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新形势下,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区域差异进行研究,为优化河南省农业产业布局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加权综合法,在市域尺度研究河南省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结果](1)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豫东和豫南地区良好,除济源市外,西北地区较差;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呈现豫东地区较差,其余地区基本一般的特征;农村生态状况表现为豫西和豫南地区较好,除鹤壁和濮阳,豫东和豫北地区其他各市较差。(2)河南省市域间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分值差异较大,其中济源市、信阳市和鹤壁市的综合评价分值较高,漯河市和商丘市的评分明显低于其他各市。[结论]该省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极不平衡,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缩短地区间差异,将有利于该地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比达60%,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如何提高农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断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层次,尤其对不发达地区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当前不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现实特征,指认了影响不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障碍性问题,并理性提出促进不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经济增长、扩大合理消费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信息消费已成为激发经济增长活力的新培育点,尤其在农村地区,信息消费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文章选取长三角重要成员江苏省为例,从空间相关和空间集聚的角度,以准确把握农村信息消费的空间关系及格局演变,以推动全省信息消费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经济新常态。[方法]基于1998—2016年各市域单位的经验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江苏省农村信息消费的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Getis Ord General G指数进行测算。[结果]信息消费市域差异的基尼系数高于生活消费总支出的基尼系数,江苏省农村信息消费的Moran′s I指数和Getis Ord GeneralG指数在研究时段内始终为正,同时Moran′s I指数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信息消费的空间集聚带来了新的空间分异的不均衡格局。[结论]江苏省农村信息消费的区域差异显著,苏北信息消费严重滞后。江苏省农村信息消费呈现空间正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并趋于加强,高值簇的空间集聚效应更加显著,而低值簇的空间作用相对薄弱,这种空间关系逐渐形成空间分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陕西省情况,建立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指标评估模式,采用熵值法评估陕西省10个县级市数字经济和绿色消费发展情况,同时采用可视化方法反映数字经济发展和陕西城市绿色消费增长规模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建立计量模型系统分析数字经济对绿色消费发展水平的影响。分析表明:2010~2019年陕西省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发展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陕西省各地区间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发展的相对差异比较大。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知:数字经济对绿色消费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需要进一步落实绿色消费发展理念,减小区域间绿色消费发展差异,发挥陕西省数字经济巨大的潜力优势,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我国人口政策调整与农村地区文化消费需求上升的背景下,本文构建一个包含农村地区人口结构与居民文化消费关系的分析框架,具体分析农村地区年龄结构、家庭抚养比、教育状况、家庭规模及人口自然增长与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通过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发现:一是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程度与家庭消费支出呈正相关;二是证实了农村家庭规模与家庭消费呈"倒U型"结构,也说明了当下实行"二胎"政策的可行性;三是从区域来看,中部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与人口结构关系更为紧密。因此,未来在人口政策的实施操作上,应考虑到各地区的政策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对桓仁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采用极值法、层次分析法和成对比较法建立居民点用地潜力评价体系,得出各指标权重,将其与标准化指标的乘积作为综合评分,对该县2000—2008年间的居民点用地情况进行评价,得出各个乡镇居民点用地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桓仁县的居民点用地理论潜力和实际潜力均较大,其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任务比较艰巨,鉴于此提出了加强该地区居民点用地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K)指标框架模式,从环境本底-环境压力-环境效应-社会响应等4个方面选出23个指标组成指标体系,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指标法对江苏省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进行了评价,根据综合得分指数并结合ArcGIS软件对其进行空间表达,将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分成5类。评价结果显示,南京、无锡、常州、扬州、连云港的可持续能力较强,宿迁、淮安、盐城的可持续能力最弱。江苏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南部地区自然条件优于北部地区,但南部地区环境压力较大;揭示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分析环渤海地区入境旅游消费。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入境旅游消费绝对差异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相对差异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各城市入境旅游消费逐渐趋向均衡;q值呈现波动中减小趋势,入境旅游消费的均衡型分布趋势增强;旅游消费发达的城市位序变动较小,旅游消费的位序提升较快城市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中西部、辽东半岛部分地区;环渤海地区的西南部,旅游消费发展不足;总体上来看,环渤海地区入境旅游消费增长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
<正>农村消费的潜力大、空间大,激发农村消费的更大活力,更好满足农村消费新需求,形成农村消费新动能,为我国扩大消费和经济增长增添更多动力。一是要以健全流通网络为着力点,进一步丰富农村市场供给,点燃人们"愿消费"的热情。要从农村消费者更多样、更个性化的需求出发,进一步推进农村流通  相似文献   

10.
农村消费需求是我国国内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农村消费具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对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消费由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构成,本文从生活消费角度着手分析。一、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产品的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水产品消费在总量显著增长的同时,人均消费量持续偏低,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特征。基于1990—2007年水产品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都能对我国水产品的消费产生影响;人口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城市化的发展将显著地推动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等一系列有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措施都将有力推动我国水产品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12.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村消费潜力未得到有效刺激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介绍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状况及相互关系,并据此提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消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协调度是衡量系统协调程度的重要参数,将其应用到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当中,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地利用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可持续利用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线性加权函数法和协调度指数对呼兰区(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及协调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4~2003年呼兰区(县)土地可持续性和协调度总体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对于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中国经济转型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通过工具变量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户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户消费有显著促进效应,数字金融将带来户均消费提高24.50%,2016年折合消费为8694.81元。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提高家庭非农就业水平和金融可得性引致消费增长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中低收入农户、参与互联网理财和网络借贷农户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大;数字金融的消费增长效应高于同期传统信用卡使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新时期扩大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以驱动农户消费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可持续性增长始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西部地区能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其可持续性增长进行评价。本文构建了农业可持续性增长方式评价的理论模型,并对其作实证分析。结论认为现行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为不可持续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增收效应、预期效应、示范效应、挤出效应四个方面构建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分析框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虑农村居民参与非农就业的自选择特征和家庭异质性特征,采用倾向分值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模型,从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两个层面检验非农就业如何影响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研究发现,非农就业通过改善家庭收入增长性、弱化收入不确定性、强化城镇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示范性,促进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增长,但也会增加教育和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从而对家庭消费造成挤出效应。上述四种效应叠加后,非农就业能促使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平均提高13.09%,但这一促进作用随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提高而逐渐减弱;非农就业对不同类型产品消费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对家庭设备、居住类受流动性约束较强的耐用品消费的促进作用强于对食物、衣着、交通通讯消费的促进作用,对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类"软性"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农就业对家庭收入为中上水平、存在流动性约束、没有购买商业保险及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本文研究结论不仅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这一经验判断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我国西北平原区农村生活能源需求总量、消费结构和供给模式,为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农村能源消费供给结构和模式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描述统计法,以1991~2014年《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中的数据为基准,分析比较了我国西北平原区7个省(自治区)农村地区共24年商品能源(煤炭、电力、石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非商品能源(秸秆、薪柴、沼气、太阳能)消费和能源(煤炭、焦炭、成品油、电力、薪柴)生产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西北平原区商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65%左右,并保持稳定增长;西北平原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稳定,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逐年提高;因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我国西北平原区不同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我国西北平原区的主要能源生产与消费差额呈负值,近4年差额稳定在年平均负1 294.40万t标准煤。[结论]该区域能源供需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建议未来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1年~2014年中国农村面板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全国与东中西部各区域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皆受到以下五个变量的显著影响:上一年度的农村人均文化消费、农村人均收入、人均文教娱乐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均文教娱乐财政支出、农村恩格尔系数。但是不同区域之间这些因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文化消费的惯性作用在东部表现最强烈;中西部主要受到收入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在中部最明显。基于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异,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区域特色文化,满足居民各类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实证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截止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对中国农业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比较,农村劳动力的智力素质提高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增长更具有显著作用;1997年以来中国的农业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稳步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趋势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且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随着时间推移还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湖南农村居民消费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文章采用标准差椭圆和标准距离方法,基于湖南101个县(区)的数据分析湖南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的时空演变趋势。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2010-2016年湖南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的重心总体向西、向南移动;(2)消费市场空间逐年增大;(3)消费能力在东西方向上强于南北方向;(4)西南部农村地区对湖南农村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进而,针对湖南四大区域分别提出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策略:长株潭地区的消费产品应向享受型发展,实行等级定价策略;湘南地区和洞庭湖地区消费产品应向发展型转变;大湘西地区应以生存型资料消费为主,实行低价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