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需要科学、合理、适切的政策体系保驾护航。文章通过构建"政策工具—目标评价"二维框架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维度的基本工具偏好从环境型到供给型再到需求型加速递减,"公共资金投入"和"财政措施"等次级工具偏少;目标评价维度的基本工具偏好分布均衡、结构协调,但次级工具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进一步分析表明,乡村治理的目标意涵呈现出清晰图景,政策情绪分布比例协调。未来乡村治理的政策制定应遵循四条原则:推进政策工具分布有机平衡,实现次级结构统筹优化;提升政策工具与治理目标契合度,注重补齐政策短板;完善细节设计,提高可操作性;持续推进政策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后期,中央与地方政府均制定了系列政策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实现复工复产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政策精准性。政策精准性研究框架可从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四个维度构建。文章借助内容分析法,采用Nvivo软件对深圳市115份支持复工复产政策的精准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深圳复工复产政策中执行主体界定明确,但主体之间协作关系较弱;政策扶持客体锚定精准,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与产业实施重点帮扶,并在危机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政策实现了精准对接企业资源需求的目标,下一步可加强跨区域要素流动政策的联动性;政策使用分配型、激励型、信息型、服务型四种政策工具保障资源的精准供给,但政策工具具体运用频次差异较大,需加大激励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力度。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分析各省市相继出台的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工作)方案,描绘其政策工具全貌及其使用特征,为政策完善与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内容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保护田长制的政策工具谱系模型为“四维驱动式凌锥模型”,该模型由目标导向型政策工具、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过程控制型政策工具、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耦合而成;(2)“注意力分配—职权责明晰—有序化运作—积极性调动”是耕地保护田长制的政策工具使用逻辑,立足此逻辑有助于畅通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3)当前耕地保护田长制在政策工具使用上存在组合结构不合理、可操作性不强、创新性不足、实质效力不高等问题。研究结论:未来应协调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优化组合结构的适配性;细化政策工具操作流程,增强内容要素的精准性;注重政策工具创新变革,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性;提升政策工具效力层级,夯实功能发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也是应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文章以21个中央一号文件为研究样本,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刻画了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演进特征和优化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经历了从1982-1986年的政府一元主体主导,到2004-2012年的政府、市场二元主体协同实施,再到2013年之后的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协同实施阶段,现已逐步向"多中心"供给与治理体系迈进,但社会参与度仍较低;农村基础设施九大领域(水利、电力、公路、网络、教育、医疗、文化、社保、住房保障)政策工具使用不平衡,差异较大,其中三类工具在农田水利领域均使用较多,在住房保障领域使用较少。  相似文献   

5.
在对政策文本和政策工具梳理的基础上,通过Nvivo质性分析软件,编码建立了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政策工具的三级节点.研究发现,在政策工具的总体使用上,存在对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路径依赖;在政策工具的内部使用上,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更强调事后控制,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中更强调利用市场,志愿型政策工具中更强调信息工具;国家层面和省...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新中国70年来中央层面316份合作医疗政策文本,借助政策文本计量法探讨了不同时期政策设计本身的工具性品质如何影响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的变迁。研究表明:政策数量、政策力度均可以显著提升参合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用"供给型工具"可以显著提升参合率,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型工具"更为有效;短期性、动员式的"供给-需求型"工具协同更多被运用于传统合作医疗时期以提升农民参合率,而在新农合时期,长期性、统筹性导向的"供给-环境型"工具协同有助于扩大合作医疗覆盖范围;在整个时期,组织间协同都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参合率。考虑到政策设计的诸般促进作用,未来在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加速推进过程中,要充分保障农民基本医保权利,不仅应注重不同政策工具、组织间的协同配合,还要从"供给-环境型"工具协同入手,改善不利于均等化推进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7.
筛选长三角三省一市2005—2020年期间的水环境政策文本,从政策力度、目标和措施3个维度建立政策效力量化框架,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环境政策在空间和工具维度上的耦合协调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省一市水环境政策效力均逐年提高,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以权威型为主导但单位效力有待提高,而系统变革和象征劝诫型工具使用最少但单位效力较高;省市间水环境政策协调关系经历了失调发展、转向协调和协调发展3个阶段,其中安徽省与苏浙沪间的协调发展明显滞后,国家层面的规划政策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水环境政策协调关系的良性转变;政策工具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从失调发展阶段到转向协调阶段,各省市政策工具间的协调关系呈现差异性,整体而言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耕地轮作休耕政策工具选择状况,为政策完善与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专家评估法。研究结果:(1)政策工具选择及其组合状况是分析耕地轮作休耕政策的有效手段;(2)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过溢、供给型政策工具相对弱势、需求型政策工具严重缺位是目前中国耕地轮作休耕政策的总体特征;(3)现行政策安排对耕地轮作休耕的各个阶段都进行干预,为耕地轮作休耕提供多方面的规制与激励。研究结论:在进行耕地轮作休耕后续政策完善与设计时,应该优化政策工具的应用结构,充分发挥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与功能。  相似文献   

9.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我国通过东西部协作实现跨区域合作,减少发展不平衡。为进一步厘清东西部协作中跨区域合作政策,本文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作为案例,对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相关政策文本以“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二维分析框架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在东西部协作中跨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均衡使用政策工具实现政策目标;完善环境型工具,推动东西部政策落实,多政策工具推动,促进跨区域经济发展等政策建议,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对地质勘查领域的行业政策、产业政策、部门政策的内涵与外延缺乏精准的界定,以致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碎片化"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越位、不到位现象。对此,行业政策要突出统一性;产业政策要突出多元性;部门政策要突出适应性,并发挥好中央、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及各个社团、中介组织的参与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政策体系法制化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文明技术创新的内涵界定入手,分析了生态文明技术创新的类型和产生机制,并借助"链联结"模型分析了创新过程中生态文明技术创新政策的作用。运用政策测量的方法对湖北省生态文明政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文明技术创新主要受到政策推拉作用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政策对生态文明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不同;从政策效力、生态目标、创新目标、科技成果转化目标、行政措施、人事措施和经济金融措施7个方面测量生态文明技术创新力度,发现湖北省在政策效力、生态目标和行政措施方面力度很大,而在科技成果转化目标、人事措施和经济金融措施方面力度相对较小;湖北省生态文明技术创新政策以"政府主导"为主,并逐渐向"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演变,"市场主导"型政策的不足成为制约湖北省生态文明技术创新政策发挥作用的短板。  相似文献   

12.
政府设计和选择适宜的政策工具,对缓解养殖用海产生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的养殖用海政策所采用的政策工具进行分析,共梳理了37份有效政策样本,共涉及98条条款,形成了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单元编码表,并基于政策工具构建了我国养殖用海政策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养殖用海基本政策工具X维度分析,得知协调型政策工具占政策工具整体的64.28%,而权利型政策工具为20.41%,义务型政策工具最低,约占15.31%。从这个比重可以看出,当前在养殖用海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政府主要是以协调型政策工具为主体,体现出一定的政策偏爱性。因政策工具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应综合考虑,均衡利用各政策工具,发挥不同政策工具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对空间优化、权属管理、市场机制、有偿使用、安置补偿等5个方面综合管控能力Y维度分析,得知有偿使用政策工具所占比例最高为28.6%,其次是安置补偿政策工具所占比例为24.5%,权属管理政策工具所占比例为20.4%,而市场机制和空间优化政策工具所占比例最少,分别为17.4%和9.2%。可见我国政府职能的发挥较为充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功能,而我国养殖用海的市场化配置制度不健全,对盘活闲置海域资源不利。应从强化养殖用海的综合管控能力入手,加强用海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实现养殖用海的健康有序发展。最后从制定政策的政府层级来看,中央政府作为最高级别政策工具的选择者和引导者,应该制定养殖用海相关政策,从宏观上指导和规范地方政府政策工具的设计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政策工具的选择对于达成政策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总结台湾农业政策体制、政策目标及发展模式演变特征,进一步分析农业政策演变过程中生产支持、供需管理、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工具选择,较为有效地达成了台湾农业永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借鉴台湾农业政策工具变化的历史经验,我国大陆可以从调整政策目标、创新政策工具、改变发展方式等方面,为农业现代化政策工具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粮食补贴是世界各国实行农业保护中最常用的一种政策工具。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补贴政策经历了"补消费者"、"补流通领域"和现行的"补生产者"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粮食补贴政策都发挥了很好的时代作用,现行的粮补政策对确保粮食十连增和农民持续增收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现有的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问题,需要加以优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水利资金关系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水利资金政策则是实现资金规范高效使用与管理的依据和保障。在梳理1980—2020年国家层面关于水利资金政策的基础上,从政策特征、政策主体、政策工具及政策主题多维度运用政策计量方法开展水利资金政策文本分析,探究了我国水利资金政策的全貌及演化规律,找寻新时代水利资金政策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政策出台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水利现代化改革持续深化;为保证水利资金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协调顺畅,发文主体以政策网络为主,且逐渐呈现多元化主体共商共治趋势;政策工具以命令控制型为主,相伴导向激励和建议辅助,由单一向组合政策工具转变;政策主题由安全性、保障性的刚性需求转变为整体性、协调性的发展需求。研究结果可为水利资金管理与高效使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耕地生态管护政策文本,探讨其政策工具的类型及影响领域,为耕地生态管护政策的优化提供支持。研究方法: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法,构建基于政策工具和影响领域的分析框架,通过编码统计,分析中国耕地生态管护相关政策。研究结果:(1)2014年以来,耕地生态管护相关政策数量集中式增长,但政策类别和等级结构并不合理;(2)能力建设工具及象征和劝诫工具运用过多,激励工具、权威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需要加强;(3)社会和环境领域的政策工具数量远低于经济领域,亟待加强供给和调整优化。研究结论:耕地生态管护政策应在增加数量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政策类别、等级、工具和影响领域的优化,以提高政策质量。  相似文献   

17.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二者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实施脱贫攻坚以来,自然资源领域一系列超常规政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促进作用。2020年,脱贫攻坚战即将全面收官,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自然资源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梳理分析自然资源扶贫政策,认为应从实施主体、实施目标和实施工具三方面实现政策转型,并提出了包括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耕地保护和建设、创新供地用地方式等六个方面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8.
养老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养老保障的责任主体,不断转换职能,确保养老服务政策兼顾公平目标和供给目标。文章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分析1949—2020年中央层面发布的255个养老服务政策文本,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养老服务政策的演进逻辑与优化方向,以及与之联动的政府职能变迁。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适度普惠+分层分类"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养老服务政策基于需求分层分类瞄准机制而设计;政府的职能定位趋于精准化,政府主导养老事业发展,通过再分配制度实现公平目标;让市场在养老产业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供给目标;养老服务政策工具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加快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探索政府应用信息传递型、激励型及控制型3类政策工具对农户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绿色施肥行为的动态影响机制,为构建高效施肥调控政策体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文章基于演化博弈理论,以黑龙江省为例,应用matlab2016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以得出不同水平政策工具组合下农户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绿色施肥策略变动过程。[结果](1)政府、农户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方面存在动态博弈关系,科学合理地制定施肥调控政策是协调三方利益冲突的关键。(2) 3类政策工具中,高水平的信息传递型工具对各主体绿色施肥行为的刺激效果最佳,而组合应用信息传递型与激励型工具对主体行为的推动作用更稳定,同时应用3类工具则更能全面构建起化肥减量增效的良性循环。[结论]政府应重视农户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方面的主体作用,及时开展施肥调控工作;根据各主体的个体特征与政策需求差异化地制定政策内容,着重应用信息传递型政策工具,必要时与激励型、控制型工具组合应用以获取叠加效应,推行绿色施肥。  相似文献   

20.
基于政策量化的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进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演进特征和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研究方法:政策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政策力度不强、涉及范围较广、政策措施较为丰富、反馈机制不足、监督体系仍需完善;政策演进共经历了政策出台早期探索、体系建立探索、体系初步形成、体系基本完善、体系趋于成熟5个阶段,耕地保护内涵实现了"数量—数量、质量—数量、质量、生态"的转变;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政策工具类型逐渐多样化,政策工具的内容逐渐具体、可操作性增强。研究结论:未来应提升政策的整体权威性,完善监督机制;健全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强化"三位一体"保护;进一步丰富政策工具形式,提升耕地保护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