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欧洲经济的特殊性,欧洲危机先后经历了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三个阶段。欧元区的非常规政策调整时机也表现出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不同的特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从来不只是欧洲中央银行的责任,在非常规货币政策完全退出之前,各国政府应该通过财政巩固措施限制其债务比例,加强合作协调,为欧洲中央银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完全退出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同时,为了应对外溢效应的负面影响,欧洲中央银行也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的政策合作。  相似文献   

2.
宏观经济运行形势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在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内需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经济增速逐季加快.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随着经济逐渐步入正轨,过量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但进入2010年,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我国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该文运用基本经济理论,对我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必要性、判断指标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宽松货币政策确实面临退出要求,但鉴于传统退出手段给市场带来压力过大,应当通过金融体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吸收流动性,实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平稳退出。  相似文献   

4.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将极大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和跨境资本流动。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和美国及其他经济体现实经济状况两个角度分析了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景,认为这一政策是利弊权衡后的现实选择,但是退出的过程将充满风险。随着流动性的趋紧和美元利率的上升,当前国际经济体系中潜在的脆弱性有可能暴露,经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上升。为了应对可能的不利局面,中国应及早练好内功,增强抵御和化解外部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全球经济展望的研究报告.日本从经济衰退中复苏后,通过操作流动性退出和政府购买债券(JGB)、提高利率来兑现退出政策的时间承诺等四个步骤使经济刺激政策有序退出后,既不引发高通胀又不影响金融稳定,对当前危机后退出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7.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央行相继降低利率,希望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到2009年三季度,随着各主要经济体出现复苏迹象,出于对通胀的担忧,各国央行都在研究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问题。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在宽松货币政策退出过程中,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分析表明央行在货币政策退出时是动态非一致的,应对央行采取其他约束,使其的承诺是可置信的。  相似文献   

8.
《海外经济评论》2004,(33):28-28
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8月10日维持对日本经济继续复苏的核心经济评估不变。但其表示,将紧密关注油价对本地和全球经济造成的任何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研究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与退出对以G20国家为主要样本经济体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溢出效应差异比较显著;相对浮动汇率经济体,政策对钉住汇率经济体的影响较大;对中国而言,贸易渠道和输入性通货膨胀效应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作用于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传导途径。另一方面,以美联储加息为主要标志的退出机制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常运行带来不小挑战,尤其应警惕潜在的通货紧缩和币值下行风险;此外,加息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但对我国股市可能造成短暂的负向冲击。  相似文献   

10.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今年以来中国汽车销量连续三个月全球第一、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整体转暖迹象、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乐观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或已“复苏”。对目前的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回暖或“复苏”,业界有着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adopted a policy of quantitative easing early in 2015, long after the US and UK, and after implementing a succession of measures to increase liquidity in the Euro zone financial markets, none of which proved sufficient eventually. The paper draws out lessons for the Euro zone from US and UK experience. Numerous event studies have been undertaken to uncover the effects of QE on yields on and prices of financial assets. Estimated effects on long-term government bond yields are then converted into the size of the cut in the policy rate that would normally have been needed to produce them. From these implicit cuts in policy rates, estimates of the effect on GDP and inflation are generated. Euro zone QE appears to have had a much smaller effect on bond yields for the core members states than did QE in the US or UK. Therefore its effects on output and inflation are likely to be proportionately smaller. Its effects on long-term government bond yields in periphery members are greater. QE is compressing interest differential among Euro zone member states. The dangers of QE to which various commentators draw attention, that it creates a danger of inflation in the future, that it creates asset price bubbles, that it allows zombie firms and banks to survive, slowing down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seem remote. Meanwhile it makes a useful contribution to cutting the costs of debt service and allowing member states more fiscal room for maneouvre.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价格高涨的现象,从理论上分析房地产市场价格决定的因素,并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等多元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从实证角度研究M2与利率变动和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动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过程。最后,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regime-switching forward-looking Taylor rule to describe the monetary policy behavior and considers its estimation using a two-step MLE procedure due to Kim and Nelson (2006), Kim (2009) and Zheng and Wang (2010). By do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quarterly data for China over the period 1992–2010,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ual reactions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can be well characterized by a two-regime forward-looking Taylor rule. Furthermore,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interest rate policy in response to inflation and output gap is asymmetric, behaving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of regime-switching nonlinearity. Specifically, in the first regim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argets inflation, but not focuses on the output gap; while in the second regime the central bank targets the output gap and the policy rule is not a stable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结构型VAR模型,旨在揭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下货币政策的反应及其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我们发现:(1)针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盈余,央行分别采取扩张性和紧缩性政策;(2)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增加经常项目盈余,但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很小;(3)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入的正向冲击分别导致CPI的下降和上升。除净出口冲击降低CPI并伴随扩张性货币政策外,其他发现都符合理论判断,说明了央行针对国际收支失衡实施的货币政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的政策工具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宏观经济模型与政策工具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1997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和政策变量的使用,认为1997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在分析了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及2004年加强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必然性,并对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涵义及政策工具的选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是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途径以及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几个因素,并对中国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经济相互依赖如何影响国家间的政治关系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基于马克.克里森兹的退出模型,作者构建了一个五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从动态视角考察经济相互依赖如何影响不同级别的冲突,并着重对经济相互依赖如何抑制冲突升级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随着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国家间发生低级别冲突的概率将会增加,但是低级别冲突升级为战争的概率下降,即经济相互依赖有助于抑制冲突的升级。最后利用1949~2008年中美间政治经济关系的现实对理论分析的结论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超越双边,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章运用带有随机波动率的可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省际效应,并采用R软件生成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对中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冲击方向和程度的地域分布图。从总体来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对中国内地各个省份经济增长的冲击存在着较大的异质性,东部沿海和沿边省份经济增长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冲击性影响程度要小于内陆省份。为此,中国既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有效应对外部短期冲击,又要充分利用美联储加息政策溢出效应带来的有利因素,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换,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同时,在制定应对政策时,要准确区分中国内地不同省份经济增长受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冲击的特殊性和异质性,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美经济发展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 《世界经济研究》2012,(1):81-86,89
本文对美国经济与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实证分析了1993~2007年中美经济发展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的影响。通过要素增强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中美两国经济关系呈现出高度的协同性,而且这种相关程度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的深化变得更加明显。中美经济交流和互动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产生了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美国因素强化了中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随着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汇率效应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而利率效应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