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与日韩制造业贸易调整成本的经验研究——基于边际产业内贸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边际产业内贸易分析,分别运用A、B和S指数测度法对1992-2003年间中国与日韩制造业贸易的调整成本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普通机械等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行业调整成本较大,而服装及纤维品制造、木材加工等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行业调整成本较小。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与日本制造业贸易调整成本低于中国与韩国制造业贸易调整成本,但是中国与韩国制造业贸易调整成太在1998年詹旱掐千下隆曲而日太惜况却一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2.
中国-澳大利亚制成品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澳正在进行的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磋商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初级产品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已成为共识,但双方在制成品上的贸易强度、互补程度等各个方面需要作一个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基础上,利用贸易强度指数、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双方的制成品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显示:双方制成品贸易较密切,存在相当大程度的互补性,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不过,双方的产业内贸易还需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 相似文献
3.
4.
中国与韩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近年来发展比较快,尤其表现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上。本文考察了影响两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因素,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吸收韩国的直接投资水平与产业内贸易指数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而且双边产业内贸易仍是以技术差距导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这种分析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Novy(2008)模型,测度了1998~2011年14年间大陆与台湾地区按照HS编码划分的各行业的贸易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GMM估计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岸各行业贸易成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各行业下降的幅度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两岸各行业的平均关税水平、各行业的贸易开放度、两岸人均收入水平差异以及台湾当局对大陆的经贸政策包括"三通"的实现对于两岸贸易成本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本文的主要政策含义在于,海峡两岸可以继续挖掘贸易成本下降的途径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数据中心、UN Comtrade数据库中中日化工产品的数据,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和分析了两国化工产品贸易现状、产业内贸易水平情况、未来发展潜力。结果显示,中日化工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较低,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方式以垂直型产业贸易方式为主。同时,贸易强度指数也反映出中日两国在化工产品的贸易过程中存在着紧密的双边贸易关系,产品贸易互补性强,双边贸易潜力巨大。中日两国可以充分利用优势和贸易互补性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有利条件,实现两国贸易互利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中国入世后2002-2006最新中美贸易数据,主要通过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平衡状态的商品构成份额及其贸易类型性质的分析,并采用劳伦斯指数、G-L指数等指标的计算来探索入世后这几年中美贸易商品结构的状况及趋势,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9.
基于Novy(2006)提出的具备微观基础的引力模型,本文综合测度了中国与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结果表明,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的贸易成本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我们还考察了贸易成本的下降对中国与亚洲国家(地区)双边贸易的增长效应,对我们样本中的大多数国家(地区)而言,贸易成本下降对双边贸易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要大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实证研究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双边贸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和条件趋同性,最后揭示了本文研究的政策性涵义。 相似文献
10.
《世界经济研究》2016,(5)
中国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这成为中国量化减排的环境规制新要求,中国作为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国,对外经济发展与经济低碳转型关系密切。文章以中国工业部门20个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外商投资和贸易开放对中国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尝试推导SRIO模型计算出口净隐含碳强度划分外贸高低碳行业,并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工业部门整体和分类行业的贸易开放度提高有助于减少行业碳排放强度,行业整体和高碳行业的外商投资规模扩大会增加碳排放强度和总量,而低碳行业的外商投资规模扩大则有助于降低行业碳排放强度,且存在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文章从中国工业部门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吸引高质量外商投资以及注重发挥研发和科技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新形式,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诸多不同。文章通过对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与典型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分析比较,认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相应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由贸易抑或贸易保护——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再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关于自由贸易的争议也变得空前激烈。国际贸易是否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领域颇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而在当下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贸易理论对贸易合理性的探究尽管触及了经济增长问题,但在贸易静态收益理论的框架下,国际贸易究竟是否会促进一国经济增长,既取决于各个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究竟偏向于出口部门还是进口部门,也取决于各种贸易政策对各个部门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的影响。本文对现有针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所做的实证研究作了系统回顾和分析总结,明确指出了目前各种看似矛盾的实证证据背后的理论和技术根源。在此基础上,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和GMM动态面板回归技术,对1960~2006年期间全球各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组别分别就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发现,上述实证研究证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关,但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而言则存在差异,同时进口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也存在差异性。总体来看,对中等收入国家而言,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强,进出口均有较强带动作用;高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关系较弱,进口的作用甚至大于出口;低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弱,进口甚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有利于广西外贸、财政收入和投资的增长。文章认为,广西应当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冶金业,创建龙头企业,带动广西与东盟贸易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出口贸易的外溢效应及中国数据检验——基于贸易方式和经济区域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出口贸易不仅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静态效应,还具有促进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动态外溢效应,但从出口国角度考察出口贸易外溢效应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表明,中国出口贸易外溢效应发挥的主体是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的外溢效应则不明显,在欠发达地区,一般贸易出口外溢效应的可能性最高,而在发达地区,加工贸易外溢效应的可能性最高。政策导向应该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平衡发展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促进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当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制度困境的分析,从长三角政府间合作和联动发展必需完善和创立三大机制入手,提出设立区域管理的综合性机构——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和非政府智库团体——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专家顾问委员会,两种力量来合力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一国的贸易态势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本文以三种类别的贸易品(初级产品,标准化制成品,差异化制成产品)划分为基础,具体考察了东亚各国对外贸易态势的变动情况。此外,作者还对东亚不同地区贸易态势变动的差异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19.
20.
保税港区是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效仿了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在设立条件、政策设计、管理体制等方面和国际惯例相似,但我国保税港区距离国际自由贸易区还有较大差距.文章对我国保税港区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制度、政策、模式、管理等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提出创新我国保税港区政策制度和管理体制机制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