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基于国际化视野进行创新政策、体制和创新体系改革的需求日益迫切。科技创新国际化已成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关键举措,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国际化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国际化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依据政策资源、区内资源、人力和金融优势,通过引进国际化海外人才、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加大科技投融资建设和完善国际化政务服务体系等措施,实现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创新示范区不仅适用国家支持中关村的所有政策,还将享受税收、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因此,如何用足用好创新示范区的相关政策,积极创造新的制度比较优势,提升竞争力,建设创新型科技新城,将是张江乃至上海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重大任务,解读张江示范区各类创新政策的内涵,分析各种政策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瓶颈,并在借鉴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等现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张江高新区在规划和落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工作中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破解西部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增长不均衡、不充分突出的困境,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序列型网络RAM模型和引力模型,从绿色创新效率和绿色创新联系度两方面对39个西部国家高新区的绿色创新能力进行测评,结合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导向下西部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功能和使命,研究提出促进西部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差异化路径。结果表明,成熟型国家高新区需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创新的先行先试示范区;成长型国家高新区以引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低碳转型为主要任务;发育型国家高新区应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释放绿色创新潜能辐射带动邻近高新区;潜在型国家高新区则要敢于培育其独特的绿色创新文化,为成功对接绿色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高新区奠定基础。研究结论为西部国家高新区全面转向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高新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地理毗邻、政策叠加的背景下,客观评价高新区创新效率并准确识别自贸区政策效果,可为加快两者协同联动发展提供依据。利用2007-2020年34个国家高新区及其所在城市面板数据,分别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和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测算高新区创新效率,分析自贸区建设对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贸区建设显著提升了所在城市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水平,但对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进一步将创新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实证结果显示,自贸区建设显著提高了高新区技术效率,但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促进高新区和自贸区协同共建、形成双区联动政策合力、促进创新效率提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因产业集聚转型的迫切性及产业集群创设先天优势,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在国家高新区开展,并成为国家高新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结论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显著提高了实验组的创新效率;相比东部和东北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新区创新效率影响更为显著。未来可通过在中西部地区扩大政策实施范围,提升整体区域产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江泽民总书记6月15日至21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那种认为在全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新形势下,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削弱甚至可以逐步消失的看法,是不对的。江泽民总书记对经济特区发展的五点重要意见一是经济特区要为加快建立全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的经验。二是经济特区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三是经济特区要继续发展外引内联,为带动和促进全国其  相似文献   

7.
在对产业竞争优势初步界定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高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特点及构成要素,将国家高新区产业竞争优势划分为地域资源拉动型优势、创新能力推动型优势、政策环境导向型优势、产业集聚交互型优势4种,并提出了提升高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 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相似文献   

9.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以及对高新区"三次创业"的战略部署,高新区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方面也将面临着战略性调整。文章以功能定位的实践和不足为切入点,从战略性、实践性、竞争优势性角度并结合新时期西部高新区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突出优势特色等需要突破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西部高新区除了应分层、有梯度的实现其增长极、示范区、扩散源极化功能外,还应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特色产业园区、新兴产业培育核心载体、综合性科技新城等功能方面做出转型探索和优化调整,为西部高新区高效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能够加强区域对创新资源的吸附性、强化企业的根植性与激发企业的高成长性,这对于区域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理论上论述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的生成机理、运行机制和内在的发展逻辑,并且对比研究美国硅谷和天津高新区两大科技产业园区,总结各自的发展特点.最后,对天津高新区如何营造创新生态系统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部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绩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刘军  姚佐文 《技术经济》2009,28(3):1-4,9
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高新区创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本文根据高新区的创新过程和特点,选取了高新区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并运用C2R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9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部分中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偏低。为了促进这些高新区的发展,必须加强政策、金融、中介、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一个创新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2011年科技部启动实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来设计准自然实验,采用2007—2016年中国城市层面的独特数据,实证考察国家高新区“以集群促发展”政策对所在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且经过系列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基准结论依然成立。政策差异化视角的研究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政策对城市创新的激励效应明显弱于试点建设政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集群政策通过政策效应、协同集聚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三种机制影响城市创新。进一步讨论发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技术互补效应。本文的研究对国家高新区制度设计及产业政策体系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提出“政区合一”、区域创新与产业集聚等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为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发展,是提高创新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2013-2017年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创新效率的相关关系及地区差异。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相对较高,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新区创新效率差异明显;国家高新区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对高新区创新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正向时滞效应;国家高新区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对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新时代全面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应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进一步扩大开放为路径,注重开放贸易、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阶段性与针对性调整。  相似文献   

15.
高新区是孵化、催生、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建设高新区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的一种普遍做法.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和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各国的高新区作为智力资源的密集区,不仅是区域创新的基础,更是国家创新体系形成的关键所在.通过对高新区创新模式特征的分析,结合太原高新区新产业园区规划的实例,试图摸索出园区规划在高新区创新环境创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的现状评价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江苏高新区现状的基础上,从投融资、特色产业、创新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高新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创新国际化是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构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4-2016年我国“一带一路”沿线68个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以创新主体交互、创新活动融入、创新资源流动、创新绩效提升为本质特征;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东部沿海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较高,中西部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较低;国家高新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政策质量等差异对创新国际化水平差异影响显著,自然生态环境差异对创新国际化水平差异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大部分高新区大多数是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的空间集聚。这种集聚仅仅是地理上的集中,缺乏技术创新优势,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没有真正形成企业及各类机构的网络合作体系。如何发挥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这是高技术产业生存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技术水平的最佳出路。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实现机制创新,为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必要条件1.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机制创新首先表现为政策创新。要实现政策创新,第一位的应该是思路的创新,即以市场为指导,强调完善的市场机制,依靠市场竞…  相似文献   

19.
卢爱国 《江南论坛》2006,(12):19-20
一、高新区是最具创新潜力的区域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江苏高新区在自主创新方面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鲁兵  徐冰 《经济前沿》2004,(1):37-40
文章认为,依靠政策和体制优势,海南曾创造了建省办特区的辉煌。但实需要对经济特区予以重新定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转折点。由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初期发展极具中国特色,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特区必须按照国际化的规范,即按照世界特殊经济区的通常模式重新规范我国经济特区的功能和作用,由“中国”经济特区向“世界”经济特区转型,这也是海南特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