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导致失地农民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3的省人均耕地面积小于1亩。有66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失地农民总数在4000万人以上。专家分析。按照目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我国今后每年建设用地需要16.7—20万亩。如果按照城郊农民人均1亩耕地推算。就意味着每年大致又有250—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因而。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保障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这一进程,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大量的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据估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4000万~5000万人。国家强制性大量征地造成的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等问题日益严重,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本报告主要利用一些个案调查材料分析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因非农建设需要征用农民集体土地从而失去土地使用权的那部分农民。中国正在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大步迈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离不开农业的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也必须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为前提。在这个过程中,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要素被重新优化配置,利益格局被重新调整,部分农业用地、居住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变为城市居民,形成农地非农化、农民市民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志军 《开放潮》2005,(8):62-63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民以土地作为自己的基本生活保障。土地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农村的稳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目前,由于农村整体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而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和一般农民相比更缺乏生存的保障,加上我国现行征地制度的缺陷,使得失地农民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000万失地农民,如何确保这些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向外扩张成了不可阻逆的潮流。与此同时出现的是众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它们成为被边缘化了的一种特殊群体:是农民,但失去了土地;是市民,但享受不到市民的待遇。他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为深入了解河北失地农民在生活、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对策,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最近对邯郸、正定、迁安、三河等县(市)的部分失地农民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韩俊 《科学决策》2005,(7):5-8,14
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这一进程,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大量的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据估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4000万~5000万人.国家强制性大量征地造成的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等问题日益严重,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本报告主要利用一些个案调查材料分析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农村的根本,也是农民最原始、最可靠的依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失去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土地,即使在不发达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在逐年增加。 失地农民将归何处?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周围大量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边缘人”,如不妥善安置,不仅会对当前还会对今后城市化进程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安置的有效途径,谋求建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安置的长效政策和途径,无疑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一些农民特别是城市周边的近郊农民,失去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成为失地农民。目前大多数失地农民转变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创业无钱、低保无份”的四无弱势群体,被排挤在现代工业大门之外,他们的生活和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保障这部分群体年老后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安居乐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基础,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土地被大量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陷入了失地又失业、生活无保障的困境。失地农民的问题,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从法律法规建设、制度建构、体系完善和社保意识培育等方面加以系统解决。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时期。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一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由于失去赖以生存和保障的土地,失地农民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养老保障,这已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在目前政府土地的补偿安置费用过低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尽快构建有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张博 《辽宁经济》2007,(1):28-2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得以显著提高。在这一进程中,我国有大量的农民因失去土地而成为失地农民,而随着土地需求的增大,这部分农民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因此,近年来失地农民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黑龙江省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在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是不可避免的状况。而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养老的主要物质基础,失去土地后,农民养老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老年生活风险加剧。尽管失地农民得到了一次性的征地补偿金,但是这些补偿金并没有缓解他们因失去土地而"务农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状况。因此,构建完善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特别是城郊农村的土地大量被征用,由此产生了一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超过4000万,并仍在以每年约200万人的速度递增。被征地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根本的出路在于就业。截止到2004年9月底,石家庄市裕华区32289名失地农民中,劳动年龄段内(男16—60岁,女16—50岁)的有27460人,其中目前暂无业和处于失业状态的有9309人,失业率高达34%。  相似文献   

16.
魏青达 《特区经济》2008,(2):164-165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据估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4000~5000万人。"十一五"期间,预计每年新增被征地农民300万。与城市下岗职工相比,失地农民没有最低生活保障,没有稳定的就业渠道,缺乏政策和财政支持,显得更为弱势。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十分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近年来,失地农民上访案件呈急剧增加趋势。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亟待且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已成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农民失去了属于他们使用的土地,一些人生活由此陷入困境。一次性补偿费花光后找不到出路长春市成西镇有个小屯叫大刘屯,这里靠近市区,长郊公路穿屯而过,这使得本来就有限的土地更加紧俏。1999年,当  相似文献   

18.
朱明 《浙江经济》2006,(11):57-58
失地农民权利保障的最终目标是“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建立生产力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流转现象趋向普遍,农民土地不断被征做他用。以土地作为其主要生产资料的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也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生活保障,而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措施的缺失导致失地农民权益流失,生活受到影响。本文以江苏省、陕西省为调研对象,在当地针对征地农民展开调研,通过对调查结果初步分析,了解当地失地农民补偿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提出了有效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皓 《魅力中国》2014,(16):363-363
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占用了农民的大量土地,导致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同时,由于征地制度不完善、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偏低等,导致很多失地农民未能就业。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大量因失地而失业的农民同农村的贫困问题密切相联,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尽快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