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黎明 《中国西部》2012,(Z2):130-133
美国人在如何教育孩子问题上有一个共同认识——要想孩子成才,必须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智商、财商、情商,三者缺一不可,但在这"三商"中,财商的教育培养最重要,一定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进行理财教育。不久前去美国,有幸接触了美国国际教育基金会会长夏保罗先生,听了他关于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些介绍和观点,在领略了美国家庭教育风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美国家庭教育与我国家庭教育的明显不同。其中,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是对孩子财商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2.
正"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大力支持公共图书馆事业,为少数群体、残疾人、老人和小孩提供专门化服务,真正开创了美国的"图书馆文化"。未到美国读研之前,对图书馆的印象只是大学时代一个偶尔去复习准备考试的地方。初至美国,正当酷热夏季,入学仪式结束后,新生由专人带领熟悉校园。当时刚刚离开祖国,印象中的建筑多是整整齐齐方方正正,而眼前每一栋楼都有非常不同的造型,有一栋像蜂巢一样的,主体是白色,配色是蓝色,如艺术品一般。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当中有些人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极力主张,美国允许自身一度无与伦比的制造业基础就那么逐渐消失,这相当于是在经济"自杀"。对于那些曾经调查过事实的人来说,这种经济"自杀"的情况看起来在数十年时间里都没有受到挑战。事实上,美国学术界也从来都没有真正为抵御这种风险提供过支持。而时至今日,学术界看起来正在觉醒,至少我在《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  相似文献   

4.
我在美国住了两年,深感美国人讲信用比我们好。下面举我亲身经历的几个例子,以验证我的上述观点。有一次,我在一个湖南益阳去美国的留学生家里作客。她即将从美国盐湖城调到西雅图,走时欠电话费60多美元。为她送行的人提醒她说:"欠的电话费不交,将来会为找工作、贷款带来很多困难,以至找不到工作、贷不到款,为小失大,后患无穷。"走时她交了所欠的电话费。在美国,聘用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政府官员、法官等,都要进  相似文献   

5.
路也 《走向世界》2006,(7):89-89
我随身携带了一本《漱玉词》去美国。从济南出发,经北京、东京、明尼阿波利斯,至奥马哈,至费城,至华盛顿,至迈阿密……我感到里面的那一个个汉字很想蜷缩起身体,从方块状变成蜗牛和蝌蚪状,将自己译成英语。但我很快就发现在美国读李清照的词有些荒诞,很有些后现代的意味。那是一个以奶酪和汉堡为食的国度,阳光是最好的钙片,我没有看到一个比黄花瘦的人。没有罗裳,只有T恤衫、吊带裙、旅游鞋;没有兰舟或舴艋舟,只有冲浪板、汽艇和帐篷。蒲公英浩浩荡荡开遍大陆,不懂闲愁;那些多血质的郁金香,在绿肥红瘦的失恋时节,没有闺怨,更不会断肠。枫树…  相似文献   

6.
进入2004年,喜闻在2003年热售脱销的《新美利坚帝国》一书又将再版重印。这本惟一入选“我的2003年书单榜”的国际战略问题专著,何以受到如此多的大众读者追捧? 通读全书可以发现,直接而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作者张西明博士通过先后两年对美国的考察访问,切中肯契地告诉了读者一个真实美国的现状和极有可能的一个未来美国。那就是,“美利坚帝国化”正在将所谓人类理想(西方视角)——“美国梦”激碎。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个什么样子?相信去过 美国的人,一个人会有一种说法。实际上这就是最确切的答案:美国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国度,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就是不同的色彩。 近日,笔者有机会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对这个世界“老大”能得空儿“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地看了个明白。虽然看得明白,却未必描画得明白,只能撷取在几个城市中遇到的趣事,描出一幅美国“大写意”。  相似文献   

8.
视觉类金奖《城市盆景》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何斌这是一件艺术性相当高的作品,从第一眼看到就无法将视线移开。作者以几近冷静的明锐的手法描绘了一座如超现实般诡异的城市。透过一座看似令人惊艳的盆景间接的道出了人与人,人与城市那模糊的定义。这不只是视觉的享受,更唤起人们在精神层面的感动。  相似文献   

9.
梁枝文 《中国西部》2014,(31):142-145
韩寒曾凭一篇《杯中窥人》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同借此理,我在这儿写一篇《杯中窥影》,只是此处的"杯"喻指我的个人经历,透过我的经历来说说《后会无期》。  相似文献   

10.
走马观花识美国(续)·周宜兴摩天大楼不是现代美国的特征很久以来,我印象中的美国都市,都是像纽约的曼哈顿区那样,高耸的摩天大楼把街区挤压成窄小的网络,使街上的行人很难见到天日,以为这就是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其实这只是影视画面和某些传媒对没有去过美国的人们...  相似文献   

11.
去美国之前,我在国内看过许多美国电影,其中最好看的当然还是"西部片"。那荒凉的原野,崎岖的山峦,壮丽的落日,狂奔的野马……。然而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那里的人,固守着土地的纯朴的印地安人;早期的开发者和淘金人以及由他们上演的一幕幕残酷的战斗和浪漫的爱情。几年前获奥斯卡金奖的西部片《与狼共舞》,使往昔美国西部的生活故事再领风骚。  相似文献   

12.
日前,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与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美经济学家第六次对话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卢锋就"美国经济形势"作重要发言,引起各国与会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卢锋教授说,近来美国经济出现一些积极动向.今年1季度经济增长率初报2.4%(后调整为1.8%),银行与企业等私营部门去杠杆化成效明显,失业率等宏观指标逐步改善,尤其是油气能源产量增长与净进口下降令人印象深刻.基于这些方面观察,目前业内人士"看多"美国经济观点强劲.观察意见将美国经济看作是危机后成功调整典范,有预测认为美国经济将重回持续高增长轨道,一家著名机构日前一份报告赞誉美国是"全球经济版图中的耀眼明星".  相似文献   

13.
美国看房     
美国的国土与我们相当,但是美国人口仅有3亿,而我们有13亿.如果对数字没有概念,那么到美国走走,看看美国人的住房,就有形象、直观的印象了.中国人把住宅都摞起来了,美国人把住宅都铺开去.  相似文献   

14.
《传家》,一部民间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一本"美的百科全书"。我不是专业作家,我的出发点只是想提倡"家庭"的价值。当然我也希望,有一天这套书能以英文版呈现,把中国人生活中的智慧,正确地传递给外国朋友们,让他们了解我们生活的全貌,并且看到中国人生活中的美丽。能够给儿女后代留下这套书,是一种上天的恩宠。  相似文献   

15.
姚贺国 《中国西部》2013,(27):130-131
近日,读到一篇题为《请看到我》的文章,忽然联想到了前不久读过的柴静的那本《看见》,是的,尽管一篇是文章,一本是书,但两处文字的主旨都是看见(看到),而其看见(看到)的实体,唯"人"而已:心中有爱,目中有人. 记得曾经在龙应台先生的作品《孩子你慢慢来》中看到过这样一个片段,安安从妈妈的眼中看到了人,激动莫名.那么,在柴静的这本《看见》中,我也同样为看到了人而激动莫名.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闻周刊》2006年12月25日]整个世界并没有为美国经济衰退做好准备。这是我从六周的全球旅行中得出的一个明显印象。在这六周中;我先后造访了日本、南非、中东、新加坡、香港、中国大陆和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去美国,有幸接触了美国国际教育基金会会长夏保罗先生,听了他关于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些介绍和观点,在领略了美国家庭教育风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美国家庭教育与我国家庭教育的明显不同.其中,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是对孩子财商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18.
美国《读者文摘》前些年的一篇文章,能让我们看到美国人的一种被称为理财新原则的方法,大致如下: 旧原则:做一个储蓄户; 新原则:当一个投资者。 旧原则:握有3个月可支配的钱应  相似文献   

19.
1998年秋末从美国回来,有在刊社工作的朋友约我写些随感之类的文章,我迟迟交不了卷儿。朋友感到奇怪,1982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回来后写了一本十几万字的小册子《过海日记》,这次旧地重游没有新鲜感了?我说不是,美国不是我的“旧地”,这次重游比第一次感受更...  相似文献   

20.
一滴水可以反映湖泊河海的水质,一滴血可以反映人的健康状况,一个美国大体可以反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面貌。想了解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不妨先了解美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我眼中的美国——旅美生活写真》(牛耕著)是介绍美国方方面面的一本好书。 作者到美国参观访问几个月,以自己的亲见、亲闻、亲历介绍了美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人们的印象里,美国是一个富有的国家,富,表现在哪里?又说不清楚。这本书给我们做了具体介绍。美国绝大多人家都有一辆、两辆甚至多辆汽车。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