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9年试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本文借助CFPS 2016年数据,研究了社会信任水平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信任水平对农村居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信任水平高的居民参与新农保的概率比社会信任水平低的居民高13.9个百分点。为避免遗漏变量导致的估计偏误,本文构建了夫妻双方"对照—处理"拟自然实验场景,研究社会信任水平对夫妻双方新农保参与行为的影响,结论再次支持是社会信任水平的差异、而不是其他可能的遗漏变量导致了农村居民新农保参与行为的差异。最后,本文将受访者的利他性评价作为社会信任水平的工具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依然稳健。本文研究结论表明,社会信任水平是农村公共政策实施的重要软环境,良好的社会信任水平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从而提高公共政策的实施效率。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新世纪惠农政策的又一创举。但是,制度全覆盖不等同于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因此研究农民群体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成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适龄农村居民全覆盖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河北省李堡村农民“新农保”参保状况调查数据,从个体、家庭、政策信任和政策推广实施四个层面综合分析影响农民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据此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拥有财政补助政策是新农保与老农保的最大区别,因而有利于建立起覆盖全国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文认为,"党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55元/人/月)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于50%的补助"的财政补助政策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具体来看,却有一定的不公平性.因此,需要对新农保财政补助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新农保经办服务与管理能力的提高,是顺利落实新农保政策的重要保障。辽宁省建昌县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满意度总体较低,通过对农村居民关于新农保经办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分析表明,基层经办服务平台建设薄弱,新农保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农村信用联社经办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为了解决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避免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通过完善新农保服务平台建设,拓展信息系统的保障功能,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改进新农保末端经办服务与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了俗称"老农保"的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农保"实施的迫切性、具体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政策落实到位;财政资金到位及管理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切实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的重大举措.我国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新农保制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缺乏法律法规保障、个人缴费易出现逆向选择、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低等问题.本文从我国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一种制度创新和有益探索,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农民作为新农保的需求主体,其参保行为对于整个制度的运行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制度需求层面出发,根据2012年江浙地区新农保试点实地调查数据,使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农民参加新农保的缴费档次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民更倾向于选择较低缴费档次,制度信任、政策认知对农民的缴费档次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年龄则呈现"U"型线性作用关系。基于此,文中提出完善新农保的制度设计、提高政府补贴力度等政策建议,以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新农保制度实施以来,其福利效应和社会认同度是否已经超过了"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保障模式作用呢?本文基于中国15省(区、市)38县的调查数据,对"养儿防老"及宗族网络所提供的传统互助养老模式和新农保制度的社会认同度做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有三种不同性质的认同倾向——"分化性"、"钟摆性"和"固守性","固守性"倾向占了主导。笔者探寻了导致"养儿防老"及宗族网络所提供的互助养老模式与新农保制度社会认同度差异的关键性因素——60岁后领取的养老金额度、新农保制度与传统"养儿防老"及宗族网络所提供的互助养老保障收益的差值、地方政府对投入水平、养老费用负担减轻程度和生活提升状况。这些因素透视出了中国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社会认同的群体差异性和利益目标的即期性导向。鉴于此,本文认为,提高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社会认同度的关键在于提升制度的"水平"覆盖率及制度替代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对湖南省428位农民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二阶段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的健康状况越差、农民的文化程度越低、家庭月收入越高、家庭月支出剩余越少、儿子数量越少、农民对"养儿防老"和"土地保障"的态度越不赞同、期望的养老方式是新农保、对新农保缴费标准越满意及身边的参保人越多,农民越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10.
新农保政策藏隐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09年年中开始的"新农保"试点,目前正在各地有条不紊地推进。这项涉及中国9亿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最终实现,无疑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但笔者经过研究认为,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医改前后我国农村居民医疗消费行为的变化,同时评价2009年开启的新医改在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方面的成效。方法: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出医改前后农村居民医疗支出对收入、价格、老年人口抚养比以及政府卫生支出的(半)弹性,以此为基础,结合经济学原理和医改政策分析我国农村居民医疗消费行为的变化。结果:医疗需求的收入弹性下降,药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下降,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得以满足,政府卫生支出对农村居民医疗消费的促进作用增强。结论:2009年开启的新医改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消费。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梳理分析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成和实施现状,针对新农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政策理解不到位、保障水平较低、地区差异性较大等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多年探索,涉及中国九亿农民的礼会养老保险计划终于浮出水面.2009年6月24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起,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新农保")试点.2009年8月18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标志着我国"新农保"试点的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大连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沿革和现状的调研分析,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不能够顺应大连市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需要.特别是在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背景之下,亟待通过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契机,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农村居民养老需求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到2011年底,全国试点地区参加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3亿人,8759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新农保的参保率更是高达99%,但是新农保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发达地区的农保实施情况来透视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农村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对消费的影响路径基础上,采用2011年在湖北省抽样调查获得的微观数据,引入不确定性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收入不确定性和支出不确定性都会抑制农村居民消费;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大于支出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支出不确定性中,教育支出的不确定性相对于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抑制作用更大。这说明,通过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降低政策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因素对居民福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家电下乡是国家为扩大内需、缓解家电出口压力而实施的一项以价格补贴为特征的消费刺激政策。本文利用省级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数据,采用政策评估中的反事实分析方法,以山东、河南两个试点省份为样本,研究了"家电下乡"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家电下乡政策使试点省份山东、河南两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分别提高了2.21%和3.41%。进一步发现,这种促进效应源于农村居民提前了家电产品的购买,但当前消费的增加只是未来总消费提前的结果,长期而言,家电下乡未必能提高总消费。  相似文献   

18.
家庭"捆绑"是新农保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激励机制之一,而这一机制的"松绑"是否改变了农户的参保预期、促进其参保行为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是决定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本文选取2015年CHARLS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考察新农保家庭"捆绑"机制"松绑"对农户参保行为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1)实施"松绑"政策对农户参保行为具有显著的逆向激励作用;(2)无论"松绑"与否,社交活动能改善农户对新农保制度各参数内涵的理解、有效缓解信息不完备问题,对农户参保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3)在不同收入群体中,农户参保的概率均随新农保制度实施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并且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这一时间效应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社会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促进农户连续参保、真正实现新农保广覆盖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的实施是国家继新农合、新城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惠民政策之后实施的又一重大民生举措,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笔者作为县级市的一名参与新农保工作的普通人员,亲历了新农保推进过程,就此谈一下新农保在试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郁杨  陈东 《农业技术经济》1985,(收录汇总):82-99
本文从机会不平等这一创新性视角出发,基于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四期CHARLS基线调查微观数据,采用PSM-DID模型探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对城乡之间老年健康公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健康机会不平等,2011—2018年机会不平等程度有所下降,且老年群体较之中年群体降幅更大;新农保政策显著缓解了城乡户籍造成的老年健康机会不平等,这一结论在更换匹配方法、调整研究样本、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新农保政策的缓解效应存在明显的群体异质性,中等收入、得到更多家庭养老支持和健康状况更差的老人受益更多;新农保的政策效果在短期内随着养老金领取时间的增加而增强,但从更长时间维度看政策持续性尚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