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果断的措施,其中一个重大政策就是鼓励消费。消费成为舆论的热点问题.但如何认识消费,却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我们讲消费,不是就消费讲消费,而是放进国民经济的全局讲消贽;不光是讲实物消费,还要讲服务消费;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园作为特殊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年纪相仿的年轻群体,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具有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和特殊的消费心理,大学是一个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型体,也是大多青少年迈入社会的大门,因此引发出的问题也更具有客观性,突出性与可研究性。  相似文献   

3.
顾薇薇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131-132
商品包装设计的最终目标是面对消费对象,设计的目标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人,包装设计既既要体现消费对象的兴趣爱好,又要引导消费者提高审美意识,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双重特性。作为设计师在包装设计做到物有所值,档次定位明确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消费对象心理,准确地创造适合消费对象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的规律,运用于包装设计中,使之包装设计才能走在消费者前面,才能具有超前意识和启迪性的现代包装设计。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就无从谈包装设计。  相似文献   

4.
唐琼  卢艳 《消费导刊》2012,(10):2-3
回眸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整体国民经济增长,期间增长目标多为倚重出口导向和扩大投资来实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由国民消费拉动内需带来的发展模式.扩大消费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民生,还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启动消费的背后都涉及到深层次的体制改革问题,而且这种改革都涉及到深层次利益关系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启动内需的最终关键是深化改革,从收入性消费、信贷性消费和预期性消费入手,提高居民收入、完善信贷制度和提升消费信心.  相似文献   

5.
消费社会中,大众消费倾向于"浪费、消耗、耗尽",人被丰盛的物包围,受消费的掌控,构成对传统的生产社会强调节制与节约的挑战。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的转化、大众传媒主宰消费社会的事实、文化消费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的转换以及身体参与消费全过程业已成为消费转向有力的佐证。随之而来的弊端也在逐渐放大,因此消费社会中如何做到主体性的数字化生存始终是无法绕开的难题。而文章通过分析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种种消费转向,并不是要拒绝数字文明产生的巨大波动,而是表达对数字万能主义及其殖民生活的一种担忧,确立理性的应对态度。  相似文献   

6.
郭霞丽 《品牌》2006,(1):60-62
<正> 哈根达斯(Haagen-Dazs)的矜贵是出了名的。它卖的不是冰淇淋,而是对生活的梦想……根达斯(Haagen-Dazs)的矜贵是出了名的。动辄上百的定价比普通冰淇淋贵了10倍以上,而这款昂贵的冰淇淋却总是引得大批信徒趋之若鹜二似是无理,却又合理,从其制作原料到其休闲小店甚至到其消费群体的定位,都让人想到一个词-矜贵。它卖的不是冰淇淋,而是对生活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佚名 《现代商业》2012,(31):22-25
炫耀性消费指向的往往不是物本身,而是物所承载的地位、身份、品味等,即其符号价值。消费社会将各种传统经济形态整合到了一般消费这一领域中来。由于大众消费的兴起,中低层阶级从前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社会上扩散,普通人曾经无缘受用某种奢侈品正在不断地升级为必需品。一般而言,人们的消费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使用的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的满足在消费中表现为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精神需求的消费更多地注重满足情感需求、自我表现、奢侈和炫耀心理的满足。这两种需求的满足可以用"基本需求消费"和"炫耀性消费"来表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中、美两种不同消费模式的比较,得出中国消费转型的目标不是美国长期奉行的过度消费模式,而是要在保守型消费与过度消费模式间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模式,即适度超前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9.
再造碧水蓝天的秀美山川加快实现绿色消费的进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廖九如 《消费经济》2001,17(6):19-20
绿色消费,即没有污染的安全消费.绿色消费从表面上看是消费方式、消费水平的问题,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在消费领域的关系问题.绿色消费不是人们愿不愿消费没有受污染的绿色消费品的问题,而是人们能不能享受到没有受到污染的消费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婚庆喜糖包装设计现状出发,对婚庆喜糖包装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喜糖消费心理进行探讨。提出了婚庆喜糖包装设计需要迎合准新人消费心理的理念,使喜糖包装与准新人相互匹配、协调,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