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风歌》最早记载于中国先秦典籍中,全文蕴含 了虞舜歌“南风”以煦育百姓、顺应天时物性而治天下的美好 象征。随着《南风歌》的传颂,以该典故为主题问名的建筑景 点大量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首先考辨 了“舜歌南风”典故的历史源流,挖掘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 的文化内涵。继而对以“南风”主题问名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 的历史面貌进行爬梳,重点以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 景点为例,围绕“薰风解愠”和“对时育物”2个角度探析其 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层面对“南风”主题的表达。结论 证明“南风”意象主题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 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植物景观景题创作是对中国 优秀园林文化的传承。通过对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四字景题的分 析,探索植物景观景题造词方法及规律,提出了四字景题创作 “画面感、意境美、重植物、合尺度”的基本评价标准及景题 创作方式。认为在景题创作时可以借鉴诗词、楹联和古典园林 景名,收集与归纳景题常用字词等,运用诗性思维,使植物景 观具有“景面文心”的特点。以期在植物景观景题创作方面对 风景园林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从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变化的角度研究了瞻园中的南 假山和北假山的植物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尺度变化, 运用对比、图解、量化的方法,讨论分析植物在这一特定景 观环境中的植物景观尺度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未来 适宜的植物尺度建议,为江南古典园林遗产原真性保护和当 前园林植物景观尺度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结果表明瞻园北 假山处植物景观尺度仍在适宜范围内,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 16°~25°;南假山植物尺度呈现不适宜趋势,背景植物观 赏视角为38.4°;综合考虑空间尺度和视线适宜性的条件 下,北假山处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H=16~30.7m,最佳 参考值H=15~27.7m,南假山处背景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 H=6.4~19.25m,最佳参考值H=9.4~11.1m。同时2处景 点由于植物种类的变动导致的景点的文化性略有缺失。  相似文献   

4.
“园外园”一期两山片区处于皇家园林群中,其田园景观的营造既要有皇家——御苑的特征,更要体现农耕文化的田园意趣。全园种植设计主要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理念和手法,参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常用植物,如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桧柏(Sabina chinensis)、垂柳(Salix babylonica)、杏(Prunus vulgaris)、水稻(Oryza sativa)等,来营造御苑、田园景观。御苑的体现主要通过主题景观如“幽林晚钟”“御道夕峰”等,配植如高杆型油松、蜡梅等观赏价值高且有美好寓意的植物,“以景达意”。农耕文化区,以大面积的稻田景观突出主题,结合乡土植物的自然配植,体现田园景观的生境美、自然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5.
陈伟   《技术经济》2022,(6):91
声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探究城市声环境-人-景观 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善声景,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公园是高密 度城区居民远离喧嚣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景观要素与声景内 在关系研究,是调控公园声景的重要切入点。以使用频率高、 声源复杂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公园为例,通过高密度网格定点 测量背景音和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对公园声景声压级分布 进行空间制图;通过声漫步主观感知调查法和SPSS相关性分 析,对大众声景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要素影响了公 园声压级和声源,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影响使用者声景感知,并 提出通过景观要素调控声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园林图咏是以绘画描绘园林景观、附有题跋诗咏予 以阐释的传统图册,由唐宋史地杂咏和八景绘画发展而来。园 林景观并非古迹,却在文化上与古迹紧密联系,利用古迹进行 景观创作,古迹是园林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以具有代表性的 清代皇家园林图咏——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图咏为例,分析图咏 景名、序言、御制诗及注释文本,对比各景绘图与相关古迹图 像,提出了园林图咏阐释古迹的3种方式,即景名源于古迹典 故、主题内涵索引古迹、形象布局写仿古迹,阐释了古迹的社 会价值以及文物价值中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思颖   《技术经济》2022,(8):84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笔者通过对声景学概念的理解,在对玄武湖周围的园林声音景观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声景观设计要素和设计层次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探讨了园林声景设计方法,为园林整体环境的构筑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朱琦 《城市建设》2010,(1):166-167
本文笔者通过对声景学概念的理解,在对玄武湖周围的园林声音景观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声景观设计要素和设计层次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探讨了园林声景设计方法,为园林整体环境的构筑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怎样处理给学生提供的语言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可以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在认知水平、目标语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语言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征,从语言材料输入方式和音、形、义以及话语功能的匹配关系等方面对材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1.
传统乡村景观与诗人情怀境界融合并符号化为古诗 词,是传统乡村景观的诗化意象。基于乡村居住文明价值认 同,针对当前乡村景观与诗意栖居理想相悖的建设现状,以及 当代乡村景观规划理论诗意语境缺失的理论现状,从古诗词入 手,运用语义分析方法,以成都平原为例运用符号学理论建立 空间源词条-标准词条对照表,以此为参数结合文本挖掘技术 对成都平原古诗词乡村景观信息进行词条挖掘、词频分析和聚 类分析,从中析出成都平原乡村景观语义及诗意意象图谱,在 此基础上构建与现实地域相对应的在地性诗意乡村景观意象特 征,以探索优化乡村景观特征及乡村诗意栖居之可能。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文学观念的研究,本文认为阿拜的"论诗"诗价值有三:一是对哈萨克文学发展中"以诗论诗"的一次大胆尝试;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哈萨克诗歌创作的不良风气;三是提出了一系列诗学见解,丰富了哈萨克诗学宝库。  相似文献   

13.
区域自然山水对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具有根本性作用,探究传统智慧中基于自然山水格局的都市区域景观营造的理论方法至关重要,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是综合性、区域性考虑的典范。首先研究关中自然山水空间内外层次与组织结构,然后将研究区分为外圈边界关隘层、中圈水利农田层、内圈城市本体层,从结构、模式、分区、选址、朝对关系、借景、轴线等角度讨论结合关中自然山水格局的区域景观营造方法。研究所得结果显示:山、塬、原、滩、河嵌套穿插的山水空间,4类关隘景观,6类水利农田景观区,“高敞-六爻”模式的空间规划原则,以南山为阙的朝对关系,融合南山峰谷与功能需求的非均衡复合轴线景观等。对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的方法措施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区域空间规划等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浣花溪作为成都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先秦形 成水系以来,历经2 000年的历史更替延续至今,是彰显诗 歌文化、成都风俗文化在内多种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以古代 文人诗词、游记、地方方志等文字资料和舆图、近现代地图等 图像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图像化转译试图还原各时 期浣花溪风景历史地图,并从“时间-空间”“物质-精神” 双重维度梳理浣花溪文化景观的层累过程,进而从自然地理、 社会人文和地方认知三方面动力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浣花 溪风景得以维系至今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北魏西林(西游)园营造于洛阳宫城之内,改变了以 往皇家园林在宫外设置的传统,具有转折意义。但城市的兴废 使园林名称与沿革存在争议,位置的改变又使其景观营造与服 务功能较以往有所变化,故在此探究。园林名称上,该园属 “名异实同”的情况,西林园是正称,西游园是别称或临时称 谓。园林沿革上,该园建于北魏迁都洛阳时,在前代台殿、池 沼遗迹上营造而成。景观营造上,该园利用台观打破宫城空间 限制,并与宫殿、池沼组合形成优美景观,还开创性的融儒、 道、释三家观念于同一园林中。服务功能上,该园营造的目的 是游憩,但帝后在园中的施政行为又赋予其一定的政治功能, 巧妙的理水方式还使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诗性文化根源于农业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农业田园生活的诗意追求。从环境美学角度看,增强农村和城市环境的田园性,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而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构农业生态文明,就是广泛建设诗意乡村的核心基础。  相似文献   

18.
阐释了3位知名瑞士风景园林师——基纳斯特 (1945—1998)、德贡布(1939—)和沃格特(1957—)的作 品,并论及他们如何受到了奥地利作家汉德克(1942—)的现 象美学影响。3位风景园林师均致力于通过形式的塑造来揭示 景观体验;而空间中的运动是上述1位作家和3位风景园林师作 品共同的核心主题,此外,他们还极为关注城市空间的边缘地 带。从城区行走到城外、在城市与自然间穿梭往返,是汉德克 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正因如此,汉德克探寻到了一种与其 诗意理想相呼应的景观的“易读性”(legibility)和“可体验 性”(experienceability),这也使他在2019年被授予了诺贝 尔文学奖。讨论了3位风景园林师的设计方法和场地实践,并将 他们作品的核心归纳为——身处场地、寻找形式、通过设计干 预赋予景观清晰性和可体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