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 进行了分析。从景观概况,运营、范围、目标、策略、经济和 评估可持续方面对英国布莱纳文工业景观保护实践的经验、教 训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国策和现实问 题,从工业遗产景观保护的理论、制度、层级、目标、模式和 主体等方面对我国可持续的工业遗产景观保护路径进行了思 考,提出了在我国建立面向可持续的,地区发展综合目标、整 体系统规划管理、多元伙伴机制耦合的工业遗产景观保护新格 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君  刘瑶 《经济师》2022,(7):127-128+132
后工业景观作为20世纪以后的新景观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景观材料则作为景观设计中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记录了场地历史变迁的痕迹和时间维度的信息,景观材料反过来则体现了场地的历史感与生命力。文章以后工业景观材料为研究基础,将常见的后工业景观材料分为可回收以及不可回收材料,以太原化肥水洗车间景观改造为例对其中景观材料的保留与再利用的原则、方法以及意义进行整体性分析总结。文章在分析个例的同时对于景观时间维度记录、材料的情感创新化表达、废弃材料在再生新途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最终使后工业景观的历史性、艺术性以及生态性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唐电厂出灰运煤码头项目是一个已建成的后 工业滨水景观改造工程。场地内原有的民国首都电厂是中国第 一家官办公用模范电厂,是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从保护工 业遗存、打造场所精神等设计理念入手,具体分析了项目在设 计和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采用“放宽视野” 的方法对原有防汛墙进行改造重建,以便同时满足亲水和防汛 需求;通过“拆、固、增、改”手段,在滨江易塌陷的基础上 构建景观构筑物等。以期为同类型项目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腾退的工业用地城市为生态再生提供了潜力,后工 业景观的再野化随城市新生荒野重建逐渐得到认可。这一场景 中包含了具有对抗性质的“工业-自然”二重维度,而公众的 接受度和感知情况可作为其可持续转型的循证依据。以不同植 物高度、遗存占比、再野化程度、硬质绿地比例、演替程度5 个变量构建再野化虚拟场景,以量表调研与眼动实验结合的方 式分析“工业-自然”要素构成方式、人工管理介入程度对公 众感知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较高的绿地率、适度再野化与 自发演替的场景的公众接受度较高,工业要素对公众的关注兴 趣与偏好产生较大作用,“工业-自然”变量与积极-消极感知 显著相关,视觉关注数据与公众感知呈现一定相关性。在人因 设计视角下研究后工业再野化场景中生态隐喻与工业隐喻,为 如何发挥工业用地更新的生态潜力与社会潜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肖竞  曹珂 《技术经济》2019,35(10):101
以城市历史景观视角对拉萨、江孜、日喀则等卫藏典型历史城镇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案例城镇格局形态、簇群肌理、地标风貌同卫藏地区①高原物候环境、政教统治传统、佛教文化信仰的价值关联,识别其历史景观的地域特征;通过梳理吐蕃王统、分裂割据、萨迦帕竹政权、甘丹颇章政权以及现代化发展期5个阶段卫藏城市景观的特征演变,解译其层积规律,剖析当前文脉断层的成因机理,提出该地区未来历史环境保护更新的对策与方向。  相似文献   

6.
日本城市景观风貌奖是国家级别跨学科、跨行业的 特殊奖项,迄今已有30年历史。追溯和梳理了该奖项与日本 城市景观风貌治理的伴随发展之历程;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全样 本展开分析,并对重要作品和事件展开进一步甄别研究,归纳 出若干动向;然后换个视角即日本相关政策制度如何影响该奖 项,进一步审视日本城市景观风貌治理的途径及效应;借鉴日 本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7.
了解近代南京山水风景资源的时空分布与演变,有 助于探究风景名胜的发展规律,为当代城市风景系统的营建 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运用 ArcGIS平台,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对近代历史景观资源 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景观资 源数量呈现2次波动,民国时期的景观资源类型趋于多样化, 纪念建筑数量最多;2)历史景观资源集聚于钟山头陀岭、独 龙阜、小茅峰,鸡笼山南坡,玄武湖梁洲等地;3)历史景观 资源的分布重心由西北向东南长距离偏移,1840—1912年 的移动趋势较弱,1912年之后的分布趋势逐渐增强;4)地形 地貌、水系等自然因素直接作用于历史景观资源的选址,交 通条件、统治阶级的干预及战争动乱等人文因素推动着时空 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园林文献史料构建山水名胜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为历史景观资源空间分析提供 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重新审视首钢工业景观内涵的基础上,以图谱形 式再现了首钢百年(1919—2019)发展中工业景观的格局变 迁,在历史与观念2个层面上描述了其从石景山下的炼铁厂向 “十里龙烟”的钢铁帝国转变的过程,将目光聚焦在其工业 现代化与去工业化过程中陆续产生的“单位大院”“园林工 厂”“服务园区”和“首钢园”等一系列空间实践观念上,总 结了造成当下首钢及其周边区域残余景观现状的客观原因。认 为在北京逐步成为全球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回归到 工业场所自身的“历史共识地”,让贮藏了工业文化记忆的物 质遗存和空间形态重获生机的同时避免被过度“符号化”和 “模式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空间治理转型,三峡地区历史城镇保护在主动 寻求新视角。进入后三峡时期,地域历史城镇面临景观特征衰 败、社区构成异化、保护规划失焦等诸多问题;保护需从活态 遗产的视角,分析三峡地区历史城镇社会变迁与景观演变之间 协同变化的原因,构建以功能、空间与社区持续性为核心的活 态保护方法与应对策略;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是这一时期典型 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历史城镇景观特征活态保护方法体系,对 地区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历史景观演化理念视角下,以新疆南疆地区 的古代城市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古发掘资料和相关文献归 纳其历史层积特征,从区域范围内对汉代以前至明清时期南疆 古城遗迹的整体格局、组团簇群、经济方式和中心地标层面进 行考古学辨析梳理,进而分析古城历史遗址表征信息背后蕴藏 的聚居景观演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聚居形态:单垣型 →双垣型→混合型;2)古城选址:山谷盆地→山前绿洲→边 缘绿洲;3)典  相似文献   

11.
浣花溪作为成都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先秦形 成水系以来,历经2 000年的历史更替延续至今,是彰显诗 歌文化、成都风俗文化在内多种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以古代 文人诗词、游记、地方方志等文字资料和舆图、近现代地图等 图像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图像化转译试图还原各时 期浣花溪风景历史地图,并从“时间-空间”“物质-精神” 双重维度梳理浣花溪文化景观的层累过程,进而从自然地理、 社会人文和地方认知三方面动力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浣花 溪风景得以维系至今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天台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宗派,对中日佛教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中国天台山的国清寺和日本比叡山的延历寺正是在其思想影响下建成的,由于起始于同一思想宗派,因此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两者既存在联系,又有所区别。通过查阅大量古书典籍,对国清寺和延历寺从建立、发展、兴衰到当今繁荣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比较,分析了国清寺和延历寺在景观特征方面的异同点,希望通过对二者历史变迁和景观特征方面异同点的分析,为今后佛寺园林景观的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圩田作为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江淮地区重要的传统生态智慧。现如今圩区新城建设面临着洪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和传统聚居模式不再适用等多种难题,亟待传统生态智慧的重新引介与适应性发展。梳理总结了传统江淮圩田系统景观再生的动力学机制,提出圩田系统包含水、地和人3个维度,其实现景观再生的关键是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的耦合及产生的综合效益。圩区新城建设应致力于保护圩田系统耦合关系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格局,重新建构系统新平衡。以安徽舒城杭埠新城为例,提出适应新语境的再生规划设计策略:1)倡导基于圩田系统的低影响开发;2)发挥圩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建设依托圩田空间结构的开放居住组团,为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再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景观,但其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还存在不足。文化景观研究以动态整体的视角解读景观价值,评估景观质量,准确把握景观特征和演进规律。欧洲国家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较早,以维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延续历史文脉特征为重点的景观解读与评估方法有助于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从自然、文化、经济、社会与美学等方面梳理了乡村景观价值及其载体要素,分析了欧洲国家典型的乡村景观评估方法,以期为中国乡村景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镇历史景观的“层积”理念,制定其景观要素构成与景观格局判定的解译标准;以重庆市龙兴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地籍舆图及现状测绘等资料,建立龙兴古镇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2套数据库;利用ArcGIS平台、Depthmap软件分别对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句法分析,剥离出龙兴古镇的3个历史阶段:形成期、发展期与成熟期,并对各阶段的特征状态进行分析,结合历史事件、文化兴衰、职能转变等历史背景,总结提取影响层积规律形成的关键因子;在层积规律解译的基础上提出对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吴鑫 《技术经济》2019,35(3):52
缘起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城市建设实践中设计语言的反思,借助符号学理论分析了景观语言的概念、构成,以金砖国家首脑厦门会晤公交候车亭景观设计项目为例,从城市所处的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建筑特征以及场所精神为切入点,用符合这一地域文化特点的形式语言、材料语言、空间语言尝试建立一个相对精确的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