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取消新股发行市盈率限制后,新股发行市盈率和价格有所提高,然而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并未得以缩小,这与缩小一、二级市场价差的改革初衷相违背。而这与我国目前新股发行审核制度、发行定价方式、特殊的股权结构和二级市场存在过度投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目前A股市场的高溢价发行、高市盈率、超高募资现象,分析新股发行定价的影响因素以及高溢价发行对市场所带来的影响.此外,基于统计数据,研究新股发行市盈率的可决因素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股票发行方式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从最早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股票认购证、储蓄存单等传统发行方式 ,到后来的网上定价发行 ,期间还穿插着“全额缴款 ,比例配售”等方法 ,后来网上定价发行逐渐成为我国一级股票市场发行的主要方式。我国股票发行方式在不断走向规范、高效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困惑 ,一方面是数以千亿计的大量资金长期囤积在一级市场 ,轻取赚取一、二级市场间的差价。由于新股认购不仅没有风险 ,而且其收益又高于银行存款与国债的收益(1999年新股认购的收益率为15 %~20 %) ,为了追求这一…  相似文献   

4.
一、审批制下新股定价方式在审批制下,我国的新股定价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年至1998年底。此阶段新股发行价格基本上是依据发行企业的每股收益和一个相对固定的市盈率水平来确定的,即新股发行价格等于每股税后利润乘以市  相似文献   

5.
李骁 《资本市场》2009,(8):34-35
<正>新股发行节奏加快,"打新"、"炒新"再现股市。然而,风险无处不在,新股并非"不败"的神话。18年来,"新股不败"一直是A股市场的一大特色,"打新","炒新"往往是市场的热点。原因在于,以前新股发行的时候,新股价格基本上有个"窗口指导",主要是市盈率约束,发行市盈率基本上是20  相似文献   

6.
李亚妮  钟思远 《时代经贸》2010,(14):181-182
我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由于新股发行机制不合理,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着资金囤积,价格波动较大,投机因素较重等等问题和缺陷,难以适应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比如适当限制新股发行市盈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爽 《经济师》2011,(10):89-90
新股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带来投资者期望的结果。新股发行一方面成为发行人与保荐机构的盛宴,另一方面则变成了市场与投资者的梦魇。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的"三高"发行成为新股发行市场的毒瘤。新股破发、中止发行使证券市场赖以生存的投资和融资功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了投资者的最大期盼。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导言在我国目前的市场规则下,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后,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配股、增发新股以及可转债等。2000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对配股这种再融资形式情有独钟,1995年到1998年,实施配股的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0%,仅1998年就有153家公司实施了配股。自2000年以来,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更多的是采用增发新股的方式,到2001年上半年有超过140家的上市公司提出了增发新股的方案,增发拟募集的资金量从几亿元到几十亿元不等。自2001年《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实施办法》公布以来,已有30余…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新股发行定价偏低观点受到了一些定价偏高实证现象的质疑,且难以解释我国长期实行的发行市盈率管制政策。本文在原有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从正向反馈的非理性角度研究发行定价,进而分析市盈率管制政策的作用,并实证检验。研究认为,新股发行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正向反馈申购者,他们受近期新股上市表现激发而参与申购,这种噪声需求的存在使得新股即使被高估也仍然能够成功发行。发行人和承销商意识到这种噪声需求的存在,为了使其利润最大化,他们会抬高发行定价,而机构投资者在近期新股上市表现较好的情况下也易于高估新股,因此也能接受较高的询价价格。实证结果验证了正向反馈申购者对发行定价的这一正向影响,并且发现市盈率管制政策能够对此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有股减持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斌 《经济问题》2002,(4):25-26
截止到目前,我国已采用过的国有股减持方式有配售、回购、发行新股时存量减持和增发新股时存量减持、协议转让和拍卖。国有股减持还可采用指数基金、指数存托凭证、转换债券、备兑认股权下、缩股、认股证等创新方式。一个企业可以选择一种方式,也可以多种方式一起使用,可视企业具有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股市新股发行方式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晗 《经济纵横》1999,(4):34-36
股票发行是证券市场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高效、公平、合理的股票发行方式,对证券市场的有序健康运行和提高市场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设计新股发行方式应考虑的基本问题(一)股票市场是高度自由化的最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一种市场类型,它是由相互依存、相...  相似文献   

12.
1.逐渐淡出上网定价发行方式。目前虽然 还有部分国家或地区继续采用上网定价发行方式,但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尤其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上网定价发行方式在真正贴近市场需求和反映公司真实价值和市场价格方面将显得力不从心。新股上网定价发行方式目前阶段还可继续采用,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化  相似文献   

13.
《经济导刊》2014,(1):20-23
正*将对询价、路演、网下报价过程进行抽查*发行市盈率超过行业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的,须连续3周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网下报价投资者不具备定价能力,或没有严格履行报价评估和决策程序、未能审慎报价的,禁止参与询价中国证监会对新股发行的过程监管将再度加码。1月12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实施《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证监会公告  相似文献   

14.
林略  徐毛毛 《技术经济》2011,30(6):60-64,91
基于不同的认购方式和承销方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工具对中国A股市场的抑价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实行的二级市场配售制度能较大程度地降低IPO的抑价率;2005年到目前采用的二级市场配售与上网定价发行相结合的发行方式不仅提高了IPO的抑价率,同时还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效率;包销方式下的新股发行费用大于代销方式,代销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效率。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证券市场对新股发行机制进行了多次改革,现有询价发行方式较之以前的发行方式有了较大的提高,据2007年IPO发行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认为依旧存在降低我国IPO发行方式的因素。选取2007年所有IPO发行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询价发行方式不能挖掘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信息,不能提高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积极性,不能改善资源分配的有效性,进而认为只有通过进一步完善现有发行方式,才能提高IPO发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去年,证券管理推出了新股发行向二级市场持股者“配售”的政策,还规定了向一级市场发行和向二级市场“配售”各占50%,尽管“配售”不是真配售,而是按二级市场持股者申购,还是得到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认可,支持和参与,对于稳定证券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新股发行节奏加快,发行数量越来越多,新股发行方式却“变味”了,向二级市场持股者“配售”不见了踪影。  相似文献   

17.
新股上网定价发行方式亟待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发行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活动之一。高效、合理、公平的新股发行方式 ,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新股发行方式经过多年的摸索 ,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方式的演变 :有限额认购表发行、无限额认购表发行、存单认购、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上网定价发行。前四种方式由于自身的缺陷已成为历史 ,目前采用的上网定价发行方式 ,在实践中也逐渐显现出严重的弊端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巨额申购资金长期屯集于一级市场 ,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在上网定价发行的方式下 ,那些巨额申购资金的机会成本很小 ,仅…  相似文献   

18.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成为中国证监会最近两年资本市场创新与改革的重点任务。IPO定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为此,2009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新股定价方面,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淡化行政指导,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检验,新股发行现存问题主要是:定价市盈率偏高;资金超募,首次公开发行新股几乎全部超募;询价对象报价整体偏高,还有待深入改革。  相似文献   

19.
我国殷市自建立以来,由于新股发行机制不合理,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着资金囤积,价格波动较大,投机因素较重等等问题和缺陷,难以适应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固此,对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比如适当限制新股发行市盈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实证研究表明,显著影响新股发行溢价的因素包括承销商和发行人的择时因素、市盈率水平、发行规模和发行政策的变化.新股上市首日大盘涨跌幅、中签率等因素对于新股发行溢价的影响并不明显.承销商和发行人的发行择时能力主要体现在未来30个交易日内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的判断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