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小城镇建设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发挥优势,体现特色。所谓特色,就是把各镇所具有的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特点汇聚起来,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并显示自己独特的地方特点。根据这一思路,青州市委、市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方针,从而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现已基本摆脱了以往"镇区=镇直机关 村庄"的状况,成为  相似文献   

2.
北京农村小城镇经济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市的小城镇建设 ,有效地减轻了城区面临的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压力 ,同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启动内需都意义重大。北京小城镇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 ,小城镇逐步成为当地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 ,带活了一地经济 ,富裕了一方百姓。一、小城镇建设的原则   1 发展上的特色原则。小城镇内部自然要素秉赋的差异性、产业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的不均衡性都为小城镇经济建设的区域特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环境优势 ,使得发展目标有特色。二是市场优势 ,使得发展市场有特色 ,即城乡对流 ,互动发展。三…  相似文献   

3.
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研究——以青岛海青茶园小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小镇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建设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和谐、人民生活幸福小城镇的"海青模式"。该研究为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彰显本土特色、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产城融合提供有益借鉴,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十二五"将是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一定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中央确定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精神实质,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注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机制的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持续、健康、协调、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 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结合起来”。这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指明了方向。(一) 这些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盲目铺摊子,一哄而起,短期行为严重,小城镇建设规划滞后,难以对小城镇建设起到超前指导作用;有的小城镇建设规划起点不高,缺乏论证,科学性、合…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基地和桥梁,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节点,是城镇化发展的潜力所在,小城镇的发展对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重点,一是要优先发展县城和大城市卫星城镇,二是重点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建制镇或中心镇,三是要将部分区位条件较优,产业发展较好、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乡发展为新的小城镇。同时,小城镇的发展必须重视其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7.
加快城镇化建设,重点应落在发展小城镇上.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农村城镇化的现实选择.必须坚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科学建设小城镇.应该不断强化县域核心主导功能,加快发展小城镇.同时还要以统筹城乡为指导,推进小城镇综合配套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大战略。由于自然条件、经济产业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河南省特色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特色工业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特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交通枢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社会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等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以及特色小城镇发展的不同阶段,往往以某一动因为主,其他动因为辅,综合作用而形成。因地制宜,选择重点小城镇进行特色培育、重点建设,形成增长极,以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城镇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小城镇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当前应从推动小城镇区划升级、改革和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调整完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的配套政策等方面促进小城镇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用地技术指标与用地规模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确定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建设用地构成比例的基础上,根据小城镇人口发展规模等因素,本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节约用地、提高小城镇经济效益、保证小城镇环境和生活质量等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用地规模,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冬琴 《山西农经》2022,(15):22-24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未来发展和建设方向。当前,我国部分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规划不合理、过度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不协调等情况。文章分析了小城镇规划设计中融合渗透地域自然特色的作用,总结了相关影响因素,探究了将地域自然特色融合到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途径,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发展农业现代化对促进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文以乌鲁木齐县安宁渠镇为例,主要分析了小城镇建设在新疆现代化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实施农业现代化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战略,并提出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应抓紧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在对文化景观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文化景观角度分析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为促进小城镇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营造文化景观时应注意的原则与要求.最后论证了如何营造具有各小城镇特色的个性文化景观,并对几种较重要的文化景观,如:道路、建筑、广场和传统文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由于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城镇的管理成为目前垦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指出了垦区小城镇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加强农垦小城镇管理可以促进小城镇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可以促进小城镇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加强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可以保障小城镇社会的稳定。并提出加强农垦小城镇管理应建立健全小城镇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农垦小城镇公共安全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基础设施的管理、社会设施的管理、社区的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  相似文献   

15.
以小城镇为重要载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小城镇集群。今后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培育重点,创新制度,深化建管,实现四项突破。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小城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丹阳市的实际,探讨小城镇建设的认识思路、规划思路、建设思路及管理思路,以此来改善和提高小城镇的综合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建设与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大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新兴的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一、加快城镇化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小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都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逐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进而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全国农村有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得到空前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问题也逐渐引起各级党委和领导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有关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给团场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极为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加快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慧芳 《农村经济》2005,(6):111-113
小城镇建设是解决贫困问题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能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目前,云南小城镇建设在布局、规模、建设质量、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系列加快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对策,旨在促进云南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及“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的着力点和发力点。目前,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不平衡、不合理、不可持续的问题,阻碍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普遍原理和系统性原理要求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关联互补性和可持续性。即统筹规划小城镇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准确定位合理开发,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完善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产业搭桥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拓宽融资渠道。突破小城镇建设的困境,建立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小城镇,驱动新型城镇化朝着人本化、持续化、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