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08年金融危机后,针对高杠杆率的突出问题,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大规模的财政救助计划,以降低家庭和金融部门的杠杆率.本文对美国去杠杆的主要做法和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我国债务和杠杆率的实际情况提出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轮金融危机对政府债务管理的影响,随着危机的加深而逐渐显现,影响范围从美国逐渐扩展到全球。本文分析了本轮金融危机对政府债务供给、需求、价格的影响,总结了部分国家政府债务管理者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探讨  相似文献   

3.
杠杆引领增长模式的退出?杠杆引领增长模式即金融系统中过度的放大杠杆,家庭的过度负债,低利率和全球不均衡这几个方面的结合。该模式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诸多问题。但奇怪的是那些已经使用的试图弥补危机所带来损失的政策措施所包含的不过是一些相同的东  相似文献   

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的快速提高受到各界的关注。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虽然低于发达国家但高于新兴经济体国家,杠杆率的结构性特点突出。本文在对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进行纵向、横向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居民加杠杆买房是家庭部门杠杆率快速提高的主要因素。家庭部门杠杆率快速提高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增加了家庭部门的偿债压力,对消费和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经济金融健康稳定发展。为解决家庭部门杠杆率快速提高的问题,本文认为需要充分发挥消费对去杠杆的积极作用,统筹做好家庭部门和其他部门去杠杆,解决相关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声音     
《黑龙江金融》2008,(10):6-6
这次的危机看起来是由房产泡沫破灭引发的。事实上,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房产泡沫,而是金融机构助推起来的超级泡沫 索罗斯在世行年会上说到,这个超级泡沫的发展已经超过了25年,伴随着的是不断增加的信用与杠杆。另一方而,政府崇尚的所谓“市场自由主义”放任市场的自由发展,导致市场为追求利益忽视风险,因此监管的缺位也是致使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家庭杠杆率快速上升,家庭债务与居民消费关系引发热议,相关文献 反映出:(1)家庭适度负债能促进消费增长;(2)家庭杠杆率上升存在临界值;(3)快速加 杠杆是主要风险来源;(4)识别家庭债务异质性可以缓解信贷约束。目前我国家庭杠杆率依 然处于合理区间,但需重视快速加杠杆带来的风险隐患。为保持居民消费平稳增长,本文提出 从供给侧优化金融条件,从需求侧约束快速加杠杆行为,并发挥减税的收入调节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和资产负债率相背离的现状,指出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资产效益下降,文章最后指出要真正实现"去杠杆",一方面可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资产回报率,另一方面,可通过债务重组,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减少债务存量。同时,辅以其他配套政策来"去杠杆"。  相似文献   

8.
债务杠杆率和债务可持续性是评估债务风险的两个重要指标。我国目前面临高政府债务杠杆率、高赤字率及经济下行压力。本文通过对债务杠杆率计算方法的分解以及对债务可持续性的分析发现:提高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将是降低当前政府部门债务杠杆的一个有效手段;当前国际所通用的债务上限标准并不适用于我国。本文还通过构建SVAR模型,进一步对我国债务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财政赤字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在当期对债务杠杆率产生的影响较小,其影响主要发生在其后的两到三年。针对这一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企业杠杆率高企,债务规模增长过快,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导致债务风险上升,国有企业杠杆率问题更为严重,其中中央建筑企业杠杆率问题尤为突出,成为降杠杆减负债的重中之重。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央建筑企业高杠杆问题的现状,细致剖析了高杠杆的原因,并对中央建筑企业去杠杆减负债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冠华  徐佳 《金融论坛》2021,26(3):37-47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和城市房价数据,就预期收益对家庭房产负债决策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预期收益的增加不仅能显著提高家庭使用杠杆购房的概率,而且能显著提升家庭房贷杠杆率水平;(2)从自住房和投资房的角度来看,预期收益对投资房杠杆的使用和杠杆率水平影响更为显著;(3)异质性分析的结果显示预期收益增加主要刺激了来自银行渠道的住房贷款,并且对中等收入家庭、东部地区家庭的房贷杠杆率更为显著,而有适婚男性的家庭似乎减少了对预期收益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