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以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四种假说为理论基础,选取1995-2007年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内蒙古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装备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需求遵从论”.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支撑。利用投入产出系数从宏观上把握各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推拉作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相关部门的网络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指标研究各部门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功能。研究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主要靠制造业带动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整合吸收资源能力较强,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其它部门联系较广泛;政府政策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具有较大影响。最后,提出制造业应提高需求层次,生产性服务业应提升自身素质,政府应立足长远规划,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支撑。利用投入产出系数从宏观上把握各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推拉作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相关部门的网络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指标研究各部门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功能。研究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主要靠制造业带动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整合吸收资源能力较强,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其它部门联系较广泛;政府政策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具有较大影响。最后,提出制造业应提高需求层次,生产性服务业应提升自身素质,政府应立足长远规划,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林木西  崔纯 《当代经济研究》2013,(12):28-34,93,2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罗默(1990)"内生技术变动"模型进行拓展分析可知,在均衡状态下作为中间投入部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收益递增,能够使得最终生产部门的装备制造业也呈现出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专业分工承接装备制造业的外包,可以降低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还可以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人力资本和其他专业化服务,以提高其生产效率。然而,目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所起的作用较小。因此,我国需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推动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脱胎于制造业,但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不足,导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文章用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1997-2009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程度。用面板计量方法考察了装备制造业规模和交易成本对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垂直分离的影响。结果显示:装备制造业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但是交易成本的下降并没有促进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相反,财政政策的支持促进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相关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的产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总体上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存在显著但非对称的双向互动关系,先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小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推动作用;(2)分地区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呈现出从东部向中部再到西部的阶梯型衰减趋势;(3)分行业来看,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双向互动主要发生在金融业,而其它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尚只有单向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7.
陈娜  顾乃华 《经济前沿》2013,4(5):35-45
本文引入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和制造业可得性、劳动成本、知识密集度、交易成本、城市水平等概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并利用城市截面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的影响较大;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存在差异。此外,城市发展水平是通过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可得性,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空间分布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价格扭曲、要素错配和效率损失:理论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关于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的讨论纳入到传统的增长核算框架中,提出了测度要素价格扭曲引起的资源错配对于TFP以及产出变动影响的方法。应用这个分析框架,本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我们发现目前中国制造业内部各子行业间的资源错配大约造成了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15%的缺口,并且在这些年中,扭曲没有得到显著的纠正。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基于湖北省200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产业关联指标分析了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程度。结果表明: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之间的直接消耗情况看,制造业不仅对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依赖性较大,而且对技术及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的依赖程度较高,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平均直接消耗水平不高,而且明显低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直接消耗水平;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及其分解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以及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不强,同时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引力作用十分微弱。上述研究结论表明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球价值链(GVC)视角,应用质化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系统研究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基于大量访谈,从深层次视角揭示了GVC下两大产业融合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融合意愿、融合能力、融合环境和融合资源是GVC下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4个主要因素。其中,融合意愿和融合能力是两大产业融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融合环境和融合资源是间接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子范畴(12个)、主范畴(产业融合意愿、能力、环境和资源)和核心范畴(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提出创建产业融合平台和降低行业壁垒等促进GVC下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经验及对辽宁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怀涛 《当代经济》2009,(23):96-101
后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角度,对国际、国内相关地区从现状趋势、分化过程、区位模式、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在辽宁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是必然选择,而突破二者之间在市场需求方面的低效平衡是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破除资源错配是实现经济效率偏向性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城市空间作为分析边界,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基于空间外溢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资源错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资源错配具有时间累积性和空间交互性的复杂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具有倒"U"型的本地资源错配效应,而多样化集聚则呈现倒"U"型的"本地-邻地"资源错配效应,并且在各城市间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进一步从行业层级和城市规模等级两方面验证了上述结论:其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资源错配发挥出显著的倒"U"型空间外溢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城市规模"选择效应",并且小型城市的专业化集聚和大型城市的多样化集聚具有显著的邻地资源错配效应。  相似文献   

13.
实物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必然要与生产性服务业发生各种联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关联主要是通过服务业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或延伸来实现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将加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将主要应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数据来分析这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关联趋势与特征,以期得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和制造业可得性、劳动成本、知识密集度、交易成本、城市水平等概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并利用城市截面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的影响较大;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存在差异。此外,城市发展水平是通过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可得性,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空间分布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驱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升级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现机制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及效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促进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融合促进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高级要素投入促使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6.
高洋  宋宇  高翔 《财经科学》2020,(5):92-105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技术关联实现了信息与创新技术扩散,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本文通过结构洞理论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驱动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有较高信息扩散水平,其通过与制造业之间无约束关联传递大量多样化信息,进而形成经济网络中的结构洞,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根据信息扩散能力的不同,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高效率高约束、高效率低约束和低效率低约束三种类型,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拓展结构洞网络的结论,通过面板数据分析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及细分行业的技术创新驱动效应,发现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水平拉动了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驱动能力最强;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驱动效果优于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全国两次经济普查后的修订数据,引入"技术不会遗忘"假定,运用序列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1990—2010年中国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增长率。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总体及细分行业的TFP均处于上升通道,在上世纪90年代,服务业TFP增长的主导因素是技术效率改进,进入21世纪后,则主要是技术进步提高,且技术效率改进已开始由以纯技术效率为主转向以规模效率为主,但服务业发展的粗放型特征仍然明显。同时,中国服务业TFP增长表现出了较大的行业异质性;与工业(制造业)行业对比,服务业TFP增长是滞后的。2010年与1991年相比,TFP及技术效率增长的行业间异质程度有所下降,而技术进步却有进一步拉大的迹象。可能的内在机制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不同服务业企业资源配置的异质影响,以及中国服务业体制改革的渐进式道路。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4—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使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测度了2004—2010年我国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TFP增长率,并进行了区域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的TFP增长相对于制造业滞后,而生产性服务业的TFP却增长迅速,且东部地区的增速快于中、西部地区。最后指出:Baumol的服务业"成本病"理论仅适用于服务业整体,并不适用于具有中间投入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3,(12)
文章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沈阳市1995-2011年的时序数据为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增长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并建立了相应的ECM模型,以描述沈阳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维双  冯滨 《经济师》2013,(12):180-181
文章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沈阳市1995—2011年的时序数据为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增长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并建立了相应的ECM模型,以描述沈阳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