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双重代理理论,以2007年中小企业板披露研发数据的8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股权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1)股权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动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第一大股东持股与技术创新动力有负相关关系;(2)股权制衡与技术创新动力有负相关关系,即第二大股东持股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3)高管一股东代理削弱了股权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国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股权集中度和国有控股的角度进行,而从民营控股公司角度,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下民营控股企业的研究仍然相对缺乏。本文以股改第二、第三批民营控股企业为样本,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流通性两个纬度对公司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民营控股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而民营控股公司股权流通性的变化与公司绩效变化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A股2004--2011年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CAPM、Gordon、OJ和ES模型估算其平均股权资本成本,检验国有企业集团控股政府层级、终极股权结构长度和宽度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央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低于地方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终极股权结构长度与股权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而终极股权结构宽度与股权资本成本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相对于延长控制链条长度(控制层级),政府通过增加链条数(控制渠道)控制上市公司更加有利;政府应减少对上市公司的干预,同时也不能让终极股权结构长度无限延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10-2014年188家中小企业板民营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分析了企业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高管持股比例对两类代理成本及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对第一类代理成本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第二类代理成本不相关;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两类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两类代理成本在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股权结构的内生性视角,本文采用我国沪市上市公司的集合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控股股东关联交易型掏空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外生性出发,股权制衡度能够制约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集团之间的关联交易行为,尤其是侵占型关联交易;考虑到股权结构的内生属性,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额(尤其是侵占型关联交易额)增加比例越大,公司股权制衡度上升比例就越高。  相似文献   

6.
检验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影响国企过度投资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提高混合主体的股权制衡度对于缓解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但不同类型的混合所有权方式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国有控股企业中,实施国有+外资混合股权结构以及国有+外资+民营混合股权结构,均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但当混合股权结构中只包含民营股东时,混合主体的股权制衡度与国有企业过度投资水平则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政府干预效应,经理人代理效应是混合股权制衡度影响国企过度投资的主导机制,即经理人观对国企非效率投资问题的解释力相对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代理成本为研究对象,对股改之于代理成本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股改的完成并没有显著地影响代理成本,控股类型仍然是影响代理成本的主要因素,股权分置改革对于企业代理成本的积极影响不能一蹴而就,股改完成后我国还需要在法规、制度、市场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8.
在对最终控制人分类的基础上,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结果支持股权结构内生性假设。在考虑到内生性以后,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集中度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国有控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处于控股地位的最终控制人对公司绩效的“掠夺之手’’超过了“帮助之手”;而民营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U型曲线关系,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平均意义上处于U型曲线的左边,即总体“侵占效应”大于“监督效应”。  相似文献   

9.
以2013~2016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股权异质背景下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各要素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均对经营绩效有显著正向关系;进一步比较分析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控股公司中三者之间的关系表明:治理结构在上市公司中对经营绩效有显著关系但存在明显结构上差异;与民营控股公司相比,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内部控制对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动态内生性的框架下,以2002年至2011年71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同时考虑三种内生性情况,运用动态面板的System GMM估计方法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动态内生性,不仅当期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前期股权结构也对公司绩效有着显著影响,并且前期公司绩效对当期股权结构具有反馈效应。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高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降低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来提高公司绩效,进而提升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代理问题角度,利用我国2001~2005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持有现金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合代理问题存在的基本表征,即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上市公司拥有更高的现金持有水平。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股东,并没有随着持股比例增加产生通常意义上的地下利益攫取行为,而是更多地支持了控股股东提升公司绩效的假说。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股权结构、股权制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代理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实证分析方法,考察了2002~2004年间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股权制衡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主要得到如下研究结论:现金股利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与流通股比例负相关;第二大股东在对待现金股利的态度上,具有两面性;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度的提高,可以制约第一大股东的“利益输送”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市场价值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0年以前上市的869家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管理股权比例、股权分散程度与公司市场价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1)减持国有股和法人股并使之上市流通是国有有国有控股公司提高市场价值的重要举措之一。(2)从提高公司市场价值的角度看,调整股权结构的战略决策比扩大公司规模的决策更有意义。(3)管理股权比经与公司的市场价值不是单调正相关,经经理对管理股权比率的边际效用递减。(4)股权分散型公司的市场价值较股权集中型公司的市场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以2001年-2003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控股股东、管理层来源、股权集中度对管理层与股东间和大股东与小股东间两类代理问题的影响,发现:控股股东能微弱降低管理层与股东间的代理成本,但增大了控股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成本;高管人员由控股股东委派或由控股股东自己担任,只是微弱降低管理层与股东间的代理成本;国有控股公司的股权越集中,管理层与股东间的代理成本越小,大股东与小股东间的代理成本越大,而家族控股公司的股权越集中,两类代理成本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现今,公司治理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而委托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融资方式下债权人与股东、外部股东与内部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的冲突,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并会导致不同的代理成本的产生,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最大化必然要求代理成本最小化,从而可以确定债务融资、外部股权融资之间的最优比例。本文概述了这一基本思想,并讨论了在减少代理成本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辽宁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治理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后辽宁国有上市公司不同融资治理机制具有不同的治理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管理者持股和机构持股等机制效率低下,其他大股东持股治理效率显著,而债权融资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治理效应,反而会加大代理成本。这一结论为国有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2002-2011年71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动态内生性的框架下,运用动态面板的SystemGMM估计方法,通过“内部工具变量”解决了寻找有效的工具变量的困难,不仅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与代理成本间相互作用,还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间的交互效应对代理成本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董事会独立性和管理层持股比例都与代理成本负相关,公司治理机制间存在替代效应.此外,公司治理机制与代理成本间存在动态内生性,即不仅前期公司治理机制对当期代理成本有影响,而且当期代理成本又对下一期公司治理机制产生了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2004和2005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GLS模型测算股权融资成本,研究发现两权分离程度越大,公司代理冲突越严重,代理成本越大,从而不利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降低。股权制衡在降低代理冲突和减少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9.
产品市场竞争对董事会治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转轨经济条件下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对董事会治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特征,对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公司中这种影响关系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发现,当产品市场竞争超过一定程度后,董事会治理对企业价值存在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民营控股企业中比在国有控股中更强烈。换言之,只有产品市场竞争超过一定程度后,提高董事会治理的水平才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否则,董事会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不大。因此,产品市场竞争与董事会治理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互补性关系。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对内外部治理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的深入探索,并为提高我国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5年中国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金字塔结构控制下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嵌入效应,尤其是在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的股权结构中,投资者关系管理对现金流权公司价值效应的调节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严重分离,现金流权比例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投资者关系管理作为上市公司的一项自主性治理机制,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在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较高的家族上市公司中,作为内部人的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对公司价值的侵占效应会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