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6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这些地区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条件脆弱,但同时林地林木等森林资源产业发展潜力大。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统筹实现贫困人口的聚集区成为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促进兴林和富民的统一。文章综述了林业绿色减贫的基本理论,结合案例就林业绿色减贫和绿色脱贫的做法和成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推进林业绿色减贫正逢其时、开展林业绿色减贫大有可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实施的减贫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善了我国的贫困状况,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2008年我国绝对贫困率已降至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大规模、粗放的减贫方式的边际效益越来越小,转变扶贫方式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1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地区‘小农与扶贫’国际会议"成果,综述代表性国家在小农发展与减贫上的最新进展、国别经验及今后减贫政策方略。相关国家在过去20多年里均取得了一定的减贫成效,但各国差距较大;中国、越南、柬埔寨、斯里兰卡的贫困人口都大幅度减少,归功于包容性增长、农业改革、精准扶贫等政策措施的实施,而菲律宾、老挝等国家减贫缓慢;同时中国在解决收入不平等、多维贫困上仍存在提升空间,越南、斯里兰卡等国营养不良问题严重,菲律宾存在粮食通胀问题。建议相关国家深化农业市场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加大对小农扶持力度、营养干预和社会保障力度,推进21世纪议程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为了缓解农村贫困,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6年的2148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从30.7%降到2.3%.农村贫因性质发生了转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已逐步成为农村贫困人口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来考察和检验农村居民健康与个人发生贫困概率的关系,为农村扶贫减贫的政策选择提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但是我国的扶贫工作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监测公报数,我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到2020年让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打赢扶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5—2014年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碳汇造林项目的项目地潮河林场、奋斗林场、二十八站林场和育英林场的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森林碳汇项目促进减贫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碳汇项目通过促进社会就业情况和经济情况有助于减缓贫困,并且社会就业情况在减贫影响上比经济状况贡献度高;而森林碳汇项目造林阶段的造林面积对减缓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关系。通过结果分析表明只有基于内生发展动力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森林碳汇项目开发设计,由"输血型"模式变为"造血型"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缓解贫困两个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江苏省农村贫困治理体系的不断演进,传统的扶贫方式和减贫模式所释放出来的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出现衰减的态势。而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扶贫有助于构建乡村旅游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以深层次地改善扶贫绩效,最终实现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拓宽贫困人口的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文章旨在阐明传统农业地区金融发展在农村减贫中的作用发挥。分析精英俘获对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为精准减贫政策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方法](1)利用数理分析的方法理顺金融减贫出现目标偏离的内在逻辑;(2)采用2009—2016年我国中部地区104个传统农业县的面板数据,构建以农村居民收入为门限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内部的贫困减缓效应。[结果](1)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内部贫困减缓的作用呈现出鲜明的双重门槛特征;(2)当农村居民收入跨过第二个门槛值后,农村居民内部贫困减缓效果显著减弱。[结论]农村金融"嫌贫爱富"及农贷市场"精英俘获"现象是金融减贫效应呈现门槛特征的潜在诱因,而减贫资源更易被农村富裕的精英群体获取导致金融减贫的初衷难以落实,加大了农村贫困内部社会分化;该文建议,应站在乡村社会和乡村治理的角度反思金融减贫,建立金融减贫长效机制,以避免农村金融减贫工作陷入"内卷化"的窠臼。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2021,(6):25-32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的贫困类型由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总结减贫经验、巩固减贫成果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运用广义精确匹配法定量分析了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相对贫困状况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 "GSP" "GTP"以及"企业或大户带领"三种模式扶贫政策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摆脱相对贫困状态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多元化的扶贫政策可以优化农户的资源配置,"GSP" "GTP"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农户走向内生脱贫路径,但"企业或大户带领"模式则存在着"理念困境"。  相似文献   

10.
减少贫困作为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在减贫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量文献基于中国减贫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要进一步取得减贫工作的成功,就要理顺贫困问题的总体逻辑,回答问题四个:何为贫困,即贫困的识别和测度;贫困如何发生,即贫困的产生机制;为何扶贫,即贫困的影响;以及如何减贫,即寻找有效的扶贫策略等诸多重大问题。因此,文章对贫困问题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以期明晰对贫困问题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减少贫困作为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在减贫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量文献基于中国减贫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要进一步取得减贫工作的成功,就要理顺贫困问题的总体逻辑,四个回答问题:何为贫困,即贫困的识别和测度;贫困如何发生,即贫困的产生机制;为何扶贫,即贫困的影响;以及如何减贫,即寻找有效的扶贫策略等诸多重大问题。因此,文章对贫困问题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以期明晰对贫困问题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与缓解贫困:趋势、差异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3-2004年分省的经济增长和贫困数据分析了全国和不同地区经济增长和贫困人口变化的趋势,计算了总的经济增长和部门经济增长对不同地区贫困人口减少的弹性。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贫困人口的减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缓解贫困不仅要靠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减贫弹性,使穷人更多地从经济增长中受益,而农业部门的增长具有更高的减贫弹性。  相似文献   

13.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组织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专项减贫计划,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水平显著提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丘陵山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总量规模,尤其关系到消灭贫困和实现社会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央提出丘陵山区实现人均达到半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和要求,并以此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地生产率,推进丘陵山区的经济增长,确保丘陵山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是基于实施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央的这一决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作用。一、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分布根据统计资料,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9497万公顷。按地表形态分,我国…  相似文献   

15.
正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联合国在千年发展目标中将减贫作为首要任务。可见,缓解和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与追求。当前,主流的反贫困理论主张是通过教育提升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使他们有能力自行走出贫困,为此,深入研究教育发展的减贫效应,一方面可以扩展教育发展与贫困缓减的理论研究,丰富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会有助于评估贫困家庭"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脱贫质量,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基于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20年5月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扶贫政策推动了绝对贫困的大规模消除,阐释政策变迁、解开政策减贫“秘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构建“场域—形式—行为”政策变迁分析框架,阐释农村扶贫政策变迁及减贫机理。研究表明,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从着力解决温饱、致力总体小康、奋力全面小康,再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历史分期。在“减贫战略—农村改革—理念转型”场域中,农村扶贫政策通过渐进式政策更替、层叠、漂移、转换变迁保持存续和稳定,持续塑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贫困人口内生发展的行为者行为,促进贫困人口内生发展、摆脱绝对贫困。农村扶贫政策稳定是消除绝对贫困的关键,这为刻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也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政策稳定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立体农业”是丘陵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姚诗煌潜力在山希望在山我国山地丘陵要占国土面积的66.7%。若以耕地面积来算,则全国三分之一的耕地和一半的人口在丘陵山区。尽管山地各种资源丰富。但是山区的经济落后于平原地区,始终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我国的贫困人口...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是针对粗放扶贫而提出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虽然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是我国农村仍然有约四千万贫困人口,且这些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的边远农村地区,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美好生活,关键在于乡村建设,尤其是贫困乡村振兴建设。深刻认识与科学把握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统一认识,并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来探索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选择,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9.
<正>贫困山村的扶贫项目资金怎么用?江西皂下村的做法,给出了一个思路皂下村位于江西万载县赤兴乡,地处赣西的丘陵山区深处,距万载县城33公里,是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扶持贫困村。皂下村共8个村民小组,截至2016年底有305户1398人,其中贫困人口42户159人。该村处于山区县,工业污染少,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农林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新时期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利用动态贫困理论分析了精确瞄准贫困人口、精确帮扶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机制,提出针对不同贫困动态类型的贫困农户进行动态识别,为其提供相适宜的、精细化的帮扶政策;针对当前非贫困但贫困脆弱性较高的群体,应完善风险防范和社会保障机制,阻止其返贫;建立针对贫困人口的动态追踪和退出机制,及时调整帮扶政策,在巩固扶贫成果的同时实现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精准扶贫效率,发展和创新精准扶贫机制,按期实现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