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对其交换者的价值,也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交换需要的效用,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商品对其使用者的效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广义看即指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与价值.在马克思的广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价值论是马克思主要的归宿正义论,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论主要是马克思的交换正义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财富主要由劳动创造,由于财富之源的生产资料并不会提出分配财富的要求,因此,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正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事实上也是其经济正义论的核心理论.从经济正义的角度看,必须坚持、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说错误的理论根源在于,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其结果是将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错误地理解为劳动生产力与使用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论的倒退。运用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原理,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3.
李善明 《财经科学》2002,(6):102-108
①采用“以子之予,攻子之盾”的办法,说明无论劳动对象,还是劳动资料均不创造价值;②具体阐明机器不能创造价值;③对所谓“把物化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一类“新提法”进行质疑;④说明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要素将长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商品价值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是任何抽象劳动都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是具有社会性、交换性和补偿性的抽象劳动才形成商品的价值。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社会性、交换性和补偿性同时存在,三者互为前提,相互联系。抽象劳动的社会性、补偿性和交换性在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形成商品价值性质。商品价值性质的核心是生产者的劳动时间与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关系。价值性质范畴有助于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为判断劳动是否生产商品和形成价值提供新的视角。依据商品价值性质有助于解释一些经济现象,使劳动价值论更有说服力,从而增强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的辨证法与联合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商品内在矛盾,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最终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指导无产阶段革命斗争,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必须支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保,建立联合劳动价值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联合劳动价值论以建设社会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强调把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实物生产劳动和服务生产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以及自然等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和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正确处理商品内在矛盾和不同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张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不正确的,片面强调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也不是全面的。  相似文献   

6.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论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成“正比说”,产生这种错误观点的根源在于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要厘清“变动关系”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一命题.劳动生产力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关系,而劳动生产力和市场价值及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则是不同层次的现象形态的关系.运用双重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理解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逻辑关系的金钥匙,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7.
<正> 生产价格是社会劳动的发展形态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的‘价值’只是以历史上发展的形式表现出那种在其他一切历史社会形式内也存在的、虽然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东西,这就是作为社会劳动力的消耗而存在的劳动的社会性。”劳动的社会性就是商品价值的规定性。商品价值的质规定着商品价值的量。生产价格正是从商品价值质与量的规定性上反映了它是社会劳动的发展形态,因而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中的社会必要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反映的  相似文献   

8.
陈振羽 《经济经纬》2003,13(4):5-8,20
马克思把《资本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分裂为二重性,生产产品的劳动不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区分开;马克思揭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在交换过程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所发现的劳动二重性是物质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9.
邓滔崧 《时代经贸》2011,(20):41-41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均衡价格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均衡价格是以价值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货币表现,并且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如果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价格将以价值为基础并趋向于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最终将反映商品的价值或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的货币化就是商品的均衡价格。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的前提条件是,所分析的商品价值只包括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撇开了具体劳动转移的旧价值。 一、体力原子与智力原子 价值规律表明,人类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撇开转移的旧价值,价值产品完全由耗费的活劳动构成。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就是说,形成价值产品的人类劳动,包含着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不同质的劳动  相似文献   

11.
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中,对使用价值应给予应有的注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马克思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这段话的误解,认为研究使用价值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从而在研究生产关系的过程中,放松了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必要的考察和分析。我们知道,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商品的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商品是为交换的劳动生产物。因此,不仅价值体现着人们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而且作为商品因素之一的使用价值也处于社会联系之中,从它的创造到它在消费中的实现,其运动的全过程都体现着商品经济关系的特点,它和价值运动过程结合在一  相似文献   

12.
近期理论界有同仁认为马克思抽象劳动涵义"自相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这两个概念,而且还提出"从商品二重性向产品二重性的历史演变"等观点,但这些观点是对马克思"抽象劳动"涵义的曲解。抽象劳动概念具有特定的涵义,它是和商品的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和商品的价值共存亡。有人提出所谓生理学意义的抽象劳动、产品的二重性等概念,是脱离实际的形式逻辑推演。  相似文献   

13.
<正>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各个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原因是各个企业有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各个企业有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因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走出这个循环论证的圈子,必须解决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就是要以马克思第一次阐述的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作为研究的向导。马克思多次强调,对于商品理论来说,劳动二重性“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所在,“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的关键,不仅在于指明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尤其要指明生产商  相似文献   

14.
刍议商标权的价值与价格——兼评“商标价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商标价值是长期投入用以形成其所标志的商品品质特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和”不能成立。因这些劳动耗费已经物化和转移到为其标志的实体商品中去并已得到实现,所以不再存在“历史的积淀”的价值量。商标只有类似“虚拟资本”价格的“虚幻的价值”。商标只有取得商标权的知名商标才可成为商品,是资本商品。其使用价值是其扩销能力从而获得较高增益的能力。其交易价格是以反映这种能力的虚幻的价值扣除实体资本价值的余额为基础,通过讨价还价而形成的“均衡价格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资本无偿占有自然的概念划清了真实财富和以货币为代表的抽象劳动时间的资本主义财富的界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真谛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逻辑,即资本主义生产旨在获取剩余价值,因此,它只关心降低成本,并无偿占有作为生产条件的自然或自然的使用价值。某些经济学家指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充分注意自然的作用,他们以非历史的方法描述所谓自然的价值,缺乏科学性,暴露了其仅仅注意经济表面现象的庸俗经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斯密由于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因此便否认生产资料旧价值即c的存在;同时,他又认为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分解为工资和剩余价值即v+m,因此便得出商品价值最终分解为v+m,即c不复存在的结论,这就是"斯密教条"。它使再生产的研究成为不可能,并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于辩护,如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说"、巴斯夏的"剩余价值率下降",凯恩斯的"倍数理论",等等。"斯密教条"在中国也有表现。  相似文献   

17.
袁欣 《经济经纬》2006,1(6):7-10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对于商品的国民价值向国际价值转移的内在机制及相关理论没有形成系统的论述。笔者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并且只有进入国际市场的那一部分商品才具备国际价值量的属性。遵循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基本原理,国际价格也是围绕国际价值波动的。在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上,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可以获取国际价值和国际价格的双重利益。  相似文献   

18.
在金属货币体系中,生产金属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率大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率,商品的价格不断提高;在纸币体系中,纸币数量增长快于社会总价值量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商品的价格也不断提高。因此,无论是金属货币体系,还是纸币体系,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与商品价格的历史变化之间没有任何背离,不存在什么"谜"。所谓的"世纪之谜",只是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价值、价格和货币理论的全面了解而产生的误解。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是从交换价值的分析中引出价值范围的,紧接着他便给价值下了一个非常本质化的定义,这个定义奠定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理论价值源泉一元论和价值源泉多元论的区别,关键之一,就是应该把握双方在价值范围定义上的差别,价值源泉多元论接受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化看法,把价值视为“所能交换到的其它商品量或货币量”即交换价值或价格,而马克思的价值源泉一元论则在严格区分“价值”与“价格”概念的基础上,赋予价值一个新的或本质上的解释,即“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把抽象劳动看成了标量,但抽象劳动本身是矢量。抽象劳动在一定路径上的人类劳动力耗费量与这种耗费的净效果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是两上不同的量,此二量可依次规定为价值I与价值Ⅱ。价值Ⅱ只有“增值”而无“增殖”。非劳动生产要素包括物化劳动,可以增殖价值I,创造价值Ⅱ,但不能创造价值I。由于劳动与非劳动生产要素都能增殖价值I,所以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正当的。此外,本文还认为,还抽象劳动的矢量性本来面目,无论在理论面还是现实面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