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庆华  王文平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67-71
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认识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而一些学者否认产业同构现象存在;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异现象.关于产业同构问题的成因则有经济发展水平观、行政管理体制观、区域资源禀赋观、市场开放程度观等.关于产业同构现象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的对策措施亦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降低产业同构程度;另一种观点提倡趋同的产业定位.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研究的兴趣在于界定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问题并由此而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于受到原始资料的限制,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很不一样,甚至对同一地区使用同一套资料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正如马若孟(Ramon Myers)指出:他和黄宗智(Philip Huang)及杜赞奇(Prasenjit Duara)都利用满铁(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30-1940年代在中国农村所做的调查资料对近代华北农村经济做了研究。在他1970年出版了《中国农民经济》一书后,美国学术界对其做了否定的批评,认为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过多地使用了日本人的资料;而黄宗智和杜赞奇在1980年《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与《华北农村的文化、权力和国家》中得出与马若孟南辕北辙的结论后,学术界却称赞他们的见解新疑独到。到了1990年代,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又认为马若孟对史料的运用是准确的。这些研究结论的不同和学术界的反复恰恰表达了美国学者对历史资料的重新认识,对中国农业经济和中国革命的重新理解,以及他们意识形态的取向。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 ,中国近代农民经济和农村社会是美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① 。从 2 0世纪 2 0— 30年代卜凯的中国乡村调查开始 ,美国学者一直没有减轻对中国乡村经济的研究兴趣。近年来 ,有学者撰文介绍美国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动态 ,如张丽的《关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探讨》② 和陈意新的《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③ ,分别对一些理论派别和学术争论进行了分析 ,很有价值。但他们的介绍仅限于 1990年代以前 ,对以后的学术动态关注不够。 90年代以后 ,美国中国农村研究有一些新的倾向 ,可分为两个阶段。 1995年以前 ,延续 80年代末 90年代…  相似文献   

4.
农业、手工业与农村 刘克祥发表了“《再论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驳析”一文,继续与郑启东就近代华北农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史志宏利用195 8年第2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所得河北省清苑县4个村庄的1930年、1936年、194 6年3个年份的历史数据,对19世纪30—4 0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做了较详细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李金铮、邹晓总结了2 0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中的新探索(历史研究4 )。李金铮认为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一个垂直的贷款网络体系。它与农村社会的…  相似文献   

5.
近代     
近代农村经济发展:张丽评析流行的中国农业衰退论、增长论,和农业增长过密型增长论、停滞论,认为它们都无法解释中国农业危机。中国近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旧的平衡已经打破,新的平衡无法形成,但在20世纪20年代,农户家庭经济资源重组和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化已经发展,中国农业的困境由外部因素造成,如政局动荡,缺乏一个有经济兴趣的精英阶层等。(中国农史99/2)向玉成认为中国农业30年代危机在总体水平长期下降情况下,由战乱,日本侵略、连年灾荒等诱发。(中国农史00/4)王建革运用生态经济的分析方法,指出华北农业在人口压力下,转向减少畜力、更多投入人工的经营方式,这既不造成套小农场生产率的差别,也不一定增产。黄宗智所谓的“过密化增长”不存在。还分析了在如此恶劣的生态条件下,华北农业社会关系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异想天开谈发展———“超循环发展观”思考札记之一·尚乐林在《矛盾论》中指出:列宁说,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前者是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发展观,或者叫做循环论的发展观;后者是...  相似文献   

7.
世界诸国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发展的历史上,有过各种不尽相同的农业与现代工业、乡村与城市的相互关系。英国早期工业化是建立在传统农村经济组织被破坏的基础之上的,一般被视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典型,而传统农村经济结构的破坏,也被视为现代经济兴起的必要前提。当代的发展中国家,则普遍存在着一种城乡关系上的“二元结构”,即城市中以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与农村中以落后农业为代表的传统经济长期并存的经济结构。许多学者认为,在这种二元经济中,传统农村经济在社会向现代经济的演进中,作用往往是消极…  相似文献   

8.
近代上海有别于华北财政金融中心而成为商业金融中心,作为金融附属事业之一的征信事业则随之发展起来,但其作为中国近代征信事业中心的形成过程却是比较缓慢的。以时间延续为线索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经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征信思想的宣传和提倡,三十年代成立专业征信组织中国征信所,至四十年代保险查验机构中国查证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近代上海逐渐形成中国征信事业中心。近代上海征信事业中心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为银行和保险两大金融行业及其他企业提供征信服务,征信组织则为由多家会员单位发起组织,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对全国不同区域具有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9.
浅述近代华北平原的农业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雇佣劳动状况,如雇佣劳动是否出现、普遍程度、工资水平、农业工人人身是否自由等等,对研究农村性质、农业近代化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在有关农业雇佣劳动的问题中,农业劳动力市场问题可以说格外重要。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近代华北平原农村研究,对于近代华北的农业...  相似文献   

10.
蔡拓 《开放导报》2004,(2):5-11
可持续发展已被赋予多重含义,它既是一种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又是一种发展理论、发展观念。本文则认为,仅仅把可持续发展定位为发展观远未挖掘和展现其深刻内涵,实际上完全可以把它视作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从而也是一种新文明观。理论地把握可持续发展文明观,不仅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而且有助于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兴泉 《浙江经济》2004,(15):30-33
新的农业安全观、产业观、人本观、市场观、科技观、投入观、生态观,以及正确的政绩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自觉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农业,指导农业,自觉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服务农业,发展农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西北近代农业开发及农村经济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巍 《开发研究》2004,(3):57-60,74
西北近代农业开发和农村经济研究作为西北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长期以来倍受学者关注 ,尤其是近 2 0年来 ,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但其研究述评却不见于文。本文就近 2 0年西北近代农业开发及农村经济的研究状况加以评述 ,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简论日本与欧美的农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战后各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其农业观、农村现虽因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经济至上主义的特征。这种农业观对各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也伴生了诸如城市。过密与农村过疏、环境破坏等问题。为适应新时代,它们都在考虑如何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问题。一、日本:经济优先的封闭型家族农业经营日本农业以小农为基础、以家族经营为核心,着眼于农业、农村自身,偏重于生产和经济性活动,形成经济优先的封闭型家族经营农业观。(一)日本的农业观及其形成…  相似文献   

14.
农业、手工业与农村徐凯希认为晚清末年是湖北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侧重发展生物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成为这一时期湖北农业改良方面的显著特点。①苑朋欣、朱彦华介绍了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农田水利事业。②直隶是创办农学堂,发展近代农业教育最早的省份之一。苑朋欣撰文对此做了介绍。③抗战前在华北,以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种植比率呈上升趋势,粮食作物呈下降趋势,抗战爆发后发生了相反的变化趋势。王加华归纳了这一变化,并总结了原因。④民国时期,陕西大规模引进、  相似文献   

15.
对于破产会计的构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观点。狡义的破产会计观,即认为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之日为破产会计的起点,实际上这种破产会计只是指破产清算会计。企业进入和解整顿阶段,会发生与之相应的经济业务,但这些业务的核算依然适用于正常经营会计,也就是说破产重整会计不属于破产会计,而仍然属于常规财务会计。广义破产会计观,即认为破产会  相似文献   

16.
综观战后各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其农业观,农村观虽因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经济至上主义的特征,这种农业观对各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也伴生了诸如城市,过度与农村过疏,环境破坏等问题,为适应新时代,它们都在考虑如何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代     
农业与农村研究针对刘克祥的批评(文见中国经济史研究00/3),郑起东就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等问题对刘文进行了反驳,他对劳产率和亩产量、副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等领域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了考辨,仍然认为20世纪以来华北的农业生产是有所发展、农民生活是有所改善的,只是由于日本的侵略才打断了这一历史进程(中国经济史研究1).  相似文献   

18.
【英国《金融时报》1月31日】围绕美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种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因为对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的演变,存在两种相反观点,而这两种观点又源自两种差异极大的商业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已日益引起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经济增长固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但其实质与核心却应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则是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一、民营企业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看法,目前有四种广为流传的理论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出口对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因果带动关系(Balasa,1978);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对出口有直接的因果联系(Kaldor,1967;Sharma&Dhakal,1994);第三种观点认为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Helpman&Kruonan,1995;Kunst&Matin,1989;Charter,1993;Sharman&Dhakal);第四种观点认为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出口和经济增长都只是发展和结构变迁的因素之一(Pack,1988,1992;Yagharmaian,19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