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年来,居民财富管理需求迅猛增长,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规模大幅上升,券商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随着公募基金,尤其是权益类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张,基金投顾业务的兴起和发展更是为券商财富管理创造了新的契机. 8月份,有超过60家券商举办了形式多样的"818理财节"活动,成为券商探索财富管理转型之路的具体体现.而从多家上市券商的半年报数据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行业马太效应日益加剧的当下,向财富管理转型已然成为各家券商布局和发力的"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摩根士丹利、瑞银、摩根大通、高盛等国际投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模式及实践。研究发现,国际投行财富管理成功经验在于,以客户为中心,打造平台化、配置化、差异化的产品能力,培育优异的客户服务能力和全谱系客户触达能力,最大限度发挥组织协同能力,以及科技赋能等。借鉴国际投行实践经验,国内券商财富管理业务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培育买方文化,打造“平台化+配置化+差异化”的产品体系,践行“全员投顾化、投顾专业化、赋能一体化”,以“组织协同”和“数字化”赋能财富管理全流程。针对国内券商财富管理转型,本文提出政策监管、行业创新、产品服务等方面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在以智慧科技辅助管理财富,就像以往折扣券商用电子交易平台在散户市场中,逐渐蚕食个人经纪的市场一样,将成为新常态。传统的基金公司将专门化成为智能投资平台的产品的供货商,而智能投顾平台则成为提供投资顾问及投资管理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李杨 《中国金融》2024,(2):69-70
<正>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空间巨大,但当下仍以产品代销的卖方销售模式为核心,尚未形成成熟的买方业务模式。站在基金投顾试点转常规的起点,在基金降费的背景下,卖方销售模式将逐步走向终局,买方投顾转型将是财富管理行业的核心趋势和必然选择。财富管理只有回归以客户为中心的本源,将业务核心从销售规模转向客户体验,逐步建立客户信任,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包括券商在内的各类机构均需从资源禀赋和业务优势出发,考虑可能的转型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付怡 《金融博览》2022,(3):61-63
<正>2019年10月,证监会下发《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为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拉开序幕。时至今日,基金投顾业务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规模、机构管理人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都正稳步向前推进。随着入局者不断增加,基金投顾业务的策略方案类型以及服务场景会更加丰富多样,专业度也会逐渐提升。可以预见,在财富管理转型加速和公募基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可兼顾“投”的专业性和“顾”的投后陪伴的基金投顾业务,或将成为未来财富管理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的滞后性逐渐体现,证券公司的转型和创新发展迫在眉睫。全面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已成为行业转型创新的重要共识,尤其体现在证券经纪业务未来创新发展的方向上。为此,如何构建财富管理业务体系已成为各家证券公司面临的首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了证券行业转型创新发展的背景、证券公司及证券经纪业务转型创新发展方向之后,就证券经纪业务转型创新发展的方向、实现路径,以及证券经纪业务构建财富管理体系的六大核心内容(产品、客户、渠道、人员、运营及风控体系、平台支持系统)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方强  孟醒  明朗 《银行家》2020,(3):84-87
受行业佣金率不断下行趋势的影响,券商财富管理转型一直是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关心的热点话题。然而,过去几十年,中国金融体系长期以银行为核心,存款和理财产品占据绝对份额,财富管理市场由商业银行主导。此外,经纪牌照监管思路、行业监管标准不一禁锢了财富管理买方定位的发展,证券公司财富管理转型一直停留在以产品代销为主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国内财富管理市场上证券系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买方投顾能力成为竞争核心;全球财富管理市场的亚洲时刻已经到来,家族办公室业务迎来发展机遇。“破净”是2022年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关键词之一,是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第二次投资者教育,也给境内外财富管理市场再平衡带来新契机。聚焦国内,“买方投顾”是财富管理市场再平衡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正>金融科技是券商资管业务转型的推进器,是券商发展投顾业务的智力支持。同时,风险管理的科技化水平将成为券商机构能站多高、走多远的重要决定因素。“金融为本、科技为器”“无科技不金融”已经成为资管行业共识,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浪潮正对券商资管业务高效赋能和重塑。对于券商资管而言,尽管其在金融科技方面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卓然的成就。各家券商对金融科技建设的重视程度完全可以用其投入的“真金白银”来衡量,可谓正大手笔“下注”金融科技。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券商经纪业务的演进过程,分析了券商经纪业务盈利模式的制约因素,并设计了券商经纪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路径,认为,券商应从提升投资咨询水平、创新投资理财工具、优化投资组合管理、客户服务流程再造等路径进行金融创新,以此来实现券商经纪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全流通时代我国券商经纪业务转型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流通时代的来临将从市场供求、竞争模式等诸多方面改变我国券商经纪业务的生存环境,但我国券商经纪业务普遍存在战略定位不明晰、服务模式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将阻碍我国券商经纪业务的转型和发展.在全流通模式下,我国券商应借鉴境外经纪业务转型和发展的经验,加速推进战略定位、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财富管理市场的逐步规范和居民个人理财意识的不断提高,券商财富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在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投资顾问的服务专业化程度与服务效率逐渐成为限制业务发展的瓶颈.此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冲击着传统顾问服务模式.发展线上服务,通过智能化方式提升顾问服务能力成为各大券商经纪业务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持续积累,高净值人群的财富增长较快,财务管理业务增长强劲,受到国内金融机构的青睐,纷纷开启财富管理转型.在行业竞争加剧及监管趋严的态势下,如何实现财富管理业务转型,是国内券商面临的战略难题.文章基于国内券商业务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了券商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一个中心、二个要素、三个主体、四个体系"的国内券商财富管理转型的个人见解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证券业经过了从1998年到2000年的几年牛市的发展,证券公司成了名符其实的“暴发户”。但牛市接下来是漫长的“冬天”,中国证券行业的收入主要通过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各个证券公司的比例不同,经纪业务收入在单一的证券经纪业务类券商中占比在80%以上,在综合类券商经纪业务的收入也在60%以上。对证券行业而言,拓展新的业务品种,降低经纪业务运营成本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了中美证券公司的收入结构,以此探询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的转型。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美券商大的业务种类相同,但美国券商行业细分深入,券商收入来源更加丰富多样,业务的内涵与中国有本质区别。中国券商要提升收入结构、改进盈利模式,就必须提高其资金能力、研究能力、投资管理能力、销售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增加业务的知识含量,以创新图发展,给原有的经纪、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注入新的内涵,并谋求在货币市场上的拓展,以增强其金融中介的市场地位。  相似文献   

16.
浮动佣金制的实行使作为券商收入和利润来源的经纪业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迫使券商及时转变经营观念,通过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来全面实现经纪业务的转型,而定价策略这种运营层面上的“软能力”,是佣金自由化时代券商所迫切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券商经纪业务模式转型与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于政府政策和行业壁垒保护下的我国券商经纪业务模式不仅自身存在缺陷,而且在新形势下还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从而使得我国券商经营业绩时好时差、极不稳定,发展难以持续。因此,券商为了保持经营稳定并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现有的经纪业务模式进行转型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证券经纪业务是证券公司的基础业务和销售前端,因此研究我国证券行业经纪业务创新对理论研究和证券行业经营实践都很重要。本论文认为升级经纪业务,增加财富管理功能;加强资产管理,提升财富管理能力是未来证券行业经纪业务创新的方向及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破解财富管理行业“基金赚钱而投资者不赚钱”的痛点,需要从资产端和负债端出发,从卖方销售模式向真正的买方投顾模式转型,切实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和资产管理产品的不断丰富,居民对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将财富管理业务作为未来发展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财富管理服务能够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拓宽居民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对证券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券商行业在经纪、投行、创新业务等方面的形势,结合浙江省金融业"十二五"规划中"两个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本省券商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推动政策创新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