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研究了“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新特征。主要结论包括: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率明显上升,弹性增强,人民币对美元双向波动已成为新常态;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发挥更加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且市场主体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适应能力增强,羊群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利用协整理论、GARCH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和股票市场价格报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和股票市场价格报酬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汇率升值的时候将推动股票市场价格上涨.最后笔者根据汇率和股票市场的波动关系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利用协整理论、GARCH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和股票市场价格报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和股票市场价格报酬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汇率升值的时候将推动股票市场价格上涨。最后笔者根据汇率和股票市场的波动关系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5.
随着我国汇率市场化的实质性进展,汇率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加强人民币汇率风险管理已成为摆在各大经济主体面前的重大课题,而其核心和前提是实现对人民币汇率风险的有效度量。目前国际流行风险测量工具是VaR(Value at Risk)计量模型,该模型已发展成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各类组织进行风险度量的标准方法。本文首先描述了汇率风险度量的现状,对国内外汇率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接下来对人民币对数汇率收益率序列分别进行正态性检验和异方差检验,综合验证了使用VaR模型度量人民币汇率风险具有适用性。然后,用VaR参数法对人民币汇率风险进行了实证度量,通过准确性检验发现,GARCH-t模型是度量目前人民币汇率风险的最佳方法,从而进一步应证了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具有时变性和非正态性。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我国贸易顺差的可持续及其与人民币汇率关系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分析我国贸易顺差变动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SVAR模型,研究分析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贸易顺差对汇率的正向影响较为显著,但汇率对贸易顺差的影响相对较小,我国贸易顺差和汇率受国际经济冲击影响较大,"8?11汇改"结构性特征对贸易顺差和汇率具有显著影响。建议加快推进外贸供给侧改革,有效管理人民币汇率预期,不断提升汇率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石磊 《国际金融》2009,(6):28-30
一、市场风险偏好显著回升2009年4~5月,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市场流动性继续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3个月期LOBOR-OIS利差已经由2008年四季度的200个基点以上的水平回落至50以下的水平,正逐步接近正常水平;另一方面市场的风险偏好也在明显回升,表示市场对未来股市波动性预期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VIX指数已经由60下降至30附近,接近20~30的正常水平。英镑、澳元、欧元汇率纷纷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多元BEKK-GARCH模型,立足于人民币汇率波动与我国股票市场现状,利用“汇改后”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与上证综指的日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汇市与股市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并对宏观政策的制定与投资者对风险的规避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石磊 《国际金融》2009,(5):31-34
一、人民币又开始升值了么4月23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跌破6.83(参见图1),4月全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6‰。5月初人民币继续对美元升值,5月5日,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盘中最低跌至6.81,收盘价低于6.82。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升值带动人民币升值预期走高。  相似文献   

10.
聂鹏 《西南金融》2011,(3):23-25
本文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产生的影响,并用ARMA模型拟合了2007年4月至2009年5月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认为可用ARMA(1,5)模型对汇率进行短期预期,同时用该模型对未来一年的汇率进行了预测。从长期看,名义汇率如果未受到另一次结构性冲击,将继续保持目前的走势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远期汇率是市场基于当前的信息,对未来一定时间的即期汇率进行的客观预测,是反映汇率预期的较为合理的替代变量.本文对人民币即期汇率所对应的四大远期市场及其各自形成的远期汇率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能够合理反应人民币汇率预期的远期汇率,结论表明实务中普遍用作预测未来汇率的NDF汇率能够相对合理地反映汇率预期.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反映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宏微观指标,结合历史数据探讨了其对汇率预期的指示作用,即1年期NDF通常与人民币即期汇率方向一致,人民币贬值预期降温对应着远期结汇增加和远期售汇签约额下降,离岸央票有助于更透明合理地调控离岸资金价格。文章综合前述指标对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及未来预期进行研判。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境外人民币需求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借助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各类可能因素对以离岸市场为代表的境外人民币需求动态变化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预期波动对境外人民币需求产生较强的长期影响效应,且当人民币汇率预期处于不同波动区制状态下,各类影响因素对境外人民币需求变化会产生明显的非对称性冲击。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关注人民币汇率预期波动,并通过提高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灵活性程度,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形成加以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14.
李旭坤 《投资与合作》2011,(8):80-80,21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在遏制经济过热,降低通货膨胀压力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本文采取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的ARIMA模型和GARCH模型对人民币/美元汇率日中间价进行预测分析,发现ARIMA模型的预测能力要强于GARCH模型。但尽管如此,两模型的Thcd不相等系数都十分接近,表明汇率预测效果不理想,原因是人民币汇率受到国家管制,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STR模型考察了2005~2011年期间人民币汇率预期对股票价格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的过度升值预期会造成国际收支恶化,进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而人民币汇率的"渐进式"升值预期才会推动股票价格的上涨。当货币政策紧缩或过度宽松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对股票价格产生负向影响;当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影响。政策建议如下:政府部门要逐步实现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从而减弱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过度升值预期,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应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进而有效地维护股市的稳定,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砖国家货币与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化,汇率波动对金砖国家货币政策及金融改革的影响也日益增强。本文选取自2011年以来金砖国家汇率高频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BEKK-MGARCH(1,1)模型对人民币与金砖国家汇率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金砖国家汇率波动均不服从正态分布且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人民币与金砖国家各汇率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出现异常波动引起了广泛关注。国际经验表明,汇率波幅限制的渐进式放开,会导致汇率波动率变大。本文研究发现,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历次汇率波动率变大都和汇率改革进程同步。汇率波动与汇率制度的改变、波幅限制和弹性空间等均高度相关。自2012年汇改以来,在岸汇率波动的自相关性逐渐增大,导致较小的波动可能被放大从而形成异常波动。因此,在当前条件下,人民币汇率波幅限制不宜被过度放开。  相似文献   

18.
王晨铖 《海南金融》2012,(11):15-19,32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基于VECM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福利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贬值有助于工人福利的改善,增加进口虽然在短期内对工资有下拉作用,但在中长期发挥推动促进作用。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背景下,优化制造业产业和贸易结构,提升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借助人民币升值时,进口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相对下降的机会,增加进口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并尽快建立起与劳动生产率相挂钩的工资增长机制是提高我国制造业工人福利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外汇市场预期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变量,对预期进行研判是有效管理的前提。在实践中,汇率是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变量,存在不确定性。在重大外部冲击影响下,我国外汇市场及汇率预期也出现过较大波动。基于此,对汇率预期进行合理测算及解释,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应有之义。本文以我国外汇市场汇率预期形成机制为切入点,从外汇市场运行实践角度建立汇率预期指标并进行经验分析,构建趋势性预期、基本面预期模型开展实证研究,分析我国外汇市场汇率预期形成机制变化,与外汇市场风险状况的对应关系,系统回答了如何衡量汇率预期、如何判断汇率预期形成机制变化并识别风险等问题,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有以下主要发现:一是我国外汇市场汇率预期整体趋于理性。二是汇率预期应当关注预期与汇率实际变化形成共振导致的顺周期风险。三是我国外汇市场趋势性预期受过去价格、预测偏差的影响。四是我国外汇市场异质性预期逐步由趋势性转向基本面。五是不同预期形成模式存在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非对称随机波动模型,对2005年7月22日至2012年9月5日期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拟合检验结论显示,非对称随机波动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过程中存在的时变性、持续性和非对称性特征。来自MCMC估计结果进一步表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过程存在的非对称特征不同于在股票市场普遍发现的"放大利空,缩小利好"型的"杠杆效应",而是突出表现为"放大利好,缩小利空"。但波动的非对称效应和强度较弱,这意味着央行在采取措施干预和管理汇率波动时,在时机选择和力度把握上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时变性和持续性特征,而且更应注意汇率波动的非对称性及非对称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