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蓉  常维 《金融研究》2018,458(8):172-189
近年来,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群发,本文利用2000-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违规事件样本,从“同群效应”的角度探究违规行为的群体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存在显著的地区同群效应(“近墨者黑”),同地区其他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显著增加了该地区公司发生违规行为的概率;且信息披露型违规的同群效应更加明显。机制研究表明,企业违规决策的地区同群效应主要源于交流式学习和观察式学习的两种模仿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同一地区内,相同产权性质公司间的同群效应更明显。进一步研究显示,十八大之后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显著降低,地区同群效应显著减弱。本文研究揭示了违规行为的地源性特征,也从抑制违规传染视角实证支持了近年来的系列整治活动。  相似文献   

2.
刘丽华  徐艳萍  饶品贵  陈玥 《金融研究》2019,468(6):113-131
本文以企业集团为对象,研究违规事件的传染效应。利用2003-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样本,本文发现:(1)当公司发生违规行为而被证监会等监管机构进行处罚公告后,违规公司股价显著下跌的同时,同一集团内其他公司的股价也显著下跌,即违规事件在集团内存在传染效应,而这一传染效应主要存在于与信息披露相关的财务违规事件中;(2)进一步的路径检验发现“被传染公司”较低的盈余质量和集团内财务公司的存在能够解释传染效应的发生;(3)分组检验结果表明:集团内的传染效应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少、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和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借助违规事件的传染效应研究视角,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新兴市场中的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3.
李从刚  许荣 《金融研究》2020,480(6):188-206
公司治理机制被认为是影响公司违规的重要因素,然而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是否会影响公司违规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研究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显著降低公司违规概率,符合监督效应假说。经工具变量法、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稳健性检验,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显著降低了公司违规倾向,显著增加了违规后被稽查的概率,并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第一类代理成本。对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监督职能做进一步分析发现:(1)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上市公司经营违规和领导人违规的监督效应更为显著,但对信息披露违规的治理作用并不显著;(2)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发挥的监督职能与股权属性和保险机构股东治理存在替代效应,与外部审计师治理和董事长CEO二职分离存在互补效应;(3)分组检验结果表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公司违规的监督效应在外部监管环境较差或者公司内部信息透明度较高的情况下更加显著。本文既提供了保险合约通过公司治理渠道影响公司违规的证据,同时也表明保险机构通过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为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沪、深两市2002年至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探讨了多席位独立董事在不同公司的精力分配及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同时任职多家公司的独立董事在精力分配上存在偏好,独立董事对声誉相对高、空间距离相对近、交通时间成本相对低的公司投入了更多精力。(2)当任职公司距离较远时,独立董事差别化对待不同声誉公司的现象更明显。(3)多席位独立董事也更可能在任期未满时由于会计业绩恶化而离开声誉相对低、距离相对远的公司。(4)独立董事投入精力的不同会带来治理绩效差异。本文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多席位独立董事行为特征和治理绩效的研究,同时也在实务上为上市公司选聘独立董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监管处罚对连锁独立董事异议行为的影响值得关注。文章以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监管处罚是否存在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独立董事被处罚以后,其所兼任公司异议行为的概率和频次会显著增加,即监管处罚对被处罚独立董事兼任公司的异议行为具有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溢出效应在独立董事平均年龄越小、兼任公司数量越少的情况下越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监管处罚可以通过削弱独立董事兼任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或会计信息质量促使独立董事异议行为的产生。文章丰富了监管处罚溢出效应视角的研究文献,同时为独立董事履职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超额聘任独立董事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超额聘任独立董事对企业环保投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验证了超额聘任独立董事属于一种“监督机制”;超额聘任独立董事通过抑制管理层短视和大股东掏空行为来促进企业进行环保投资;在重污染行业、两职合一以及独立董事薪酬较低的企业中,超额聘任独立董事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独立董事需要在短时间内与管理层进行有效的互动,并以此获得履行监督咨询职能所必要的信息。独立董事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对公司做出贡献,而这些都只能通过独立董事过去的经验学习到。利用国内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占全部董事人数的比例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有经验的独立董事占全部董事人数的比例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而无经验的独立董事占全部董事人数的比例与公司价值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市场化的治理机制,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可能因其“监督激励效应”或“兜底效应”对公司的违约风险产生影响。基于沪深A股2003~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这一影响。结果表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违约风险;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之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通过提升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和公司价值降低了违约风险。进一步研究表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市场化程度低地区的上市公司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违约风险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本研究充实了对董事高管责任保险治理职能的认识,丰富了抑制公司违约风险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创业板330家上市公司数据,从独立董事特征角度分析公司风险。研究发现公司风险受到独立董事年龄、任职公司数量的正向影响,相反受到独立董事任期、学历层次的反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年龄会显著影响公司风险,但本文独立董事样本中年龄最小值为33,已属较为成熟的年纪,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认为独立董事年龄越小,公司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监管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改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高管联结的情景考察监管处罚间接威慑的有效性及其实现机理.研究发现,监管处罚发生后,违规公司财务错报明显减少,而其违规高管联结的未违规公司财务错报反而明显增加.深入研究发现,监管处罚发生后,违规高管更可能从未违规公司离职;但同时,积极发表否定意见的独立董事也主动从未违规公司离职,审计师对于未违规公司中高企的执业风险未有效调整审计决策.由此,上述公司治理的负面变化超过了正面调整,最终导致监管处罚间接威慑失效.最后,监管处罚间接威慑失效导致这些未违规公司的公司价值受到减损.综上表明,监管处罚要实现“惩一儆百”的治理效果,有赖于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协调配合.这对于监管层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何顶  罗炜 《金融研究》2019,471(9):169-187
本文以我国2007-2015年证监会立案调查事件为样本,研究当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涉嫌违规,同一风险投资所支持的其他上市公司(即关联公司)的股价是否会被“传染”。实证结果表明,有风投背景的上市公司在立案公告日有显著的负面市场反应(约-8%),并且这种负面反应会通过共同的风险投资链条“传染”给关联公司(约-1.2%)。我们还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越高,风险投资对涉嫌违规企业参与度越高,则立案调查事件对风险投资的声誉损害越严重,市场对关联上市公司的惩罚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沪深两市2007-2011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独立董事薪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独立董事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地,相比负向盈余管理,独立董事薪酬对正向盈余管理的影响更加显著;最后,发现业绩好的公司中,独董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本研究表明,尽管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发现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但因无法有效抑制该行为的发生,所以会要求不同程度的薪酬水平为其违规隐瞒行为寻求风险补偿,而高公司业绩给独立董事的高薪要求创造了条件,从而进一步加剧公司盈余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二元化"职能观认为,独立董事兼具资源支持与监督职能。以2004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不同产权性质企业选聘行政背景独立董事的动机以及"二元"职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谋求政治关联的民营样本选聘的行政背景独立董事,资源支持职能较为明显,但监督职能有限;控制权归属不同,政府干预的动机不一,国有企业行政背景独立董事的履职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中央直属样本中,行政背景独立董事的资源效应明显,但监督效应有限;地方政府控制国有样本中,行政背景独立董事的资源效应显著增加,监督职能显著降低,政企共谋动机得以验证;国资委控制样本中行政背景独立董事的资源效应并不明显,但其监督职能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沪深上市公司2009—2015年的数据,借助多元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考察董事高管责任险、两类代理成本及公司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董事高管责任险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董事高管责任险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激励效应和外部监督职能,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第一和第二代理成本;通过对两类代理成本的显著降低,董事高管责任险对公司绩效产生正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以瑞幸咖啡虚假交易为代表的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引起了监管层的足够重视,我国证券市场从严治理的“零”容忍监管基调不断强化。为探究上市公司违规的内外部治理机制以及潜在的风险预警指标,本文将2003-2019年我国A股公司作为样本,采用面板模型和机制检验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对过高审计费用的限制可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管理者掩饰违规行为,促进外部审计监督机制在降低上市公司违规负面影响中发挥的作用。与外部监督相比,上市公司内部治理还局限在董事会内部制衡,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等内部治理机制总体乏力。本文还构建了上市公司违规预警指标,认为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审计师可以事先预测到上市公司的违规以及违规被惩罚,并主动下调对该上市公司的关注度,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我国上市公司应夯实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监督机制,对过高的审计费予以必要限制,将机构投资者态度和审计意见作为前置预警指标,更精准地避免违规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视角,运用人力资本和公司治理理论,结合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框架,依据2010-2019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数据,考量财会背景独立董事履职的三大维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结果发现:财会背景独立董事占比越大,兼职同行业、同类型公司越多,年龄性别为非大龄女性,亲自与会次数越多,会计信息质量相对较高;而在任期和薪酬回归结果与稳健性检验则出现了背离.进一步研究表明,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财会背景独立董事履职在薪酬、任期和亲自与会次数三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引入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作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代言人,曾被誉为“名利双收”的阳光职业。但是,在上市公司纷纷聘请独立董事满足监管者要求的同时,我们却发现部分独立董事提出辞职,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更为有趣的是,很多独立董事在一家上市公司辞职后又到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去任职,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独立董事“跳槽”究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激励,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声誉激励?本文以2001年至2005年75个独立董事的“跳槽”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独立董事任职选择的真实动机。首先,我们回顾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个基于经济激励和声誉激励的分析框架。经济激励包括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付出,声誉激励包括企业知名度、企业隶属层级和任职风险。接着,我们对独立董事“跳槽”的真实动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董事“跳槽”主要考虑的是上市公司知名度和任职风险等声誉因素,而不是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因素。最后,我们得出结论,片面地强调独立董事的薪酬并不能达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效果,声誉机制更能实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作用。独立董事制度要更好地发挥治理效果。首先要解决独立董事任职并改善公司治理的原动力问题,这就要求形成配套的独立董事绩效评估机制以及声誉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会有培育独立董事市场、改善公司治理绩效的可能。本文的研究不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了公司治理的文献,而且对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以沪、深两市2002年至2013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对异地上市公司聘请北京独立董事的动机与经济后果进行了探讨。研究显示:(1)出于获取政治资源的动机,总部与北京距离较远以及总部所在地制度环境较差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聘请北京异地独立董事;(2)相比较北京当地上市公司,异地上市公司聘请的北京独立董事中任职于政府部门的比例显著更高;(3)聘请北京独立董事的确有助于异地上市公司的政治资源获取,表现为有助于企业股权再融资、进入高壁垒行业以及降低企业违规处罚风险。同时,北京异地独立董事也获取了更高的薪酬。本文研究进一步厘清了我国背景下独立董事聘任决策与其职能发挥间的内在机理,显示了转轨经济背景下独立董事制度可能存在的功能异化,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关联交易的角度,对公司管理者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MBO)与民营企业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PBO)以后的“隧道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种类型的收购发生以后都可能产生“隧道效应”,但证据尚不够充分。另外,MBO公司比PBO公司显示出更大的产生隧道效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视角研究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支持.结果发现,具有会计专业能力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独立董事薪酬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但没有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履职环境与其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