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假的都假了,不能卖的都在卖——连小食杂店也在卖。”王小军憋坏了。他是陕西省商洛人,从1999年起,就在西安市东七路开了一家性保健品商店(又称夫妻保健店)。他开的店算得上正规:店里干干净净,证照齐全。当然,他没有《药品经营许可证》,他对记说,可全西安几乎没有一家性保健品商店有这种证。  相似文献   

2.
张闯 《新智慧》2002,(4X):9-10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曾有一位女士问卖葡萄的人葡萄是甜的还是酸的,那个卖葡萄的人以为女士大都爱吃甜的,就说葡萄是甜的,不料那位女士正身怀六甲,想吃酸的,于是就没有买。随后,又有一个老者问卖葡萄的人同一个问题,因为前一次的经验,那个卖葡萄的人就改口说葡萄是酸的,谁知老人的牙不好,想吃甜的,所以也没买。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我下岗后,没有什么技术,又没什么本钱,就只好在武汉市花楼街摆了个水果摊,卖起了水果。  相似文献   

4.
蛮干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自己没有什么主意,买时不知为何买股票,卖时也不知为何卖。买卖的决定完全由他人或自己的一时冲动所左右。比如某某股评家推荐买这只股票,他认为这只股票最少还要升10点等等。卖时也没有章法,觉得有钱赚就可以卖了。在这时期是决不肯止损的。  相似文献   

5.
刘纯汐 《大众商务》2004,(10):33-33
出生于重庆一个小山村的唐清容曾经很穷,为了摆脱贫穷,她先后在宾馆当过服务员,搞过推销,卖过衣服、摆过地摊,虽然没有赚到多少钱,却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相似文献   

6.
伊扬 《大众商务》2008,(8):30-31
5年前,打工仔符光友的理想是做一名西装革履、出入写字楼的“白领”。4年前,一身灰不溜秋的符光友开始在成都街头卖盒饭,“白领梦”没有实现,还有人对他嗤之以鼻。今天,符光友的盒饭卖出了水平,每天至少800盒的销量和1000多元的利润,让他比一些普通“白领”多了骄傲的资本。一个外来打工仔,在成都这座城市,因为卖不起眼的盒饭,演绎了一个精彩的财富传奇。  相似文献   

7.
话外音     
《中国科技投资》2013,(31):16-16,18
按照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除了热点城市,其他城市两年后就没有必要再进行调控了。现在房子卖的(价格)都比较低了,商业物业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商品中,有一类商品只在一年的某个时间段销售,其它时间都几乎没有销售,这类产品的显著特点是季节性很强,往往淡旺季销量判别很大,这类产品我们俗称为季节性产品。比如,夏天卖空调,中秋节卖月饼,冬天卖保暖内衣等等。 作为季节性产品,其销售时间十分有限,为了在这有限的时间中销售更多的产品,厂家商家都纷纷开展各式各样的促销。我们称之为时令促销。 作为商家主要手段之一的时令促销,是利多弊少,还是利少弊多呢?本期我们邀请几位专家,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售豆有方     
“小伙子,豆子怎么卖?”天天逛市场的王大妈在一个卖黄豆的摊子前大声问。“个头大的一元一斤,小的两元。大妈,您买多少?”“怎么大的便宜,小的反而贵?”“大妈,我看您是本分人,年纪又大,实话实说吧,这市场上的豆子其实都是一样的品种,凡是大的都是用生长素浸泡过,小的是没有浸泡过的,自然就小。您想,浸泡过的三两可以泡成一斤,别人都卖一块五一斤,而我不想欺骗顾客,是怎么回事就怎么回事,浸泡过的、大的卖一元一斤,没有浸泡的、小的卖两元一斤,您算算,大的别说卖一块五了,就是卖一元钱,我也划算.这不等于我一元钱卖了三两黄豆嘛。唉!大妈,不过,那是昧良心啊,生长素对人体有害,我可不愿意那  相似文献   

10.
蒙尘的手链     
薛峰 《新智慧》2008,(10):82
女人下岗后没有告诉男人,而是在广场边摆了—个地摊,卖些不值钱的小饰品。男人有病在身,这两年一直在家休养,她不想让男人知道这件事情,否则他会不顾身体去工作的。  相似文献   

11.
有这么一家人。男的是教师,在一所中专教经济学;女的下岗,在街上开一纽扣店;女儿在一所普通中学读初三。男的没什么爱好,教学之余,除了到图书馆翻翻经济类杂志,就是到妻子的小店转悠转悠。女的也没什么大志,除了卖纽扣,最多再卖些头饰、胸花之类的小玩意。女儿学习也很一般,没拖拉过作业,也没有得过一次奖。总之,一家人都是普通人。过的日子也是普通人的日子,平平淡淡、紧紧巴巴。  相似文献   

12.
我女儿学校周围有三家卖文具的小店。表面来看,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卖的都是学生需要的各种文具。相似的门面,价格也大同小异。店主接待顾客  相似文献   

13.
张美娟,山东烟台人。原来是一家化工厂的职工,由于没有任何技能,下岗之后就尝试着去做各种小生意:卖服装、卖化妆品、倒卖水果蔬菜等。辛辛苦苦忙碌了两年,利润寥寥无几,生活并没有多大改观。无奈之下,张美娟只好去给一个老人做饮食保姆。饮食保姆,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负责做饭,这比其他的保姆要求  相似文献   

14.
巧卖土鸡蛋     
2008年,家在农村的老宋到武汉城里租了个摊位卖土鸡蛋。虽然他卖的是正宗土鸡蛋,没有污染,营养价值也很高,可人们对他所说的大都将信将疑,一个月连100公斤鸡蛋都没卖出去。他想,现在推销什么都讲个包装,光说自己卖的是土鸡蛋,人家怎么就  相似文献   

15.
《大众商务》2008,(11):14-14
张成果,一个典型、本分的农民形象,然而就是他却在近两年由一个靠卖瓜子、红薯而艰难度日的小商小贩一跃成为了腰缠百万的大老板。谈起张成果的发迹史,还要从三年前卖红薯的时候说起,由于他卖红薯的地方属于城乡结合部,那里人流量大,大多以打工族居多,相对来说,生意还算过的去。  相似文献   

16.
他下岗后到广州做过搬运工,回家搞过畜牧育种,办过养殖场,卖过饲料。正是这个曾被人讥笑没有出息的给牛屁股擦粪的打工仔,却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硬是苦苦打拼成了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相似文献   

17.
吴亮 《大众商务》2005,(3X):20-20
两位大嫂.都40多岁了。又没有多少化,家底不厚,还有在读书的孩子。大多下岗职工家庭都是如此,生活的路还很长。怎么办,他们中的很多人克服了“面子”问题.干起了好多都是“外地人”干的活.如卖早点、摆地摊等小本生意。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农村青年,农闲时间,到城里卖过花生、瓜子、倒腾过服装,但都因经营不善而没有赚到钱.  相似文献   

19.
《大众商务》2010,(7):19-19
浙江开化县音坑乡有位叶大妈,今年和老伴一起利用荒山和田边地角种了四五亩萝卜。由于萝卜同一时间集中上市,总卖不了好价钱,叶大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萝卜腌制成萝卜条拿去卖,没想到很是好销,卖一亩地的腌萝卜比鲜萝卜多赚3000多元。  相似文献   

20.
施振荣 《新智慧》2005,(1):24-25
所有的挫折都只是一种过程。父亲在我3岁时就过世了,童年时我帮母亲卖鸭蛋和文具。鸭蛋1斤3元钱,10%的利润,还容易变质;文具的利润超过40%。保存期长。显而易见,卖文具比卖鸭蛋好。但是,我们坚持卖鸭蛋。鸭蛋薄利多销,两天就能周转一次;文具虽然利润高,但半年一年部卖不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