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当前全球通货膨胀高企的背景下,对2020年以来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反思和比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各国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提高社会总需求水平和避免衰退;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缓解,全球经济重启,供求失衡导致通货膨胀攀升,但并未引起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足够的重视;2022年,随着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转向,加快紧缩进程。从目前情况看,各国中央银行在疫情期间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无错误可言,此轮世界性通货膨胀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期间货币政策操作的复杂性所致。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对全球经济造成深层次的冲击。全球货物贸易陷入低迷,对跨境服务贸易的冲击更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对跨境直接投资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速,证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波动性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不稳定的经济体国际收支结构冲击更大。针对疫情造成的冲击,各经济体采取了刺激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短期内能够缓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债务负担加大等深层次问题。有鉴于此,我国应提升制造业竞争优势,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寻求经济政策平衡点,在后疫情时代保持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雳 《金融博览》2021,(24):18-19
今年以来,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刺激政策生效和供应链修复缓慢,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迅速升温并屡超预期.美欧主要央行行长们几乎一有机会就会提示,通胀是"暂时性"的.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的作用下,通胀压力变得更加难以判断. 全球通胀的原因及特点 首先,本轮全球通胀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能源. 伴随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的推进,新冠肺炎疫情有所缓解,全球经济生产处于复苏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央行长期维持量化宽松政策,有力助推了实体经济的复苏.然而在流动性异常宽松的环境下,需求推动的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供给短缺推动的能源价格飙升,主要经济体CPI出现趋势性回升.全球主要国家的新能源政策打击了传统能源供给,极端天气给能源的供需两端带来冲击,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又人为扩张了能源需求,由此引发全球能源供需失衡.这种失衡扭曲了能源市场价格,推高了原材料、制造、运输成本,并将价格最终传递到消费端,引发了全球性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山东省110家农村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冲击及异质性,并探讨了监管部门的政策效应。GMM估计模型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与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具有抑制效应,新冠肺炎疫情前风险相对较高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更大。基于此,提出强化政策扶持、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测与资本补充、完善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与平台化转型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与金融危机相比,新冠肺炎疫情主要是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继而导致金融体系产生动荡,经济陷入衰退.通过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美联储使用的操作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美联储再次使用了大规摸资产购买、降低基准利率及前瞻性指引等工具,在稳定市场波动的同时,给予了市场足够的信心和充分的政策预期.但宽松政策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影响市场正常运转和价格发现功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导致市场主体出现过度风险承担等.我国应警惕美联储政策的外部溢出效应并做好政策退出后的应对安排,同时货币政策应坚持以我为主、松紧适度,把握调控节奏,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建立长期均衡.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正在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的阴霾,但挑战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充满不确定性,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上升、通货膨胀高企等问题不容忽视。为此,货币政策方面,应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重点,稳定货币金融体系;财政政策方面,应进行财政整顿,重建财政缓冲机制。  相似文献   

7.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为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应对.通过选取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五个金砖国家,梳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金砖国家中央银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所实施的货币政策,分析本轮量化宽松政策特点,分析总结金砖国家中央银行资产负债...  相似文献   

8.
米晓文 《河北金融》2020,(5):6-9,28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部门,属于纯货币调控,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充分发挥了应有的调控作用,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着供应链和实体经济,导致供给和需求不均衡,属于纯实物调控。在调节商品供求矛盾时,货币政策调控出现了不少短板,调控效果不佳。建议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警惕性、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与有效性、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协同运作、运用窗口指导信贷投向多元化改善供应链布局、加强央行间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切实提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能力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孙杰 《中国外汇》2020,(8):14-15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美国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货币政策也迅速出现了转向。这既反映了美联储的研究预案和政策储备,也体现了其对现实和未来走势的研判。疫情以来美联储的政策变化从2月底到3月中旬,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明显冲击和油价大幅下跌的影响,美联储推出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为刺激经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降息,甚至开启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美国的货币政策容易对新兴市场资本流动产生溢出效应,尤其是短期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当前,我国对内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经济冲击,对外面临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因此,基于此背景下,探讨短期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嵌入各类财政政策的DSGE模型,探讨了在面对新冠疫情引发的总需求与劳动需求下降两大不利冲击时,我国财政政策在短期与长期的政策工具选择问题.研究发现,新冠疫情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公共风险,劳动需求疫情概率冲击所造成的宏观经济衰退幅度大于总需求疫情概率冲击.为应对疫情冲击,在短期,更加关注产出缺口的资本收入税与消费性财政支出、生产性财政支出政策的稳定产出与缓解失业效果最优,而在长期,更加关注债务缺口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消费税与劳动收入税政策则有利于消解前期积聚的政府债务风险并减轻长期社会福利损失.基于此,在短期,应扩大政府消费,加大对"新基建"与公共卫生等短板领域的生产性投资,并对微观主体减税,而在长期,则需注重发挥转移性财政支出、消费税、劳动收入税等政策对债务风险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 V P-V A R),基于1999年1月-2020年8月的月度数据动态识别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刻画不同时点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变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时变脉冲响应分析发现,财政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存在显著的时变特征,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影响存在差异;基于时点脉冲响应分析发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积极财政政策有利于促进产出、消费及贸易,但在短期会引起通货紧缩.对新冠肺炎疫情和"非典"疫情冲击的比较发现,积极财政政策对"新冠"疫情的刺激作用较显著,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政策对两次疫情下中国宏观经济影响在前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抵御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冲击过程中,各国均进行了货币政策调整。欧洲和美国均采用超低利率政策,期望通过“以直升机撒钱”的方式刺激消费和投资以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构建内含传染病(SIR)模型的DSGE模型,刻画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宏观经济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渠道,进而考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常规货币政策机制下,新冠肺炎疫情形成的总需求冲击与总供给冲击引起宏观经济衰退,具体表现为产出、消费和就业减少以及通胀下降,且这一衰退具有较强的持久性。第二,超低利率政策下,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宏观经济“呆滞性”衰退,即产出、消费和就业表现出永久性减少;同时,这一冲击还引起通胀上升,使宏观经济呈现“低产出(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滞胀”特征。总的来看,超低利率政策下,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危害可能远超过常规货币政策情形,因此,采用超低利率政策并非最佳选择。基于此,我国应继续采用灵活适度的稳健型货币政策,并通过以“新基建”为重要内容的扩大内需战略拉动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14.
深入总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进展,并结合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基于66个国家的数据样本系统评估宏观审慎政策缓解疫情冲击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日趋成熟,政策立场逐渐收紧,政策空间不断扩大;疫情防控期间,宏观审慎政策前所未有地放松,有效缓解了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金融压力;疫情前充足的宏观审慎政策空间是疫情防控期间宏观审慎政策放松的重要前提,但宏观审慎政策空间宽窄对疫情防控期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操作没有显著影响。应密切关注疫情和经济形势变化,适时积累宏观审慎政策缓冲,增强应对未来冲击能力,同时应充分挖掘宏观审慎政策空间,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创造良好金融条件。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强调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性。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坚持一盘棋的战略定位,建立了优势互补的政策工具箱,有效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整体而言,疫情期间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协调的,相比于单项政策叠加,政策组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民收入、稳定物价,并节约政策资源投入,但当前两大政策协同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投资领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对比研究新冠疫情和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的不同影响.分析研究发现此两次都对全球经济、金融造成巨大冲击,但2008年的危机表现为金融危机传导至实体经济引起的经济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则表现为外部因素直接冲击实体经济造成经济危机,短期对金融系统影响较小.长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将重塑全球经济,全球产业链地...  相似文献   

17.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印度经济遭遇了5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此期间,印度政府一直坚持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最初政策目标是救助疫情冲击的企业和弱势群体。但随着防疫工作的常态化,政府加快经济改革步伐,相关政策更关注有利于长期稳定增长的机制建设,经济整体上也随之出现复苏态势。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前,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和有利的人口结构等四大因素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了供给充裕,降低了世界通货膨胀率,从而为各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而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警示我们,供给已不再充裕,供给的脆弱性和通货膨胀对供给约束的敏感性也不容忽视。当前,许多抑制通货膨胀的总供给因素正在发生变化,而一些不利于供给增长的因素也正在出现和发展,此轮世界性通货膨胀压力可能更加持久。因此,在供给不再充裕的情况下,依赖需求管理工具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已经不再可行,各国需要对现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应该以增加供给为重点,在经济安全与经济效率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近期全球物价水平持续大幅上涨,许多国家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有学者将其简单归因于政府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或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国际政治经济因素,这样的观点并不完全令人信服。面对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各国中央银行未能及时调整货币政策,这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削弱不无关系。事实上,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必须在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权衡,而经济状况又关乎选民的投票倾向,因而其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国内政治压力。同时,凯恩斯经济学的广泛应用与供应经济学的式微也使各国中央银行低估了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引进负利率政策等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可能是中央银行对抗国内政治压力、保持物价稳定的有效手段,但无论如何,低通货膨胀时代已经结束,各国中央银行将面临比新冠肺炎疫情更加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瞿亢 《中国金融》2020,(9):28-29
<正>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进一步蔓延恶化,呈现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等特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在短期内不可避免,但从中长期看,疫情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转型升级的趋势。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日渐消散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