游区域差异较大,基本态势为偏东部地区花海旅游综合实力较好。  相似文献   

8.
广东江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江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红树林及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文章对自然保护区的典型性、生物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及生态公益性、生态旅游性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并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对红树林湿地资源研究、加强退化红树林湿地的生态恢复、开展湿地旅游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兴的农村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旅游模式,农村旅游经济也已成为农村经济中第三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生态文明是农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农村旅游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实现我国农村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制定合理生态规划,提高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提升经营者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农村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病"与"农村病"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模式正面临着生态化转型的巨大压力。研究表明,旅游产业作为"环保产业"和"朝阳产业"发挥了其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加速起到了积极作用。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反生态"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根本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生态化转型的进程。因此,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生态化转型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生态化转型不仅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导向。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转型案例说明,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需要以生态经济和谐发展为核心、旅游特色城镇建设为途径、环保技术为支撑,满足乡村发展的生态经济需求,深化绿色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是建设生态林业、发展民生林业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林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拥有29亿余亩森林、5亿余亩自然湿地和19亿余亩荒漠戈壁,这些资源为森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30余年来,我国森林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森林旅游业在满足国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目前我国正处于关键的经济转型期,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之一,其耦合发展对于存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通过构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法计算江苏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关联度,进一步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协调程度。[结果]生态农业系统与生态旅游系统中的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和旅游价值的关联度分别为0.719,0.673和0.621,大小顺序分别为旅游经济旅游资源旅游价值,而生态旅游系统与生态农业系统中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关联度分别为0.687,0.700和0.626,大小顺序分别为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耦合作用均分别为较强、较强和中等。2012~2016年江苏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度处于磨合阶段,但一直在增加,同时耦合水平经历了初级协调发展水平到中级协调发展水平的过程。[结论]江苏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发展仍有进步的空间,今后应加强耦合发展机制,推动两大耦合产业走向更深更广的发展领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保证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滨海湿地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复杂且脆弱的,探讨旅游对其造成的影响,评价滨海湿地旅游生态安全对保护滨海湿地意义重大.采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对以黄河三角洲湿地、长岛湿地和胶州湾湿地为代表的山东省滨海湿地旅游生态安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和长岛湿地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胶州湾湿地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根据评价结果及当地滨海湿地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影响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的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滨海湿地旅游开发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拥有大面积绿色植被区域成为居民的期盼,城市建设者为满足居民对生态绿地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园林绿化中湿地生态的发展。阐释了临洮县城市园林绿化中湿地资源和湿地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临洮县城市园林绿化中湿地生态经济发展对策建议,对提升湿地生态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探究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对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西北五省区为例,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6~2018年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时空演绎规律。结果显示:2006~2018年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综合指数呈较快上升趋势,经济增速显著,各省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也较为一致;生态环境指数在近年来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良好;2006~2018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整体发展较为显著,协调类型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阶段,两者耦合关系不断向好向优发展,但五省区的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文章根据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规律,提出了西北五省区要加强"丝绸之路旅游"规划、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戴子涵 《山西农经》2023,(8):123-125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乡村迎来新发展机遇。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其中,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发展模式,其在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发展形式。文章就当前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交叉问题、困境及解决办法提出见解,以期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优质、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逐渐成为市民闲暇小憩、回归自然的理想去所。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以,缩小城乡差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在增强农民生态意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探索一条既能发展乡村旅游又能保护农村生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特对此作了自己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逐年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农村旅游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强劲发展势头。作为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旅游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对农村生态与自然环境带来了双重性的影响与挑战。本文对构建科学、和谐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逐年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农村旅游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强劲发展势头。作为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旅游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对农村生态与自然环境带来了双重性的影响与挑战。本文对构建科学、和谐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旅游的经济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的生态化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乡村旅游经济模式同样也正面临着生态化转型的巨大压力,它所带来的"反生态"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生态化的转型与发展,所以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生态化转型是转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内容。根据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生态化转型的内在要求与动力分析,提出经济转型的具体路径,以期满足乡村旅游的生态经济发展需求,从而实现绿色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