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化、结构转变与西部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中国西部地区当前尚处于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因此西部大开发仍要坚持戒严化发展战略。本文在比较、整合经济发展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从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转变的角度考察了建国50年来西部经济开发的进程,着重分析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后果以及西部大开发的资源禀赋和初始结构,最后以全国经济发展形势为背景,结合西部大开发的现实起点,探讨西部经济发展(工业化)路径的重新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制约着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而且对实现一国的社会目标及“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至关重要。基础设施结构合理,便能充分利用一国的禀赋供给,促进产业结构和禀赋结构升级。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依据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决定最优基础设施结构原理,加上基本国情、经济安全、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约束条件,可得到一个确定最优基础设施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贸易开放影响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机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地区从贸易开放中受益的多少决定于该地区的要素禀赋特征,因此贸易开放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地区发展差距取决于要素的地区分布。利用1997—2007年的数据,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使收入水平高、基础设施好和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地区受益更多,而这些地区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这种贸易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棘轮效应”机制是形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基于全国30个省份2000年~ 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包括经济结构、科技与创新、民生、资源与环境、对外开放5个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测度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并实证研究资源禀赋和制度质量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差的格局;资源禀赋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双刃剑”效用,且制度质量是影响其双面效用的关键因素.即当制度“高效”时,资源禀赋的投入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提高;当制度“低效”时,资源禀赋的投入则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阻碍.  相似文献   

5.
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主要归因于某种具体的因素,注重从要素投入或者某些外在影响因素去分析。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分析框架,从转型中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市场主体的角度考察不同主体的发展战略和行为选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家发展战略的不同、区域历史禀赋和自然禀赋的差异、地方政府官员的异质性以及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区域间的巨大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6.
我国特有的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的权利构架对区域合作的制度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颇具中国特色.基于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各省(市)地区资源禀赋相似和经济发展、生产技术水平差距不大的特点,借鉴新国际贸易理论,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论证中西部合作的可能性,认为:中西部合作的首要任务是从制度方面入手,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区域市场提供制度保证;同时,加强交通建设,为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有一种比赶超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更为可取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比较优势战略。比较优势战略使得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能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禀赋结构,本文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方面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要素禀赋论又被称为要素比例理论,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柱石. 新结构经济学以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将一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归因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本文的分析表明:新结构经济学忽视了某些重要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如果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的建议来制定一国的发展战略,企业在要素使用结构上将会高度一致,从而可能导致一国经济在面临外部冲击时产生巨大波动.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存在初始要素禀赋以及反映区域要素和非区域要素之间匹配程度的要素适宜度水平的差异,产生了生态文明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较慢的国家以及生态文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和生态文明发展较慢的地区。生态文明经济表现出阶段性发展阶段差异和区域发展差异,产生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差异,使生态文明经济在更高层次上非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扩展的要素禀赋理论包括要素数量和要素质量两个维度,它们对后发经济收敛的机理是不一样的.鉴于要素数量直接引入的困难,本文借鉴中间产品投入模型,将要素数量的增加转化为中间产品的扩张,通过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推导发现,要素数量,尤其是以人口基数或者人力资本为主体的要素数量成为后发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后发国家或地区要注意培育人力资本,提升技术基础,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降低创新成本,以加快经济收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一带一路”及“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等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生态环境恶化、节能减排压力大等,又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西部开发依然位居国家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四大总体战略之首,“一带一路”新战略昭示了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方向和新蓝图;西部开发需要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也需要东、中部地区给予更多实质性支持;西部地区要增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差异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它是由大国的要素禀赋、分工水平、城市化与工业化、产业结构、大国发展战略及政府干预等造成的。文章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测度其对大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权重后发现:大国的发展战略及政府干预是影响大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实施分类管理的跨区域战略、差异化的政策优惠,优化产业结构,是大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中国30个省市2000—2018年间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迁趋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虽然能够推动本省市的经济增长,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未能显著推动本省市的经济增长,其空间溢出效应也不显著,而且这类情况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分区域研究中更加明显。由此说明,将产业结构由“重”向“轻”调整、推动全要素向新技术等高生产率行业转型的产业发展战略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因此,从政策层面上讲,区域发展更应强调发展方略的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可背离该地区的经济禀赋与跨越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优产业结构决定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结构。本文通过美国、日本两国的产业结构的分析,得出建立竞争优势战略来优化江苏的产业结构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0—2010年我国29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析FDI、对外开放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FDI和对外开放并没有协调推动地区经济发展。FDI能够显著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却没有成为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积极因素,对外开放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正向推动作用,但不显著;进一步地,通过Malmquist指数法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发现FDI通过技术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这两种路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均不明显,而对外开放主要通过技术效率改善路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后,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三个子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发现FDI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发现航空港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机理是:通过航空港的建设,提升经济体的禀赋特征→航空偏好型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边际收益提升→吸引关联性企业入驻,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讨论了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因势利导”型政府的相关政策选择,包括针对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四个方面。并依据这些结论,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发现航空港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机理是:通过航空港的建设,提升经济体的禀赋特征→航空偏好型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边际收益提升→吸引关联性企业入驻,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讨论了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因势利导"型政府的相关政策选择,包括针对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四个方面。并依据这些结论,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中国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颋  韩耀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25(1):20-24,44
怎样发展经济,才可以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机遇,更关键的是要选择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以资源禀赋结构理论为基础,对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做出比较,并通过对我国动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论述了中国实行比较优势战略的理由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2011—2021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与地市级宏观经济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银行业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契合的视角,探究银行业结构优化对实体企业活力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银行业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的契合程度越高,越能够显著促进实体企业活力,且该效应随着企业活力的提升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特征。作用渠道分析表明,同要素禀赋结构契合的银行业结构通过改善银企间信息环境、优化信贷配置以及缓解公司财务与违约风险激发实体企业活力。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金融科技发展不充分地区的企业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段更为明显。此外,同要素禀赋结构契合的银行业结构能够通过激发实体企业活力强化供应链韧性、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驱动地区产业升级。研究结论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要素禀赋结构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着直接的影响,构建以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为变量的农业要素禀赋结构模型,可以揭示要素禀赋结构变迁中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动态机理以及政府过度干预要素市场行为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在既有的要素禀赋结构下实现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并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而变迁。政府过度干预要素市场,将会造成农业经营规模偏离农业要素禀赋结构,政府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必须建立在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前提上。当前,为促进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府的着力点应该是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努力打造开放、自由和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培育农业生产单位的自生能力,并建立和完善配套的保险制度和补偿机制以降低农业规模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