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专业银行的企业化经营是一个内容广泛、涉及面广的大课题,而资金如何营运是这个大课题的主题.现仅就专业银行从行政管理型转变为经营管理型过程中的资金营运,谈谈一己之见.首先必须弄清楚经营型的专业银行,经营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有关报刊已展开过讨论,观点不尽相  相似文献   

2.
专业银行企业化是当前金融改革的一个中心课题。如何推进专业银行企业化?我认为,当前应着重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一、进一步明确专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及时卸掉身上的宏观控制职能。自1983年我国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中心,专业银行为主体的新的银行体制以来,我们在法律上确立了专业银行企业化经济的地位,专业银行作为经济实体,也在向企业化经营的方  相似文献   

3.
<正> 专业银行基层行处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实现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最佳组合,是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正逐渐为基层行处所接受和重视.经营好现有的资产负债,对提高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和银行自身效益,建立和完善基层行处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调控自如的经营机制,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专业银行基层行处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势在必行1.金融宏观调控的必然要求.专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中央  相似文献   

4.
专业银行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彻底实现专业银行的企业化。专业银行系统管理按企业化原则进行改组,各专业银行要形成新的上下级关系。这一步改革的核心是经营分散化,使每个专业银行基层具体从事存放款业务的机构,变为真正的经济实体、独立的企业法人,以经营为目标。专业银行之所以要企业化,按企业化原则改组条条与块块关系。  相似文献   

5.
专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方向是实行企业化经营。在体改过程中,内外部都有不少阻力,特别是在增加基层营业单位的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方面,需要在人事、财务、利润分配、职工收入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等方面采取措施时,往往和主管部门的意见不一致,增强企业活力的措施不能落实,体制改革缺乏势头,试点也难以深入下去。但是,专业银行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6.
我国专业银行目前实行的是“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经营管理模式,即总行、分行、中心支行三级管理,以基层支行、办事处(以下简称基层行处)为经营主体.这种经营管理模式的具体业务操作,完全集中于基层行处.最近,我们对工商银行  相似文献   

7.
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覃永贰国有商业银行概念的提出,使我国金融改革和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是广大金融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一、经营指导思想和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以来,连江县农业银行增强改革意识,摒弃了多年来把农村信用社看作既是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又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的陈旧观念,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是农民集资入股创办的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农业银行是全民所有制的国家专业银行.农行、信用社都是经济实体,各自实行企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9.
一、对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经营的不同看法。1979年重新恢复农业银行时,国务院明确农业银行是一个经济实体。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也提出;“专业银行应坚持企业化的改革方向。”从1984年开始,农业银行总行就明确提出并开始进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还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但是,在专业银行是否应当实行企业化经营的  相似文献   

10.
专业银行企业化的突破口,应该是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制来打破内部资金管理上的“大锅饭”。可以考虑首先从基层银行人手搞几个层次的责任制: 第一个层次,基层银行独立核算单位的责任制。通过建立基层银行的责任制,借以提高银行自我经营意识,基层行要同上级行签  相似文献   

11.
基层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管理问题,是“七五”计划期间,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专业银行从企业化管理找出路,势在必行。基层专业银行坚持企业化管理,总的  相似文献   

12.
<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这是摆在广大金融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专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实行企业化经营.参与市场竞争,把银行办成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实体.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因此,笔者认为,特区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经营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3.
<正>怎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专业银行企业化的新路子?如何排除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道路上的障碍,从小改小革的圈子中寻求突破口,以求企业化经营取得根本的改观?我认为,其根本的途径在于县、市支行,实行效益目标承包经营责任制.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对银行改革指出“方向:“各专业银行应当坚持企业化的改革方向,但实行的步子要稳妥”.工商银行只有实行企业化管理,按照发展商品经济的规律,用经济办法办银行,形成外有压力、内有动力,充满活力的经济实体,才能积极有效地筹集与融通资金,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现在根据我省情况着重从经营和资金管理方面谈些想法.一、工商银行实行企业化管理,首先要在经营管理上做到由机关型变为企业型,由现在的总行、省行、地市行的三级管理和县支行一级经营,向统一规划,分级经营,逐级考核的体制过渡.  相似文献   

15.
1990年7月12日至16日,农村金融体制与农业银行企业化研究会,在江西召开了讨论会。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专业银行应坚持企业化的改革方向”。可是,由于近年来对专业银行企业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了改革的深入。去冬今春,在中央的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中提出“不能片面强调企业化经营”和专业银行都是“政策性银行”,以及今年两次调低贷款利率使专业银行经营处于困境之后,  相似文献   

16.
最近、荆州地区金融学会召开金融体制改革研讨会,讨论了关于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的标志和完善资金市场等问题,现将主要论点转述如下:一、关于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的标志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其标志是“四自”,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承风险、自求平衡.另一种意见认为,自主经营是核心,要坚持“四性”,即商品性、竞争性、增殖性、效益性.因为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必须回商品观念来指导银行工作;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贷款发放出去后,要求货币增殖,货币资金的循环是价值增殖;前三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与会者认为,应对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建立如下考核指标:存款增长率、资金周转率、资金成本率、资金损失率、资金运用率、资金利用率.二、建立和完善资金市场,资金市场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从狭义上讲,即直接融资工具的交易.资金市场形成的条件主要是:专业银行企业化;商品信用票据化;投资证券化;金融业务多样化;利率浮动化;操作技术现代化;参与资金市场的企业要具备法人资格,并有可靠的经济担保.开展贴现业务首先要加强对贴现业务的宣传,以使人们熟悉票据贴现,同时改革贷款种类,开办流动资金贷款、贴现贷款、抵押贷款、以增强贷款的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17.
基层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经营势在必行。笔者认认,专业银行真正实行企业化经营,其经营特点、经营性质、经营方式应该更加接近于社会再生产企业。也就是说,专业银行应作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经营特殊商品(货币)的经济实体而存在。据此,基层专业银行(县一级支行)的经营模式。应该通过以下“三性”来确定。经营机制的“硬化”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银行作为经营商品交换媒介——货币的特殊企业,首先应协调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中.使专业银行同工商企业一样,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银行从事资金借贷、货币收付和结算汇兑,再生产资金周转就会中断。所谓“硬化”经营机制。就是使金融企业在再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依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和制度规定,有  相似文献   

18.
<正> “改革的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这是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的呼唤,在这股来势不可挡的冲击波下,大批企业大步迈向市场,为转换经营机制再度出击,面对日趋成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国民经济枢纽的金融部门应当如何发展呢?笔者认为,专业银行走向市场的关健是实行企业化经营。一、专业银行企业化的模式选择。实现专业银行内部经营机制的变革,应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1、逐步实现专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2、逐步解决专业银行利益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的关健在于抓好两权分离。现行体制下,两权分离有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专业银行实行满负荷工作法的意义、内容金融经济实体与农工商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虽有不同,但“满负荷工作法”的提出,对于加强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大有借鉴之处。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大一统”的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人浮于事,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的“七五”计划建议指出:“各专业银行应坚持企业化的改革方向,但实行的步子要稳,它们的业务范围允许适当交叉。”如何贯彻中央这一精神,搞好专业银行的企业化管理,增强专业银行的活力,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搞好专业银行的企业化管理,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