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昌出土的唐代“乾封泉宝”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喻战勇 《西安金融》2003,(12):61-62
乾封泉宝铸于乾封元年(666年)夏四月,高宗李治登泰山“封禅”之后,以“乾封”年号铸钱,钱文环读,与开元通宝钱同时并用,乾封泉宝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8个月后,即乾封二年(667年)正月,李治下诏:“高祖拨乱反正,爰创轨模。太宗立极承天,无所改作。今废旧造新,恐乖先旨。其开元通宝、宜依旧施行,为万代之法,乾封新铸钱之钱,令同储纳,更不须铸。”由于此钱是虚值钱,重量和开元钱相差无几,而此钱每文却当开元钱十文。两钱并行,商贾百姓为避免在兑换新钱时蒙受巨大损失,纷纷拒用。先后铸行仅七个多月就遭废止,存世不多,此钱以往中原地区很少见到,仅…  相似文献   

2.
明代光宗帝在位不到一年,未铸泰昌钱。泰昌钱为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1)补铸。泰昌钱铸期虽然只有一年,但存世的泰昌钱却不少,版式也较多。泰昌钱形制规矩,多出自官铸,一般重4克左右。但汉江出水的泰昌钱却较有特色。文字大多小于各泉谱所载版式,而且轻重悬殊,铜质有红铜和黄铜两种。现选拓6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顺治通宝背“户”,是“顺治五式”钱制中的单汉字钱。其制式仿唐会昌开元纪局纪地钱式,特点是钱背铸一汉字,以纪铸地或铸局之名。如顺治通宝背“户”者,大清户部宝泉局之铸币也。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局开铸。会昌开元这一钱式,在宋朝时就曾得到过继承。北宋哲宗元年间铸过小  相似文献   

4.
明朝虽然立国277年,历十七皇朝,但实际铸行小平钱的仅有十朝11种钱币。它们是大中、洪武、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和崇祯;因忌讳太祖朱元璋名字中的“元”字,钱名一律用“通宝”。在这些明代小平钱中,面文书体的变化不是很大,没有选用隶书、篆书来书写  相似文献   

5.
史载吴三桂称帝衡州,铸钱“昭武通宝”,仿明代钱币之旧制,其折大十钱,面篆文古拙,背面有“壹分”两字。顺治元年(1644)四月,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山海关,后被清朝封为平西王。康熙六年(1667),康熙帝玄烨亲政后,日益感到三藩势力威胁,决意待机撤藩。康熙  相似文献   

6.
"成泰通宝""十文"铜钱,是越南阮朝后期成泰帝阮福昭在成泰年间(公元1900-1906年)所铸.成泰帝阮福昭在成泰元年(公元1890年)就开始铸造"成泰通宝"小平钱,大版别有光背和背文"十文"两种.这种小平钱的钱体一般都比较小,重量也轻,其钱文书法则继承了"嗣德通宝"和"同庆通宝"小平钱的遗风.到成泰后期,我国香港开始铸造"当十"铜元,清政府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广东省首次铸造了"十文"铜元.所以越南成泰通宝"十文"钱,就是在香港铸造"当十文"和清政府铸造"十文"铜元的影响下而按"同庆通宝""当十文"铜钱大样而铸造的.成泰通宝"十文"钱,一般都比香港所铸"当十文"和清政府所铸"十文"铜元要小要轻,与"同庆通宝""当十"钱的钱径和重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初期,社会较前安定,于建国前在部分地区已铸行“大中通宝”钱,明朝建立后,铸行“洪武通宝”币值五等钱币。《明会典》记载“洪武通宝每文含铜只二分,且为纯铜所铸。”经测定3枚洪武通宝,含铜72.14———82.71%,锡7.73———8.72%,铅7.56———16  相似文献   

8.
明朝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的二百七十六年间共铸有十种年号钱中)。这十种年号钱中最少见的是穆宗朱载后所铸的“隆庆通宝”,而最常见的是崇祯、洪武,永乐,万历钱。十种年号钱中质量最上乘者笔者以为当属万历,只有万历钱才真正称得上“金背、火漆、镟边”。万历钱不光质量上乘,且字体变异微妙,版式纷繁多样,泉币界称之为异品者,“万历异品,易被忽视,常隐于普品之中。”(王健舆、邹志谅《王荫嘉品泉录》)。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从曲阜一泉友处征得一枚南宋“淳熙元宝”背穿下“正”字折二钱(见图)。是钱品相很好,为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所铸。面文多楷书,也见隶、篆,有小平,折二铜钱,背有星月纹及泉、春、正字等,背字者为钱监名,背正字者较罕见。淳熙七年(1180年)铸钱时背开始铸纪  相似文献   

10.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次年七月,肃宋(李亨)即位于四川灵武.肃宋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使御史中丞第五琦铸"乾元重宝"十文,每贯重十斤,故称乾元当十钱,冀实三官(汉武帝时铸钱权归上林三官)之资,用收十倍之利,所谓于人不扰,从古有径,宜听于诸监别铸一当十钱.二年,又新铸大钱,其文依乾元重宝而重其轮以别之,一当五十,每贯重二十斤"(通典·食货九).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青阳县的青通河,以常出古钱而声名远播,以唐代的开元通宝钱的数量最大,而五代十国时南唐铸的小样大唐,唐国通宝,及与其钱型相仿的小开元钱也发现不少。几年来,我和本县泉友一样也收集了一些小样开元钱。究其何时所铸,我以钱的字体风格来判断,根据南唐小样大唐、唐国通宝钱的“宝”字的宝盖头歪斜,而与唐开元钱“宝”字的宝盖头正书正好区分开来,我想这种分析应当会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倘若仅以小样来笼统地划为唐或南唐时所铸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民国重宝当十钱最早披露于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据《上海钱币通讯》第40期徐渊、徐晓岳的《“民国重宝”背直读“当十”钱》文章介绍,现存世多见的民国通宝当十和民国通宝背东川小钱都是民国初年时云南东川矿业公司所铸,系就地取滇铜提炼浇铸而成,作为该公司发放工资之用。从现今实物出土来看,民国重宝当十钱多发现于云南地区,其他地方基本未见,由此可证民国重宝钱是在云南一带铸造流通使用。结合另两种同铸于云南一带民国通宝钱的特征和铸地、铸期来分析考证,笔者以为民国重宝钱也是云南东川矿业公司的铸币。其铸期应非常短暂,故存世十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最早铸行铅质钱币作为流通货币使用者,比较一致的看法当属公元909-924年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审知.据《十国纪年·闽史》记载:"王审知为闽王,梁贞明元年,汀州、宁化县出铅,置铅场.二年铸铅钱,与铜钱并行."所铸铅钱有大铅钱,钱文为"开元通宝"(图1),背穿上闽下月(图2);小平铅钱背有"闽"、"殷"、"福"等字.但据考古资料发现,早在唐武宗(公元841年)时期的窖藏钱币中就发现有少量的铅质开元通宝,[1]同在五代十国,刘隐割据广州一方,公元910年为后梁封为南海王.刘隐死,其弟刘龑(yan)继职.公元917年,龑(yan)称帝于番禺(今广州),改元乾亨,国号大汉,史称南汉.《十国纪年·汉史》载:"龑(yan)以国用不足,又铸铅钱,十当铜钱一".公元918年即开铸"乾亨重宝"光背铅钱(图3),据《广西历史货币》所载,在广西南宁、玉林等地曾多次出土过背"邕"、背"邑"的"乾亨重宝"铅钱.南汉政权还曾在桂州(今桂林)铸行铅质"开元通宝"五五钱.  相似文献   

14.
日本今井贞吉著的《古泉大全》内集254页(天津古籍出版社本)载有一枚“宣和通宝”,注名为“旧谱已通皇恩手”,标级为“风云”,此钱的版式不似北宋钱,而具安南钱风格,今集到一枚该钱,得以仔细观察,觉得无论多铜质、厚度、书体特点看“已通皇恩手”宣和通宝应是安南铸钱。  相似文献   

15.
笔者偶得一枚太货六铢钱,品相极佳,文字清晰。该钱背穿上俯月,钱径25.7,厚1.8mm,重4.4克(见图)。俱太货六铢中稀见品。南朝陈宣帝(陈顼)于太建11年(公元579年)铸太货六铢钱,系南朝钱中铸造最精者。当时被人民称为“叉腰哭天子”,是人民对陈宣帝铸钱的一种咒语。此钱的“六”字,  相似文献   

16.
永历帝朱由榔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孙子.隆武二年(1464年)九月,隆武皇帝在福建汀州蒙难,朱由榔经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迎至广东肇庆即帝位,改明年为永历元年,建立了南明永历政权,继续抗击清兵南下,力图恢复明室天下;直至永历十五年(1661年)灭亡,共历时十五年,其间铸行了大量的永历通宝钱.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就与世界各国有着长期密切的交往和贸易关系。特别是近邻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交往、贸易频繁,钱币文化深入人心。我国古代钱币的形、文之美.设计之科学对他们有着重要的深刻影响.这些国家及人民都乐于接受.并开始了在本国的铸钱历史,仿铸中国古钱。尤以越南、日本为甚.不但仿唐钱,而且仿了宋、元、明、清各代钱币。故中国各地不时出土其钱币。我国的古钱币发行.有它自己的含义,其中以纪年最为显著。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铸有纪年的元丰通宝钱.  相似文献   

18.
何康民 《西安金融》2004,(12):63-64
徽宗执掌国家大权二十五年(1101--1125),前后更换年号六个.诏行权钱六种十一品。其中崇宁年间(1102—1106)诏行的崇宁重宝钱,可称得上是一个亮点。建中靖国铸行圣宋元、通宝.崇宁六年五月废夹锡钱.这是徽宗皇权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的“夹锡钱”,似乎笼罩着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9.
“崇祯通宝”是明末货币,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8-1644年)铸,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当十四等各类钱,除有光背小平者外,其背铸有星月纹及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等各种背文,各目繁多,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所铸货币的形制为明代制钱最杂,品种在末代钱中算是最多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太平通宝”钱铸造于北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是宋代第一种年号钱。钱文书体真书兼八分体,背无文字或有星月纹,以铜质小平钱为主,至今小平铜钱存世仍多。另铸有铁钱,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几种,主要铸造行用于四川、湖广等地。当时福建建州也曾短暂铸造过“太平通宝”背巨星纹折十型大铁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