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城市化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碧芳 《特区经济》2005,(5):124-125
一、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雏型城市,是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桥梁,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国强民富有着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 目前闽北山区南平市拥有建制镇79个,占乡镇总数的60.9%,比1984年增加约3倍;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比1984年上升19.2%。实践证明,农村小城镇的兴起、发展和壮大,打破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传统分工格局,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人口聚集、经济聚集和基础设施聚集效应,是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具有强大生命…  相似文献   

3.
马增明 《发展》2008,(8):9-10
一、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县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具有以农村人口为主和城镇与农村并存为主的特点,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之尾,也是农村经济之头,更多地具有农村经济特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没有农业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作为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愈来愈显示出它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聚合效应,一方面,同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小城镇介于大中城市和乡村之间,在城乡的技术,信息,人才及其他生产要素流动方面,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所付出的心理物质成本要低,可以说对小城镇农民更容易“进”;三是小城镇建设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从事二,三产业,使善于从事农业生产者承包更多的土地,水面和山林,施展出才能而成为专业大户,出现了专业化大农业的雏形,四是小城镇建设为落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创造了条件,那些远距城市经济薄弱的山区贫困村,可过至小城镇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创造了条件,那些远城市经济薄弱的山区贫困村,可迁至小城镇附近,有利于易地脱贫,另一方面,从我们目前的现实情况看,一是绝大多数人口分散在农村,我们在今后短期的发展中,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口集中到大中城市,如奉化49万多人口中,农业人口有近41万,占总人口的83.7%,大桥建成区人口仅8.64万人,占总人口的17.6%,二是受财力的影响,大中城市建设要在短时间内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上迅速上几个台阶,也不切合实际,三是在当前大力鼓励支持个私经济发展的新一轮浪潮中,一部分农民感到扩琐奔头,搞工业没把握,他们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发展工业,亦工亦农,更喜欢在小城镇办企业。  相似文献   

5.
谈我省农村的劳务输出李育民,饶本春一、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特点江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一是农业人口比重大。全省人口3913.1万人,农村人口占81%;二是农村经济比重大。1993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28.3%,高于全国水平;三是农产品商品率比...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面临着极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大城市本身困难重重、吸纳能力不强;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的制度安排,直接导致农业身份人口却因居住地之别被挡在现代文明之外。发达国家的模式是,以大城市巨大的吸纳力,促成经济的工业化,最终解决农业人口问题。直到大城市发展出现规模不经济时。再行分裂或分散形成卫星城。然而这种模式在目前我国城市现状下基本上行不通。  相似文献   

7.
“三农”是当代中国重中之重的难解问题,宜从源头上加以剖析,顺乎规律才能解决。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实是农村人口进而城市人口问题;农村是承栽农业的地区,主要是农村土地问题;农业是“三农”中的根本,实是农民与农地的结合方式问题。“三农”问题根本在于解决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 云南省是一个典型高原山区省。全省有耕地4,200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6.8%,而且84%的耕地分布在山区。1984年全省总人口3,3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86万人,占总人口88.8%。农业人口70%分布在山区。本省民族众多,共有24个少数民族,人口1080万,占全省总人口32%.一、云南省山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山区省农业劳力转移与平原省农业劳力转移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是:1.农业劳力剩余率大,转移任务重。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这部分劳动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潜伏在种植业部门。不同省份因人口密度、农村劳力总数不同,用剩余劳力绝对数不能  相似文献   

9.
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山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已是一顶十分重大而又十分紧迫的课题。一、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是山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所谓农业名牌战略,就是指导某一区域培育、发展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叫得响的名牌农产品的农业生产策略。在经济逐步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取决于该地区的竞争力,而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又取决于是否拥有有竞争亢的产品。在这棒的背景中,田于广大山区的工业企业大都存在先天不足(比如设备陈旧落后、技术力量匮缺、产品档次低),以及三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相比在信…  相似文献   

10.
兰州城市经济功能特点及其发展战略分析张德强,江海萍一、兰州市城南经济功能问题分析(一)城市功能结节点分析。城市地域中对人口流动和物资能量交换产生聚焦作用和聚散功能的地段在城市地理中算为结节点和地域。兰州市的功能结节点和结节地域特点有;1.结节点规模小...  相似文献   

11.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农民非农化”+“农民工市民化”为基本路径的“两步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制造了同城不同权的公民权利壁垒,导致了虚假城镇化率,限制了内需的扩大,影响了城市活力。从根源上看,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创新依然嵌入于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利益与制度格局。为此,作者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一是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摊机制,强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投入;三是强化输入地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切实保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权益:五是加快推进户籍、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配套改革,构建有利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假定明代初年至明代中期城坊、乡里的增加或归并速度是一致的前提下,根据明代中期的坊里资料,就可以推算出明代初年的府、县治城市人口。本文的研究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东南地区人口密集区的府治城市大约有1—2万人口,普通县治人口大约为4000人,少数大县县治城市的人口接近普通府城,可能达到9000人。人口稀疏区的府、县治城市人口较少。从总体上看,普通府、县治城市人口的多少与当地总人口的多少成正比,但却不与区域人口的总量保持稳定的比例关系。明代初年东南地区为数众多的普通府、县治城市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和少部分非农人口构成社会稳定的基本框架。普通府、县治城市是区域的政治中心,故各类城市人口数量的差别并不明显;普通府、县治城市又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因此,各地区城市人口比例的高低可以大致反映各区域商业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县域经济发展,既关乎区域经济、微观经济的发展,也对宏观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而作为具有特殊地理特征的山区县,其发展更应值得关注。我省现有的17个山区县(市),国土面积3.39万平方公里,人口605.4万,分别占全省的24.3%和9.4%,主要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其中有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7个,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县5个。  相似文献   

14.
<正> 农村产业结构变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工业革命以前,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部门,它与家庭副业在农户内部结合起来,形成自给性的传统农业体系。在工业化初期,非农产业向城市集结,农村家庭副业的地位和作用下降,农业向商品化方向发展。随着工业化从城市向农村扩展,为现代农业服务的非农产业在农村迅速发展,城市工业向农村扩散,农村产业结构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非农化趋势,这是国外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基本特点。一、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的表现1.农村人口非农化。随着城市工业文明向农村和农业的渗透,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取得巨大发展,农村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并大大超过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15.
优化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提高城镇化质量对未来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如何优化人口分布格局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现有的文献存在持续争议。文章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讨论城市最优人口密度问题,认为各城市之间存在一种赶超现象,少数城市是吸收和转化国外技术的主要场所,是本国的增长前沿,其他城市通过接受前沿城市的溢出来实现增长,城市人口的最优密度与城市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有关,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而不同。借鉴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文章在一个赶超的框架下分析了人口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考察在靠近增长前沿和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中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运用1999—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对于靠近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大;对于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小或效应为负;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这种非线性效应随着与增长前沿城市的空间距离和行政边界数量增加而衰减。文章结果意味着,限制增长前沿城市的人口密度将会对它们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下一步城镇化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对这些城市做好发展规划,在增加城市人口密度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从而控制这些城市的拥挤,而不是简单地限制人口进入和将人口分布在广阔的空间上。  相似文献   

16.
《调查研究报告》2007,(39):1-11
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人均GDP已超过1700美元;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主导地位;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超过农业;工业部门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人口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的人均收入和福利远超过农村。由于我国过去通过非平等交易等方式对农业剩余进行过度转移,造成了对农业的许多历史欠债,因此目前的“反哺”实际上是归还历史欠债,真正意义上的“反哺”将出现在还债和归还农业公平竞争地位之后。  相似文献   

17.
马传栋 《开发研究》1986,(3):45-46,24
<正> 山区、丘陵区广义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山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同平原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首先,山区丘陵区的光、热、水、土、营养元素等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同平原区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山区丘陵区的土壤资源、水资源、土壤营养元素较缺乏。山区地势坡度较大,这就决定了山区生态系统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18.
山区农业,如何立足山区,靠山致富,这是一个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在大量工业投资环境还不十分完全具备的条件下,向农业开拓,是山区党委、政府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说,目前山区的草山草场利用率还不高,大量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这个现存的“空档”,是山区振兴经济的一条好路子。为此,笔者调查了地处湘西北山区的石门县。在调查中发现,拥有60万农业人口的石门县,畜牧产值达到5365万元。在牧业中,耕牛年末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主要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以及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收入差距通常会引起劳动力的流动,通过历史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收入差距确实和城市化水平有因果关系;另外对不同产业收入的分析表明,在服务业工作的农民更容易在城市定居。缩小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策略主要有:改革完善现有制度,创造良好的人员流动环境;引入市场竞争,实现农民素质长期有效得到提高;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帮助农民实现职业转变等。  相似文献   

20.
四川是西部资源、人口、经济大省。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是实现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基本途径和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必由之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在分析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认识上的共识;同时,采取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有效措施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