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群力  周镖 《农村经济》2021,(3):93-100
本文通过构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指标子系统,利用熵值法和融合度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市2007?2017年的城乡融合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探讨财政分权、农村金融服务对城乡融合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和农村金融服务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显著为正。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乡村振兴有负效应,财政分权对城乡融合的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城镇化进程带动了乡村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对于乡村振兴有着显著的正效应,通过引导城镇资金向乡村流动促进乡村发展进而带动了城乡融合。从区域层面看,财政分权对城乡融合的影响不存在区域差异,农村金融服务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在中西部不显著,在东部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索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关系的作用机制及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差异。研究方法:PVAR模型。研究结果:(1)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稳定的正向影响关系且在城镇化减速阶段影响最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随产业结构高级化呈倒“U”型趋势且在城镇化加速阶段出现负向影响。(2)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响应具有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城镇化的响应表现为东部为负,中、西部为正的区域差异。(3)城镇化有助于提高东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相互间的正向影响程度;而在中、西部,有助于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研究结论: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应充分兼顾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区域特点,提高城镇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一般认为总体的经济增长对贫困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认为,一般的经济增长可能大幅度降低贫困发生率,但也可能导致剩余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更加恶化,而且这种可能的副作用会因地而异。本研究使用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作为测度贫困的三个指标,以贫困地区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农业资源禀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为特征选取两个样本,探索并验证农村地区人均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与贫困的三个指标变化影响的内在机制和关系,并提出不同地区扶贫政策取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职业技能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探讨了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策略,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作者基于2000年~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城镇化角度考察了农村老龄化加剧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主要通过农村人口流动和老年人预期寿命提高加剧农村老龄化。东部地区农村老龄化主要是由预期寿命的提高引起,而其他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的作用较为明显。因此,城镇化进程中要防范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过度外流,实行就地城镇化,同时实行较为宽松的人口政策,尤其是二胎政策,对于缓解农村老龄化具有较大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分析成都农村地区的文化需求为切入点,结合已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使用现状,进行供需测度分析,并提供了针对性的政策改进建议。研究表明,农村地区存在差异化的文化需求,经济收入水平显著影响文化需求的类型,农村少年群体的文化需求话语权急需关注,人均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会拉大城乡文化收入差距,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向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文化可作为化解社会冲突的一把利器,促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华丽转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农民理性行为分析框架下,吸取Carrington模型的分析思路,从理论分析中得到启发,认为城乡收入差异、农村劳动力流动性以及农民在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集聚效果应该成为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随后,笔者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作了经验检验,得出了有益的结论:从农民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上看,城乡收入差异并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在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转移就业呈现出大规模集聚的趋势,同时,这种由地区就业集聚所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对农民外出就业的帮扶效应则显著地影响着农民的就业行为。由此,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2002—2012年按收入高低分层的农户消费数据,统计不同收入阶层农户消费结构,并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微观基础建立模型,接入平滑转移函数作为分层函数,讨论转移支付项目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贡献和不同阶层的消费差异。研究发现,不同阶层在不同项目的消费额和消费比重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转移支付项目对不同阶层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且各转移支付项目对不同阶层的消费结构产生的影响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延边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存在着其自身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误.如何做好延边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对延边地区加快实现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从需求层次断裂、信任缺失等角度探寻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认为:农民政治资源需求断裂,村庄集体归属感需求断裂等因素导致劳动力大量转移;基层干群关系信任度降低,种地致富意识遭到破坏,农村的信任危机推涨了劳动力的转移;需求断裂、信任缺失、农村劳动力转移,三者形成的循环积累因果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食品价格上涨将使城镇居民的支出增加,且收入越高增量越大;收入越高可支配收入的食品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但由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带来的食品支出增量越大。价格上涨、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将使食品支出的基尼系数变大,这意味着食品支出不平等程度加重。为将食品支出不平等控制在社会公平要求的范围内,价格补贴可作为临时应急措施,而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补贴制度及收入增长计划、倾向于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福利分配体制是更长效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通过以现代化的发展方式的融合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融合,我们从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根本目标出发来提升城市的生态承受力与农村转移人口自身的质量,提升转移人口对于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贡献度和适应能力,才能够最终实现农村转移人口质量与转移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多耕地少,非耕地资源开发难度大,人口和食物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到本世纪末,即使实现了5亿吨粮食的战略目标,人均占有量仍然只能维持在400公斤的水平上,而人民购买力还会有成倍增长。如果调控不适当,主要食物供需缺口将有扩大的趋势,食物的压力将会日益加重。可见,食物发展问题,不仅影响到国家发展前景,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安定,这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成败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尽快制定一套科学的食物发展政策,是国家的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 “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是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批准的食物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的一项大规模综合研究项目。该项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参加协作研究的有国务院10个部、委所属的有关科研、教育和政府工作部门的148名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其中高级研究人员占40%以上,还有一批已获得国家或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励的中青年研究人员。 该项研究是我国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食物发展战略研究,是一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相结合的大型综合研究。主要内容包括5大部分16个专题,全部研究历时三年(1988—1990年),现已基本完成。它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合理的食物结构,缓解食物供需矛盾,提供了战略性研究成果和对策分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徐红玳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据估计,全国农村目前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每年还将增加600~700万农村劳动力,到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亿...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四川秦巴山区是国家和省级重点连片扶贫开发区,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与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的洼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和"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的推进下,加强四川秦巴山区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秦巴山区为研究区域,以集聚—碎化指数、重力模型理论为依据,结合经济、人口、社会、地理空间等4方面指标从多维度的角度来研究四川秦巴山区现状城镇等级规模、城镇聚集程度和城镇空间关系,并通过变异系数、城镇中心性和城镇发展实力分析,探索城镇等级规模变化趋势,以期为四川秦巴山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和发展提出一定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能力视角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制于5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转移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影响或支配着其他4方面因素,即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就业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阻力、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因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成为决定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主导要素。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这一论断是成立的。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通过提升转移能力来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段鹏飞 《南方农村》2012,28(5):64-67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试图探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2020年基本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阶段性目标后,反贫困战略将主要围绕减少长期贫困和缓解相对贫困展开,建立和实施激励相容的公共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减贫远期目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长期多维减贫方法,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通过提供贫困家庭现金补贴和促进儿童人力资本积累来减少当期贫困、预防未来贫困与改善收入分配,是可资中国借鉴的一项反贫困政策工具。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短期和长期实施效果以及项目执行的判断依据、方案设计和潜在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农村公共转移支付政策的减贫成效与存在问题,并对目前正在中国进行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试点项目的实践成果和不足进行讨论和展望。结果表明,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能否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项目方案的设计和执行能否融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思路,以及能否与其他相关政策形成统筹互补和与时俱进的贫困治理体系,进而达成后2020时代的可持续减贫愿景。在中国贫困治理转型的背景下,本研究将有助于为优化新时期反贫困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全国各地区人口与消费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将人口老龄化作为影响因素引入消费函数面板模型中,实证判断各地区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的显著影响关系,得到结论:地区老年抚养比的增长,均会引起大部分地区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根据影响程度不同,各地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老龄化严重影响居民消费、老龄化显著影响居民消费以及影响不大地区。文章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并得出启示:面对老年社会到来这个现实,要想人口老龄化不成为抑制消费的重要因素,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加强居民的社会保障,提高居民收入,为人口进入老年行列提供强大的经济后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