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勇  李仙 《调查研究报告》2006,(172):3-25,F0004
2005年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依然保持了近年来“东部和西部快、中部和东北慢”的格局;地区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和中部比重提高,东北和西部比重下降态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是“东部和东北高、中部和西部低”格局。在人口与经济双调节机制作用下,我国东西部绝对差继续减速扩大,相对差继续缩小;城乡间绝对差和相对差继续扩大。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照好态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宪  刘勇 《开放导报》2008,(3):32-37
2007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继续保持普遍加速高位运行态势,地区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增长速度继续呈"西部东部快、中部慢"格局,差距继续有所缩小;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总量比重结构差距呈"地带缩小、省区拉大"态势。2008年我国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增长速度可能稍有放缓,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绝对差扩速放缓、相对差距略有缩小"态势。本文提出了2008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2002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地区差距的变化、地区产业结构变动态势以及区域空间结构变动态势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仍然在扩大,但差距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减小;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中部地区增长速度已连续两年低于其他地带,值得人们的关注。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4.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撰文指出,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转型影响,各区域经济增幅普遍回落,同时西快东慢格局继续强化。2013年,预计外部环境变化不大,国内经济政策保持基本平稳,影响2012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将继续发挥作用,在政策外力推动和市场内生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区域经济新格局雏形逐步形成,中西部地区成增长热点,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加快,区域经济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西省区域经济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江西省区域经济的集聚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空间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江西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以下特征:江西省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绝对差异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区域经济集聚程度不断增加,但速度逐渐趋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随机分布;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  相似文献   

6.
论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张沛李保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15)一、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也有所加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态势,主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调整后的数据对中国四大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以及省内部的地区差距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省际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四大区域之间,特别是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构成的,1978~2000年,省际间的地区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快速扩大的过程。但2000年以来省际间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并已出现缩小的迹象;地区差距现象不仅存在于省际之间,省内差距也较大;城乡差距是地区差距的最主要源泉,中国地区差距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的迅速扩展。  相似文献   

8.
2005年,国内外经济环境继续保持较好局面,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呈现大出大进的格局,但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贸易平衡压力进一步显现。2006年,国际经济将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国内经济中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诸多利好因素将继续发挥作用,预计我国对外贸易仍将明显增长。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2004年,广州经济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呈现以下六方面特点:国民经济实现高速、均衡、优质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克服多重瓶颈制约,继续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区域竞争力稳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市场销售增长态势良好,价格水平总体呈现涨势;居民生活稳步提高,城乡就业继续改善。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我国实行软着陆宏观调控政策的第二年,围绕抑制通货膨胀这个首要任务,中央要求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一季度经济运行实际结果表明: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趋势加强。国民经济重要指标正在向宏观调控预定目标迈进。据全国29个省、直辖市(西藏除外)预测汇总,二季度经济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分地区看,原有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均领先于中、西部的增长格局将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1.
王丽英  刘后平 《改革与战略》2011,27(12):119-121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一直是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利用泰尔指数测算后,发现我国的地区经济差异在2004年后缩小更多的是由于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倾斜使一些落后地区得到大量的资金,通过投资拉动经济进而缩小了地区间的差异。但各地区间的投资效率却没有缩小地区间差距。因此,只有提高资金的投资效率,才能真正做到在缩小地区差异的同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5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预期有所变化的环境下,继续呈现稳定运行态势,价格起伏波折中有惊险无危机。从世界经济增长趋势看。整体经济增长水平继续保持4.3%。美国经济维持3.5%左右水平的增长。欧元区和英国被下调经济增长水平至1.2%和1.9%,前次预期为1.6%和2.6%。日本从0.8%上调为2.0%。其他新兴市场和主要区域经济增长基本保持稳定相对态势强劲。国际金融市场面对世界经济微幅波动的形势,价格风险因素不断上升。主要金融产品和资源产品价格交替上涨。达到近年较高水准,不断刷新纪录。使得金融危机防范心理上升,虽然投机因素继续推动价格调整的波折。但金融应对稳健运行,依然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第三季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运用2000—201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检验发现,我国存在着明显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对外开放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劳动力流动减缓了经济收敛的速度,且对区域间经济差距的缩小并没有促进作用。同时,这一发现也证实了东中西地区差异缩小而南北地区差异扩大的结论:东部地区呈现“收敛—收敛”趋势,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呈现“发散—收敛”趋势;对于南北地区,北方地区表现出“发散—收敛”的趋势,南方地区则一直是发散趋势;此外,劳动力流动率对主要劳动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劳动力流出地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各地区经济承接2002年快速增长的趋势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尽管二季度受到非典疫情冲击,各地区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总体向好的态势并未改变,经济增长仍然在快行道上.根据对国际环境的研究、国家发展政策的判断以及各区域的发展动态分析,2004年各地区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各区域内部之间的合作将会有所加强,区域分工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但区域之间的增长差距仍在扩大,体制性障碍等因素对区域合理分工、共同发展仍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在世界经济一片低迷的大环境中,我国经济依靠国内需求的支持,继续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而是依靠新的经济增长源泉的培育和扩大。2002年,预计世界经济将继续低迷,国内经济自发增长的能力将逐步增强,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6.
太平洋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各国和地区(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新加坡、香港、南朝鲜和我国台湾省,有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称的东盟国家,以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的我国)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的相对高速增长。由于这个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它必将扩大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前进的重要力量。本文拟就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九五”第一年,开局不错,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今年增长相对较快,通胀相对较低,国民经济处在适度发展阶段。 一、上半年经济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上半年经济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农业收成不错,夏粮增产70亿斤;工业生产继续保持适度的增长水平,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上半年在出口下降的条件下,需求格局有所调整,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长的加快成为拉动即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产品产销率逐月上升,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幅达9.8%;上  相似文献   

18.
黄炯 《浙江经济》2005,(23):9-11
从近7年经济运行走势看,全省11市经济已处于此轮经济增长上升周期的温和调整阶段,今年以来,全省11市经济增长处在“潜在水平”附近,呈现难得的“高增长、低通胀”态势。预计2006年各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增幅将比今年略有下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2006年,世界经济贸易总体上还将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制造业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外贸发展仍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同时,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增加,进口需求可能会有所回升,特别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对国际市场依赖仍然严重。综合起来看,2006年进出口将比2005年有所放慢,但仍可保持较高增幅,保守估计应处于15%-20%之间:进口和出口增速差距进一步缩小,但进口增速不会显著超过出口,因此贸易顺差难以大幅降低,仍将在1000亿美元左右。主要因素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在新一轮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高增长产业的特征,提出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重化工业阶段;讨论了重化工业的特点对某些宏观经济现象的影响,认为要在变化了的经济环境中,用市场经济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经济过热问题;最后提出了继续保持产业增长良好态势的政策思路和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