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传统模式下再平衡调整存在困难的背景下,通过新贸易元素引入下的边际调整来实现出口的扩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对世界经济失衡下的风险进行新的诠释,解释世界经济再平衡与美国现有竞争优势产业的扩张的相互影响,最后说明新贸易元素的引进是市场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3.
《海外经济评论》2006,(49):33-33
经合组织(OECD)于11月28日发表世界经济前景报告,对2007年和2008年的世界经济情况进行了展望,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将重归平衡。  相似文献   

4.
张建平 《湖南宣传》2003,(17):23-26
8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美国花旗集团董事长鲁宾、候任首席执行官普林斯时向世人作出庄严承诺——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全球贸易在2009年经历了22%的降幅以后,经济逐渐呈现回升态势,但是由于失业率上升,政治压力和社会问题接踵而至,越来越多国家以"经济安全"和保护本国虚弱产业为由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贸易保护主义日渐盛行。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随着中国商品结构的升级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案例在数量上将保持上升趋势,涉及的领域将继续扩大,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将趋于多样化。对此,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及早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人民币国际化双向流动和渠道差异的角度,对2010年至今人民币国际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套利因素对人民币净流出和总流出的影响更显著,而基本面因素对人民币总流入的影响更大。基本面因素中相对GDP的作用最为稳健,对除了境外人民币存款之外的所有类型的人民币国际化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套利因素的作用则更加复杂,主要通过跨境贸易结算进行,其中利差和人民币汇率预期因素的作用比股票价格增长率更显著。结合近期人民币汇率预期和利差的波动趋势,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放缓和后退主要是受到了套利因素反转的作用,通过境外人民币存款和跨境贸易结算进行。随着中国经济相对规模和人民币国际真实需求的持续上升,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7.
郭维 《南方经济》2014,(9):59-77
本文运用计量方法考察汇率制度改革后贸易平衡价格弹性的变化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贸易平衡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的结论: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我国贸易平衡的价格弹性显著增强,汇率的价格信号机制有所加强,表明汇率制度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更好地发挥对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人民币升值不能显著减少中国贸易顺差,但人民币升值会改变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平衡关系;汇率制度改革后的人民币升值对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影响要大于对初级品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海外经济评论》2006,(15):25-26
继美国之后,日欧经济明显恢复,世界经济看似愈发稳定,但新保护主义的阴影正悄悄临近。  相似文献   

9.
宋鸿兵 《环球财经》2010,(11):64-65
三年前我写《货币战争》,“货币战争”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紧密旧关的。当人们谈到全球经济不平衡,常常会说经常性账户或贸易不平衡。我认为还有另外不平衡,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旧格局交替的深刻变动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交织,呈现出一幅扑朔迷离的图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把世界各国更加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在分享全球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共同的承担着全球性的问题.尽管如此,世界各国面临的长期战略性的问题却是和平与发展.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不平衡性,如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在旧的国际秩序受到巨大冲击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萌发的同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迫切地要求改变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2009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同样纷繁复杂,如产业结构问题、国际金融问题、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上海经济》2009,(11):69-69
美国二季度的经济数据最新修订后显示,二季度美国内生产总值折合成年率为环比下降0.7%,初值为1.0%。美国权威研究机构蓝筹经济指标(Blue Chip Economic Indicators)10月份对顶级经济学家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年率将达到3.2%,  相似文献   

12.
全球再平衡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美国和新兴市场三大板块的再平衡呈现出明显分化特征,其新特点可概括为:欧洲正在殴,美国将更美,金砖要贴金。美国实体经济未受重创,金融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修复较快,以及其低资金成本、低能源价格、向低走的劳动力成本、技术和市场等优势,使得美国经济具备了再出发的基本条件,尽管短期风险尤存。欧元区去杠杆化刚刚开始,加之欧元区在制度设计上未能形成主权和货币之间的统一,将使其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经历漫长而痛苦的去杠杆化和政治磨合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要十年以上,欧元区正在变成下一个日本。同时,欧元区可能出现新的资本管制,形成一个货币但多个汇率、多个利率的机制。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全球化和改革红利减退的挑战,经济增速在下滑,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未来两三年可能会面临非常严重的资金短缺和金融危机。金砖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未来需要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14.
15.
This paper considers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a's domestic and external imbalances and their global implications. We present scenarios detailing how a rebalancing of China's growth pattern from investment‐driven growth towards more consumption‐driven growth may occur in practice. Using input–output tables for 2012, we illustrate the knife‐edged nature of Chinese rebalancing, the linkages between expenditure‐side and production‐side rebalancing, and how an internal rebalancing could exacerbate external imbalances. A policy implication for China is that for rebalancing to be fast, consumption must be exceptionally resilient and the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must increase sharply. If rebalancing is too slow, the capital‐to‐output ratio will rise to potentially unsustainable levels and consumption will fail to attain levels of contemporary upper middle‐income economies by 2030. Global input–output tables (1995–2011) suggest that the patterns of Chinese rebalancing considered in our scenarios may generate substantial headwinds for exports to China by its trading partners.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转轨过程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世界主题的转变,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转轨目标的确立到转轨过程中的关键选择,再到转轨的压力和动力的形成,甚至于当前转轨的深化都有美国因素的明显影响。关注外部环境对经济转轨的影响是对制度经济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美国经济会陷入通货紧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几个核心物价上涨率在原本已经很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美国目前还没有真正面临通货紧缩,但是人们担心,由于物价持续下跌带来的企业利润缩减和投资下降会影响美国经济复苏。如果美国经济也像日本经济那样陷入通货紧...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经济也更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本文考察了美国经济波动对东亚8个开放经济体的影响,结果显示,东亚经济大约有18%的波动来源于美国经济的冲击,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和东亚保持着紧密的贸易和金融联系。由于各经济体在经济总量、汇率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受美国经济波动的影响也不相同。总体看,这些冲击持续的时间大约在15个季度。  相似文献   

19.
The crisis of 2008 has shown the unsustainability of the global imbalances centered on the US-Chin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that characterized the previous decade. This has revived the so-called growth-rebalancing debate. In particular, the new emerging consensus calls for a re-orientation of the US economy away from consumption and toward exports, and for policy shifts that can help China to reduce its dependence on external demandand inefficiently high rate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We discuss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patterns of re-adjustment by focusing on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rade-offs faced by the policy-makers. We argue that the rebalancing will be gradual and partial because of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a radical shift in the growth models adopted by both countries. We believe that this scenario will be consistent with a world economy expanding at lower rates than over the past decade.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演变后的多渠道传染,传统世界经济大国和新兴及后起国家间的力量消长经历较大调整;以往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体系开始出现结构性变化;战后创立的多边贸易、多边金融和国际协调机制遭遇严重挑战,由此,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着重考察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六大变化领域,分析论证了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源转移、国际经济协调酝酿新的共治机制、国际金融重回强监管环境、新兴和未来市场贸易地位上升、国际投资大三角格局分化和国际生产供应链位移等变化特征,并探讨上述变化对美国经济的振兴和再度繁荣可能产生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