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通过几何校正、图像选取以及图像增强等方式进行了遥感影像的预处理,为准确地提取湿地信息提供了数据基础.在舍弃单纯的传统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利用分层提取地物信息的新方法:即,首先根据地物的光谱特征采用模型法对有水的湿地进行提取,然后用非监督分类对其它湿地类型进行提取,最终得到了湿地类型分布图及其相应的面积.  相似文献   

2.
基于莫莫格自然保护区1989、2000、2007、2012年4期Landsat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净增加14403.02hm2,其中林地、草地对耕地的增长贡献最大;而湿地则不是单调变化的,其中1989年~1997年湿地面积减少24359.14hm2,1997年~2007年增加6009.237hm2,2007年~2012年增加2983.47 hm2;此外,在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域的景观异质性有波动性变化,景观格局变化趋势与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趋同。  相似文献   

3.
哈拉海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面积为6.46万hm2。笔者2000年4月15日至5月30日对哈拉海湿地鹤类资源的数量、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该区记录有鹤类5种,但本次调查仅见2种,即丹顶鹤和白枕鹤。丹顶鹤迁徙种群为151只;统计21个家族群,有53只,其中成鸟41只,雏鸟12只,成幼比例为3.42:1;繁殖种群为10只(5对),另4只亚成体。白枕鹤迁徙种群为6只,未见繁殖个体。白头鹤、白鹤和蓑羽鹤近几年均未见记录。分析了对该区鹤类受威胁的原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进行蔬菜种植,一直是我国北方蔬菜种植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及时、 准确地获取大棚菜地的面积及分布状况,是确保政府“菜篮子”工程顺利实施的需要,也是关系民生的一 项重要工作。为探索及时准确提取大棚菜地信息的技术方法。该研究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采用HJ-1卫 星图像,在分析各主要地物光谱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背景资料以及专家知识,对遥感影像进行分 类,准确提取了大棚菜地的信息。通过在影像上随机抽取样本点,结合RGB假彩色合成影像及部分实地调 查资料进行精度分析,得出样本点总体精度为92.01%。该研究表明,在HJ-1影像中大棚菜地光谱特征 明显,易于同其他地类区别,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大棚菜地信息的方法,适合北方地区大棚菜地信息提取。  相似文献   

5.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我省湿地资源丰富,有天然湿地556万hm2,居全国首位。近十年来,我省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工作,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抢救性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一系列的湿地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湿地面积缩减、功能退化的趋势依然没有扭转。违法开垦湿地、改变湿地用途、破坏湿地水资源等行为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影像的湖北省天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天门市1997和2008年的两期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并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最后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状态和趋势分析,并对造成这种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为今后更加合理利用土地和相关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支持。结果表明,1997-2008年间,耕地减少2773hm2,占总面积的比重减少了1.1%;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5566hm2,比重增加2.2%;水域减少1107hm2,林地增加了773hm2,其他土地减少了2460hm2。流失的耕地中,绝大部分被建设占用或转为鱼池坑塘。建设用地的扩张占地中,耕地被占77.83%,林地被占19.8%。其他土地主要被开发为耕地和林地,各占48%和39%。城乡工矿用地的变化强度最大,对区域的影响最大。天门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为0.456,属于变化强度弱的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趋势和指数为0.640,属于变化较不平衡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采用1988年和2002年两期TM遥感图像,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宝应县这一长江中下游典型湖荡区的湿地资源信息,通过数量分析和转移矩阵分析从总量变化、类型结构、变化速率、湿地类型转移百分比和转移面积等多方面揭示了宝应县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4年来湿地面积显著减少,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以原来的滩地和稻田为主转变为以稻田和养殖水面为主。各类型的土地向稻田和养殖水面转移最为明显,其中滩地向稻田和养殖水面的转移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8.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我省湿地资源丰富,有天然湿地556万hm<'2>,居全国首位.近十年来,我省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工作,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抢救性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一系列的湿地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湿地面积缩减、功能退化的趋势依然没有扭转.违法开垦湿地、改变湿地用途、破坏湿地水资源等行为屡禁不止.以三江平原为例,湿地面积从2000年的150多万hm<'2>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00万hm<'2>.实践证明: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必须充分地利用和协调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现有的湿地保护政策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开篇词     
《浙江林业》2014,(B02):1-1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良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似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以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斑岩铜矿床为例,利用Hyperion高光谱数据对矿区蚀变分带信息进行提取,确定了针铁矿、磁黄铁矿、高岭石、绿泥石和铜蓝等5类端元矿物。结果表明,在Cu I及其外围提取的蚀变矿物由斑岩体向外为针铁矿+高岭石→针铁矿+高岭石+磁黄铁矿→绿泥石;在Cu II及其外围提取的蚀变矿物由斑岩体向外为针铁矿+高岭石→针铁矿+高岭石+绿泥石→绿泥石,矿物分布情况与驱龙铜矿围岩蚀变分带基本一致,利用Hyperion数据能够较好地提取驱龙铜矿的蚀变分带信息。  相似文献   

11.
泰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以1987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了泰安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转变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7-2006年间,耕地的变化幅度最大,面积减少31193 hm2;正变化率最大的是建成区为260.3%,主要由耕地和村...  相似文献   

12.
1999年至2010年呼伦贝尔市重要湿地遥感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9年、2002年和2010年3期TM/ETM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应用RS与GIS技术,以呼伦贝尔市西南六县为重点研究区,对其湿地进行专题信息提取和分类,了解呼伦贝尔湿地近10多年来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11年来,研究区湿地面积萎缩严重,总面积减少3 522.07 km2,变化率为36.5%。其中新巴尔虎右旗和陈巴尔虎旗湿地面积减少最多,变化主要包括湿地向非湿地的转变和草甸沼泽湿地向草本沼泽湿地的转变。初步反映了呼伦贝尔盟湿地的退化现状,为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现存湿地824490hm^2像一座庞大的蓄水库,支撑和维系着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来由于湿地开垦、气候变化,用水被截,水质污染等原因,致使该区湿地大幅度减少,亟待实施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不同时期的TM遥感图像,在遥感软件PCI7.0的支持下对图像进行技术处理,并在GIS软件Arcview3.3中,采用人工目视解译为主,计算机自动分类为辅的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将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旱地、冰川、草地、戈壁、裸露地、盐碱地等,同时借用景观分析指数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1994-2001年,全流域的旱地、草地、林地、裸岩地面积增加,盐碱地、沙地、戈壁和湿地面积减少。各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形状指数总体上略有减少,表明斑块形状趋于规则,说明人为干扰的程度在增加,在总体上各指数都与人为活动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是重要的旅游地区,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给我国相对薄弱的自然旅游资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与破坏,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所以对长白山地区森林湿地生态环境做评价研究很有必要。以湿地功能为核心,着眼于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的现状评价及影响评价,对长白山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内各项指标的调查研究,选取代表性、稀有性、多样性、自然性、稳定性和人类威胁等多个指标并对其进行分级化处理,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分级赋值评价。得到长白山地区森林湿地生态环境的评价分数为81.8分,属于生态环境良好的类别。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田野调查法,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武汉城市圈内31家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湿地公园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和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交通通达指数分析圈域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湖泊型湿地生态系统典型、生物景观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美学价值高;圈域整体交通通达性较好,武汉市的核心集聚效应明显。从空间结构、区位特点、核心功能、产品内涵、功能分区和典型代表这6个层面构建景区依托型、生态农场型、生境保育型三种典型的延展整合模式,为城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Wetlands are critical natural resources around the globe, providing many direct and indirect benefits to local communities. However, wetland degradation and conversion to other land uses are widespread. Sustainable wetland management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of the ecosystem and its management. This paper uses fuzzy cognitive mapping to capture individual stakeholder perceptions and group knowledge of wetland ecosystems in order to assess areas of consensus and opposing interests between different stakeholders and to develop future management scenarios. For this purpose, the Rushebeya-Kanyabaha wetland, which is one of the few wetlands in southwest Uganda that is still largely intact, is used as a case study. Our findings reveal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between different resource users. Papyrus harvesters, beekeepers, fishermen, wetland non-users, and hunters associate the largest livelihood benefits with a wetland conservation scenario, while farmer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perceive increas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wetland area to be more livelihood enhancing. This poses a challenge to sustainable wetland management. The scenario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centralized top-down laws and rules on wetland use are not sufficient for maintaining the wetland ecosystem. Therefore, 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shared understanding through bottom-up approaches to wetland management that are nested within national regulatory frameworks, ideally combined with awareness build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 on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wetland.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根据农户转出劳动力就业形式、流动规模和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分别进行农户群体类型划分,探讨农户劳动力流动和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制定农村地区发展政策提供基础研究支持。研究方法:针对杭州、绍兴农户劳动力流动的情况,选择了7个村159户农民进行实地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调研地区农户群体类型分划基本清晰,主要为打工主导型和转出滞留型,占调研总数的50.94%、30.80%;(2)45.68%的打工主导型农户和22.45%的转出滞留型农户将土地全部转出用于农业用途,户均转出面积分别为0.12 hm2、0.14 hm2,而32.65%的转出滞留型农户则将全部土地用于耕种粮食作物,户均种植面积为0.13 hm2;(3)各类型农户目前主要为解决家庭消费用粮而耕种土地,64.20%的农户打算今后几年继续上年的土地经营状况,有扩张经营规模的农户比例相对较低。研究结论:根据不同农户群体类型的特点制定对应性实施政策,合理引导永久迁移主导型农户家庭向城镇地区转移,关注劳动力滞留型农户的土地耕种意愿,对其他4类农户群体则制定适宜的劳动力转移和土地利用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