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陈佑启  何英彬 《经济地理》2005,25(2):152-155
尺度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详尽地阐述了尺度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复杂关系,讨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尺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性观点和评价方法。文章首先分析、总结了目前土地利用生态不安全性表现,从利用驱动力和利用方式两方面分析了产生不安全现象的原因,用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价土地利用方式或类型,用生态足迹模型评价土地利用结果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并提出了生态安全友好型土地利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性观点和评价方法.文章首先分析、总结了目前土地利用生态不安全性表现,从利用驱动力和利用方式两方面分析了产生不安全现象的原因,用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价土地利用方式或类型,用生态足迹模型评价土地利用结果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并提出了生态安全友好型土地利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白龙江—洮河流域景观生态变化及其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国际会议”以来,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从景观生态和土地利用/覆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运用景观生态格局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白龙江—洮河流域在1990~1995年、1995~2000年两个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修订了土地类型转换矩阵公式,并建立了ArcView3.2实现模型和GIS叠加模型,解析了人类经济活动痕迹景观缀块的空间结构和成因,分析了变化发生的驱动力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巢湖流域为研究案例区,利用1991~2001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和变更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了巢湖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数量和流向特征以及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特征。结果显示:巢湖流域近10年来土地利用整体特征并未发生重大改变,以耕地和水域为主,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建设用地占用是巢湖流域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流域利用与土地覆盖类型在流向转移过程中,主要集中在耕地与其他地类的相互转化上。巢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2002年为界,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水域和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变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除了巢湖市以外,其他地市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与该地市面积之间成统一关系。肥东县和无为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最大,巢湖市2001年之前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宝鸡市1998~2007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运用Costanza生态服务价值计算公式,计算了全市1998~2007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再结合宝鸡市1998~2007年的GDP变化情况,得出宝鸡市1998~2007年生态经济协调度动态变化情况。然后对宝鸡市不同区(县)及不同区域1998~2007年的生态经济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宝鸡市的实际情况对其变化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7.
利用宜川县1997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对宜川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处理,探讨宜川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997~2010年,宜川县的耕地大量减少,园地大量增加,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呈缓慢增加趋势;宜川县的生态服务价值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园地和林地的增幅最明显,耕地和未利用地的服务价值都在减少,牧草地的服务价值略有增加,其生态服务价值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同时期ESV对生态服务价值指数有明显的敏感性波动,但指数均小于1,说明该研究区内ESV对生态服务价值指数缺乏弹性,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8.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和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探讨了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低覆盖草地、沙地、耕地是黑河中游主要土地利用类型,2000~2010年黑河中游面积变化最大的是水体。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有所上升,从35.99亿元增加到39.14亿元,增加了3.15亿元;水体和耕地对研究区总体服务功能变化的贡献率最大。黑河中游的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水分调节、食物生产和气体调节上,而营养循环、水分调节变化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9.
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75,自引:1,他引:175  
陈佑启  杨鹏 《经济地理》2001,21(1):95-100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课题,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出现了很多新的趋势,本文将对目前国际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介绍,以为我国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吴琼  张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3,(10):151-152,212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200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对扎鲁特旗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从区域尺度定量分析扎鲁特旗的景观空间格局,揭示扎鲁特旗2000-2005年五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年、2005年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景观为草地景观;2000年、2005年草地面积有所增加,旱地、沼泽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较多;2005年与2000年相比,生态环境指数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张建春  彭补拙 《经济地理》2001,21(5):600-604
利用马鞍山市1983、1996、2010年的土地详查、土地现状和土地规划数据,分析了马鞍山市1983—1996年以及1997-2010规划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及其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通过相关分析揭示出:马鞍山市1983年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人口增加、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划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因子是土地管理、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土地管理法的严格施行,将使今后我国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不同程度的向着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灰色预测法,基于生态可持续性评估方法度量人地协调性,探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足迹评价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土地利用状况不断变化,1978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并持续增长,直到1996年开始稍有缓和,但土地利用仍处于非可持续状态.作者认为生态足迹评价法能定量地反映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引导人类社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灰色预测法,基于生态可持续性评估方法度量人地协调性,探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足迹评价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土地利用状况不断变化,1978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并持续增长,直到1996年开始稍有缓和,但土地利用仍处于非可持续状态。作者认为生态足迹评价法能定量地反映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引导人类社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生态是涉农金融机构运行的外部环境,但当前农村金融生态尚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金融生态的涵义及内容,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缺陷,提出了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莞市海岸带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0、2006年东莞市ETM和SPOT遥感影像数据,基于RS、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土地利用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东莞市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点和结构演变,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结果表明:东莞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是围垦养殖用地的急剧减少和居住用地、工矿用地的大量扩张导致对景观的控制作用增强。在人类活动对土地的扰动作用日益加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趋同性的双重影响下,景观的异质性程度增加,斑块在空间上的连接度降低,破碎化程度增大,土地生态风险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16.
土地生态位作为生态学重要理论之一,可用来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的情况。文章以巩义市2001~2007年的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参考,运用生态位理论模型和spss13.0统计软件,通过分析和比较,结论为:(1)巩义市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生态位差较大,说明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速度和强度加剧;(2)农用地内部中只有园地生态位逐年增高,而耕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生态位逐年降低,说明目前农用地的利用和建设用地相比,处于弱势地位;(3)与林地相比,园地的利用趋势较强,发展趋势好;(4)从整体上看,园地和林地的态势差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在解译1986年、1995年、2000年的临泽县土地利用/覆被图的基础上,结合2000~2007年土地变更数据表和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图,利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8年建设用地持续增加,水域和草地呈现减少的趋势,耕地除退耕还林政策影响外一直在增加,未利用地先增后减,林地总量变化较小;1986~2000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表现出斑块数量减少,最大斑块面积增大,景观异质性下降,各景观斑块之间的面积差异增加,城乡交叉区域景观破碎化增强,而在其他区域景观分布较集中。  相似文献   

19.
海洋对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继武  周永章  蒋勇 《经济地理》2012,32(9):138-142
海岸带是海陆交接过渡带,也是陆海相互作用剧烈地带,陆海相互作用通过土地利用变化(LUCC)表现出来,研究LUCC有益于深入认识人地相互作用与全球变化。借助地形图及TM影像资料,运用GIS方法,研究海南西部海岸带LUCC,并探讨出海洋与陆表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结果显示,海岸带LUCC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程度越近海岸线越高;各地类变化分持续增长型与波动变化型2大类,与海洋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多为持续增长型;海洋通过对海岸带地形、土壤、气候、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作用于土地利用,表现为出现新的与海洋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原有类型面积的增加;海洋强大的作用力使土地利用变化向有利于海洋功能发挥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巴彦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及其空间格局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戈  王盼盼  王越  周春凤  张雪  闫飞 《经济地理》2015,35(3):163-170
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以1976—2011年间12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像,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1976—2011年各种用地类型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组合方式变化特征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以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方式以旱地和林地为主,其中旱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0%以上。1976—2011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减少,从而导致旱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面积明显增多,主要由旱地转入;牧草地面积减少,其转出主要为旱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水域和园地面积逐渐减少,水田面积增多。21976—2011年,研究区景观分离度、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形状均呈下降趋势,1976—1988年、1988—2000年、2000—2011年3个时间段内,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分布的集散程度呈现出"集中—分散—集中"的变化特征;格局整体稳定性呈"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复合稳定性特征;格局形状呈"简化—复杂—简化"的变化特征。31976—2011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频繁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部的富江乡和松花江乡,东部的洼兴镇与西部的西集镇和红光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