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日益成为焦点。现阶段农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农民治理意愿不强,不愿参加公共事务;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乡村振兴的载体,已失去应有之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滞后,无法与农民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此时,在法治化的基础上强化农民治理意愿、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和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就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路。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研究40年:理论视角与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三大创造之一,村民自治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诸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效,吸引学者展开了广泛研究。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战略中,面向乡村"治理有效",本文基于跨学科、多领域、多角度研究,选取自主、自治、民主、治理四个视角对村民自治40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文章认为,经历了实践创新、理论更新和各方争议的村民自治,其内涵可进一步概括、提升为:村民自治即是乡村社会基于自治传统,在自主的条件下,以民主为保障,达到善治。在部署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治理有效"的村民自治,是村民自治实践创新的要求,是村民自治理论研究的归宿,又是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和理论提升的趋向。  相似文献   

3.
论村民自治与社区管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对我国村民自治历程回顾的基础上,认为推进乡林民主政治的真正难题在于政府权力过大,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权力生成机制以及精英阶层对农村社会稳定的担忧。而乡村公共管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大量乡村公共部门为收费而存在,没有为农民提供所需的公共品服务。文章认为应该建立一种公共品供需平衡的乡村治理结构,并提出应将村民自治制度函步推进到乡镇一级,推动乡村民间组织发展等建设。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根基,目前村民自治存在自治意识不强、自治体系不健全、参与村庄建设的内源动力不足以及村民自治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加强村民自治主体意识、改善村民自治机制、优化乡村治理制度、构建自治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增强主体自治效能,使村民自治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提升乡村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以解决工农差别、城乡分治等诸多现实问题,使城市和农村得到协同治理以避免两极分化,而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需要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的支撑,以应对当前乡村治理处于探索阶段所存在的种种矛盾冲突,进而将村民自治纳入到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系当中,保障农民权益在新型城镇化中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6.
村民小组作为农村自治管理的最基本单元,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基础,也是农村各项工作中的基层支撑力量,在乡村治理乃至整个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在推进村民小组规范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文章结合湛江市的实践,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重点从织密组织体系、强化法治建设、培养治理能力、健全选举制度、联动监督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六个方面探索规范村民小组运作,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是我们党在农村推行民主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在经济上的“解放”,那么,实行村民自治就是农民在政治上的“解放”。在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得到推进的主流情况下,为了健全它和完善它,要研究存在的问题,正视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现阶段,村民自治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村委会选举过程的规范性,村务和财务管理的透明性,村两委会之间的关系等都制约着村民自治的规范化发展,同时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积极参与村务管理也受到制约。解决村民自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使村民自治真正成为加快农村发展的途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与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相互深刻影响的关系。发展集体经济对推进乡村治理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提高村"两委"的凝聚力、号召力,以及为开展村级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支持等方面。如果制度设计得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推进乡村治理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集体经济和推进乡村治理还需要处理好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分别承担集体经济经营管  相似文献   

9.
正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村民自治是我国1987年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中明确指出的,该办法的出台旨在通过支持村民民主自治促进我国农村的全面发展。但在推进村民自治化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农民在自治过程中还是存在责任意识和经济理性淡薄的问题,农民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缺乏公共至上的集体意识;另一方面,农民自治过程中采取的民主方式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和仪式性倾向,缺乏发展性的增长。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现阶段在通过村民民主自治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制度方面给予支持,还要注重对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目前,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等是乡村中最常见的几种组织形态。然而笔者发现,许多县乡基层干部群众,甚至一些农村经营管理干部都不能正确区分各类组织的功能,经常混淆不清,尤其是对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又是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意义深远而重大。对于乡村治理,我国"八二宪法"规定,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主要矛盾变化,回顾了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性供给主要经历4个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统领全局等。[结果]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三农”发展势头平稳,农村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乡村振兴的根基更加坚实,乡村振兴的底气更加十足,乡村振兴的底色更加亮丽,乡村振兴的保障更加有力。[结论]为了促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育制度、创新财政投入制度、健全农村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统计考核制度、分区域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期促进乡村振兴有序推进,为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成群鹏 《山西农经》2022,(9):116-119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级战略决策,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越来越被政府和社会认可。Z组织在推进迪庆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迪庆州)S村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发现,产业制约、人才匮乏、资源有限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扎根社区陪伴乡村组织和村民骨干成长,探索以服务为基础激发村庄活力、以生计服务为契机撬动乡村的内生动力、培育乡村自治组织以活化乡村文化、整合社会资源以打通产品销售渠道等帮扶S村发展的策略,这些服务策略适宜S村实际并取得一定成效,能够为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列入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明确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现实取向,解决好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对于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权力的位移-村民自治制度10年实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民主化进程而产生和兴起的乡村新型组织形工,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自治形式,是我国“八亿农民的民主补习班”,但是,在农村自治组织运行过程中,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的影响,自治权力发生了位移(包括正式位移和非正式位移),本文试图对村民自治权力发生的形式,过程,原因进行透视,从而对自治权力的合法行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余超文 《南方农村》2020,36(1):37-43
农村公共权力日渐呈现异化的趋势。通过长期实际的考察和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自治制度的不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不顺、乡村社会的无主体性以及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因素等是导致农村公共权力异化的主要原因。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落实“四个民主”、改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构建“乡政村治”新格局、强化村民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以及深化集体产权改革壮大集体经济等,以此实现农村公共权力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乡村治理体制的创新。经过 1 0多年的发展 ,农村村民自治内部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建立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理念已开始深入人心 ,但其总体效果尚不尽人意。其重要原因是所面临外部行政环境的压力较大 ,村民自治在各种政府任务的“紧约束”下运行 ,使“三个自我”、“四个民主”的原则精神得不到有效实现。现阶段 ,农村村民自治面临的最主要的行政压力是税费收取。而新世纪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 ,不仅为农民减负 ,同时也将为村民…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作为国家在乡村社会引入的民主和治理制度,要使其在农村真正获得长久发展的稳定基础,就不能仍然停留在只是诉诸"民主"这种动员性的政策话语上,而是应该与农村社会的治理环境和农民的生活规则相契合,并从自治的每个环节上做实具体的落实民主的制度,以此让其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动力的同时,也对乡村治理体系提出挑战。本文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调查,发现与农民有社会关联的资本下乡进展较为顺利,有助于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知识的回流,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但由于乡村治理能力弱化,拥有深厚社会基础的资本容易嵌入乡村治理结构内部,形成资本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使农民面临多重风险,不利于资本下乡和村庄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了有效发挥资本下乡振兴乡村的作用、实现资本和农民的合作与共赢,应从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三个主体层面重塑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资本下乡中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要求,必须依靠健全的乡村民主治理体系予以支撑,因而村民自治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也反映出国家的整体治理水平。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已然发生了重大变革,诸多基础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制约了村民自治作用的发挥,因而需要准确审视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陈病旧疾"和新生问题,并探索"良善之治"以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