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的博弈研究——基于行为差异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如政府、村级组织、农民等作为"经济人"通常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其目标取向均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多样性特征,进而决定了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行为差异。农村公共品供给各主体不同的行为取向及相互之间存在的博弈是造成农村公共品供给滞后短缺问题的症结所在。政府是农村公共品供给最强势主体,是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难题的关键。地方政府的局部非理性特征决定了其供给行为的扭曲,中央政府应对其约束与激励并举。农民由于内生合作能力的贫弱较难成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需要一个自上而下凭借行政强力的乡村组织介入到村庄秩序的建立中,同时也要健全农民的利益诉求机制和民主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以"自上而下"的项目制和"一事一议"为主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下,贫困村庄往往面临着公共品供需结构失衡和供给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华润希望小镇的案例表明,外部组织向贫困村庄输入资源进行援助和干预时,可以通过参与式发展模式实现村庄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在该模式下,通过赋权,让农民参与到公共品供给决策中,可以促使公共品供需结构平衡;通过赋能,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并建立村庄管理制度,可以使村庄具备自主供给、管理和维护村庄公共品的能力;由此既能实现村庄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改善贫困村庄的状况并促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农民创业者作为内生于村庄的经济精英,兼具农民与创业者双重身份,对村庄内部的公共品需求具有更深的认知,以其为对象并从风险容忍这一素质能力视角出发的村庄公共品需求研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文章基于广东省部分地市农民创业者的问卷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实证探求农民创业者风险容忍度对其创业扶持政策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容忍度更高的农民创业者对创业扶持政策这一村庄公共品的需求程度更高。其中需求程度最高的是简化创业注册、登记、审批等程序和创业知识技能培训两类政策;其次是创业园区建设和创业平台建设;最后是金融支持和创业咨询政策。另外,风险容忍虽正向影响创业者对税收和场租优惠政策的需求,但其结果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4.
农村公共品的需求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万水 《农村经济》2005,(6):99-100
长期以来农村公共品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带来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浪费和不足并存。农村公共品的需求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把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从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是对公共品供给的一次革命,它是把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外生转化为内生,把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抵触转变为农民的自觉,把公共品供给的低效率转变成高效率,这种转变将极大地改善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状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山东省11个县(市)32个行政村的调查表明,主要农村公共品供给质量差已经取代供给数量不足成为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首要问题;科技和信息服务、医疗卫生不但是农民最不满意的农村公共品,也是农民最急需的农村公共品;主要农村准公共品的供给呈现多主体的格局,政府主导或引导、混合供给的模式已经形成。本文认为,应充分发挥农村公共品各供给主体的能动性,在继续增加供给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改善供给质量,并将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向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农村医疗卫生领域;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农村公共品"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和"上下结合"的供给决策机制,使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问题一直是关系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重点课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这一课题已成为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重点。《自为与共享——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社会基础》一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角度较新,立足农村特困地区,将农村公共品供给放在农村特有的社会环境下,以农民为主体,围绕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社会基础展开讨论,得出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问题一直是关系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重点课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这一课题已成为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重点。《自为与共享——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社会基础》一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角度较新,立足农村特困地区,将农村公共品供给放在农村特有的社会环境下,以农民为主体,围绕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社会基础展开讨论,得出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括分析了中国古代、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特征.古代农村公共品供给成本基本上由农民承担,民国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处于乡村自理状态.新中国建国初期政府采取以劳动力替代资本的方式保证农村公共品基本供给;改革以来至税费改革之前,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承继人民公社制度基本架构,但缺乏人民公社体制的强制性能力,未能适应农民主体利益诉求;税费改革后政府增加了农村公共品供给,而提高供给效率成为制度改进的关健.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湖北省三个地区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的因素归为五类,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五类因素都显著地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其中社会保障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交通状况、住房状况、教育投入、医疗投入。人口统计变量中,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来源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文化程度。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评价表明,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总体上偏低,其中教育投入的不足成为制约农民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公共品供给主要经历了三次路径变迁。现阶段农村公共品供给普遍采用自上而下项目制供给模式,由于委托-代理链条过长、脱嵌于村庄社会、失去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等问题,易形成"最后一公里困境"与"分利秩序"。本文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公共品供给的一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发现集体经济组织在其中体现出经济与社会双重动力。一方面,改革通过缩短委托-代理链条与赋予农户剩余索取权实现了公共品高效供给与农户增收,体现出经济动力;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生于村庄,紧密地嵌入当地社会结构关系、政治、文化中,因而在公共品供给过程中培育了基层团结合作、自我发展的社会动力。村集体的组织能力、施工能力,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与执政文化等要素影响着两方面动力的强度与稳定性。须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人才引入、政策制定与完善、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精准动力激发,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参与公共品供给过程中的经济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公共品融资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以农户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对农村公共品及其融资现状、农村公共品需求的特点以及农民对农村公共品融资的基本态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总体看,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整体水平较低,并且,不同类型村庄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公共品融资的投向与农户对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公共品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农村公共品融资管理监督制度尚不够完善;农户在农村公共品融资上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已有很大提高;政府在农村公共品融资中的职能和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定位和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对农村公共产的需求不断变化。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适应不了经济环境的变化。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供给机制模式,正确认识供给体制优化过程中各种制约因素,探索和创新新型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及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利益主体博弈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困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考察了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个利益主体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公共品供求不平衡的现象不断加剧,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例如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资源分配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文章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农村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理论契合性论证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两者在实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供给不足影响经济稳定发展、供给不合理与经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得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公共品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保证,反过来农村经济发展也能够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层次与规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物质性农村公共品和精神性农村公共品两个层面设计了农民满意度评价量表,以湖北省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用因子分析法对被调查地区的农村公共品农民满意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被调查地区农村公共品农民满意度总体上偏低;但农民对精神性农村公共产品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而对物质性农村公共产品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农村物质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成为影响农民满意、农村和谐和新农村目标实现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16.
石龙  罗静 《农村经济》2007,(4):11-14
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中在对湖北省荆门市Y村的"机耕道"和农田用水两种公共品供给失败的个案分析后提出,在减免农业税后,农村出现了公共品建设用工投入不足和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弱化等新的特征,并在由于农民的不合作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在改进对策方面,应注重政府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供给的比重;同时,注重农村基层组织职能的归位,在部分公共品保护上可采取签订合同、明确产权的承包形式.  相似文献   

17.
"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制的推行,使得离散型多村庄转向同质型自治共同体,在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政府财政成本、实现农村集体资产集约利用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现实中多村庄的撤并不彻底,就地内生农村城镇化动力不足。厘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合村并居场域"和"资产统合场域"两个子场域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行为,由此提出"大村庄制"模式下农村社区复合治理建设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VAR模型及运用协整检验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 研究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以 及因果关系。根据1990~2011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公共品的正向冲击对农民收入具有长期效 应,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贡献率13.3%为最大,农村医疗卫生经费投入对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贡献率11.5%位列第二,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 贡献率3.4%相对最小,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 资和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这是由于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对 农村公共品需求类型发生了变化,从注重基础设施的硬公共品需求转向对教育、医疗卫生等软公共品的需 求迫切,因此以农村公共品的需求类别为导向,科学制定高效率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规划,达到促进农民增 收目的,当前阶段农村公共品供给优先序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农村医疗卫生经费投入、农村集体 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一组实地调查数据,计量分析了目前村庄民主化治理对公共品供给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村集体经济水平的提高,选举的规范程度对公共品供给数量的正向影响会得到强化;选举的激烈程度对于公共品供给数量具有"倒U型"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选举对公共品供给数量的影响机制,一定程度上表达的是村庄之间对政府资源的争夺,所以,选举主要影响了资源在村庄之间的配置而非资源总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品的非政府组织供给与政策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仍处于高度匮乏状态,且供给主体单一。而非政府组织由于在组织方式、信息取得等方面的优势,政府应当鼓励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发挥作用,这样,既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供给的不足,又可以形成农村公共品社会化供给的多元化格局,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