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动态协调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厘清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对于加快城乡融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以广西为研究案例,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误差修正模型、VAR模型等分析方法,量化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均衡变动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动态发展关系。研究发现:广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耦合阶段依旧处于低水平的磨合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显著正相关,两大战略经过多年磨合形成了长期均衡变动关系;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Granger的因;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显著,而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果不理想。鉴于此,协调城乡发展关系,必须遵循制度作用规律,加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探究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分析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相互机理作用,探讨乡村旅游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模式。[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归纳与演绎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吉林金州乡进行实证研究,梳理、归纳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参考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推演构建乡村旅游带动新型城镇化的模式。[结果]吉林省金州乡作为吉林省首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试点区之一,该区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通过全域范围内发展乡村旅游,在实践中探索出"政府引导+龙头企业主导+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小镇"的发展模式,为国内农林复合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但是该模式在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形式、管理机制与分配机制还有待完善。[结论]乡村旅游是推动新型城镇化有效途径之一,根据区位条件和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建设不同主题乡村旅游小镇是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举措。在此背景下,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剖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战略耦合机理,梳理江苏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推动江苏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措施。  相似文献   

4.
河南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近年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将为今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统筹发展相关政策的提出提供理论参考,将有利于不断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法]通过构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07—2016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格局演变分析,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1)2007—2016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递增趋势,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总体快于乡村振兴,且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其中2016年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为0.862,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南阳市和商丘市的评价分值较低,分别为0.230和0.223。鹤壁市和郑州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分值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0.566和0.517。平顶山市的评价分值最低,仅为0.346。(2)2007—2016年各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郑州市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其他各市不断向更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过渡。[结论]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今后应针对地区优势,不断优化乡村建设规划,加快乡村振兴发展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向更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过渡。  相似文献   

5.
苏日贺  卜荣 《山西农经》2022,(20):53-55+121
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但是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乡村和城镇发展不平衡,亟须创新发展策略,促进二者融合,缓解社会矛盾。因此,文章探究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具体策略,旨在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效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要想对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行研究,就要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提出的新要求,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既立足于解决城镇与乡村面临的突出问题,亦承担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责。文章通过定性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二者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并基于2006-2018年的数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市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定量测度。结果显示:(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市域间二者发展差距收窄;(2)耦合度有所上升且保持在高位水平,耦合质量和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3)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明显,双核心城市带动作用呈现"弱—强—弱"的演变。基于此,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向纵深发展,做好与乡村振兴的对接协同;强化双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升协调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量评估西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制,对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文章采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相对发展度、ESDA分析2009—2019年西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地理探测器进一步分析导致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因子。[结果]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增速明显,协调水平不断优化,从2009年拮抗、磨合发展阶段,到2019年多数地区达到初步协调发展阶段;西部内部协调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两极化”特征,具有“俱乐部趋同”现象;相对于单因子驱动,双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能力更强。[结论]西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变化明显;内部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基础设施“硬件”上多下功夫的同时,构建“多组合”发展策略有助于西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城乡融合中的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测算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为促进城乡融合、识别城乡发展战略的薄弱点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城乡融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菏泽、聊城等地为城乡发展的“低洼地带”;在样本期间内,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度轻微下降,城乡政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乡之间具有较好的融合发展态势;菏泽、聊城等边缘地市存在明显的“低耦合度—低协调度”特征,城乡发展关系需进一步优化。结论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摒弃粗放型发展模式,结合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针对城乡关系发展失调而做出的针对性举措。本文通过辨析新型城镇化内涵,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科教文卫五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7年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任玉霜  刘宁 《山西农经》2020,(6):19-20,23
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阐述了城乡融合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从1990—2017年世界各地区农村人口的递减趋势中得出传统乡村必定消亡的结论。20世纪30年代到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要更加明确地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实际、构建治理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及传承优秀文化五大方面进行探讨,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为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定量评估陕西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期为该省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选择2012—2021年陕西省的相关指标数据,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ArcGIS软件和GeoDa软件对两者空间差异和耦合发展时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1)2012—2021年陕西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逐步缩小,趋向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空间差异变化不大;(2)各区域内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乡发展不均衡性得到改善,在空间上表现为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3)随着各地区水平提升的不同,耦合协调水平的区域差距加大,个别城市存在明显的单系统发展滞后问题,陕南地区受区域高水平城市带动效应不强。结论 陕西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正处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两者发展趋势呈正相关,未来需加强区域间合作,突破区位限制,推动陕西省向多元化驱动的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结合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之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二者相互促进,其协调发展的结果是城乡融合。分析了阻碍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路径,以提高协同发展水平,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与载体。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二者之间之间存在着科学的融合机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境遇出现改变,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应以加快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高质量融合,释放出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无限潜力。  相似文献   

15.
正第一个关系就是城与乡的关系。提乡村振兴战略并不是否定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的发展仍然是我们处理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继续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也必须以乡村的振兴为基础,二者应该是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16.
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像少数民族牧区这样的特殊区域,发展程度仍然较低。文章以科学推进乡村振兴与牧区城镇化发展为研究内容,总结牧区城镇化发展的历程,探索新型城镇化在牧区的道路探索,提出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城镇化建设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新型城镇化"。近十几年来,依托城镇化大好发展形势,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迅猛,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统计数据,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策略以供行业相关人士借鉴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区具备的乡村振兴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不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选择不同的逻辑与路径。西部地区相对东中部地区,乡村各方面的条件总体落后、基础薄弱,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政府与市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长期与短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通过构建有效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激活乡村振兴各要素,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西部地区高质量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既满足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又平衡了城乡协调一体发展的目标,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结合中国的现实和历史进程阶段,提出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本文从理论和现实层面解释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逻辑联系,并且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制度等五个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路径,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是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的战略要点,而特色小镇是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而出现的新事物,对振兴乡镇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特色小镇和县域经济的内涵出发,分析二者联系。以肥西县为例,研究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及其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