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1世纪商业评论》2012,(10):16-17
5月18日,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针对广大投资者关注的市场扩容、“新三板”、“T+O制度”、“上市公司分红除权除息”等八大方面的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商业评论》2007,(10)
当聚集在市场顶端的互联网先驱们纷纷为如何跨越鸿沟进入底层大众市场而束手无策时,阿里巴巴却直接在鸿沟对面另起炉灶,通过发展贫瘠市场中蕴藏的巨大能量,令中国最广大也最沉默的底层市场得以分享互联网带来的新价值。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商业评论》2007,(6):14-15
商业模式的五个特征:它包括诸多要素以及关系;它是一个特定公司的商业逻辑;它是对客户价值的描述;它是对公司构架及其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的描述;它产生盈利性和可持续性的收入流。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商业评论》2006,(10):12-12,14
低端破坏遵循的是一种“逆向创新”,它不是从性能出发而是从客户需求和客户价值出发决定产品和服务的性能取舍,通过对性能的“删繁就简”,以最低的成本来提供大部分客户实际需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7.
《21世纪商业评论》2008,(5):10-11
蓝光DVD是索尼东山再起的征兆。还是一种回光返照?为什么最早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索尼近来在经营上连连受挫。让三星和苹果后来居上?而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又为什么在数字化浪潮来临时日显颓势?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商业评论》2009,(9):14-15
媒体曾经因为掌握着信息的出口而获得近乎垄断的价值,现在,这种价值正在随着产业价值的下降而快速消解。传统媒体,甚至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整个媒体产业,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一个价值正在流失、甚至正在消失的行业中逃离?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商业评论》2008,(8):10-10,12
现在,用户真正取代产品成为一切商业行为的中心,那些善于理解客户并知道怎样将其转化为有利可图的业务的公司,才会顺利完成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型——不是完全放弃制造,而是让制造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系列行为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11.
12.
《21世纪商业评论》2006,(3):10-11
“我们不是被别人的思想牵引着解决别人感兴趣的问题,也不是在别人思想里寻找简单的说辞,而是借别人的思想和方法来催化蛰伏在我们自己语境中的知识,辨识哪些是真正重要而且紧迫的问题,并立足于自身的场景找到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商业评论》2006,(11)
作为一种商业伦理,企业公民要想成为商业世界的普遍共识,它一定不能作为一种外在规范来提倡。道德说教只能导致对伪善和对道德的抵触,只有当企业家意识到企业公民与企业家自身的需求和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有一种内在的隐秘关联时,企业公民才可能成为企业家内在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商业评论》2008,(6)
我们还是先忘了"微笑曲线"吧。但记住第一次工业革命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乔塞亚韦奇伍德的话:"我知道(工业领域)这块地方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无论谁在此辛勤耕耘,都会得到丰硕的回报。" 相似文献
15.
16.
《21世纪商业评论》2009,(10)
我们关注的是这样一类企业,它们没有被改革开放30年来丰沃的红利宠坏,在同样的创业环境、产业背景以及竞争氛围之下,能够超越那些世俗的聪明,摆脱那些常见的伎俩,跳出中国企业的典型焦虑,踏上一条远离平庸的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商业评论》2008,(12)
在透明化时代里,所有企业不得不成为企业公民。企业公民这个过去只被看作是商业伦理范畴的概念已经大大超越了道德和伦理的范畴。在新的、虚拟化、网络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下,道德风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商业评论》2006,(9)
英特尔2006年的困境归根结底在于一个关于成功的悖论:如果你过度相信和迷恋导致你成功的逻辑,那么成功的逻辑必然会把你带向失败和平庸。持续地按照一种路径追求卓越的曲线,恰恰是一条追求“平庸”的曲线。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商业评论》2007,(7):12-12,14
美的的低调,其实是绝不做边界外的事,不谋求与商业无关的利益和优势。在商业的“方言”不通行的地方听不到美的的声音。对超出美的企业能力之外的行业,美的不染指,哪怕那些行业遍地黄金。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商业评论》2006,(2):8-9
即使是在过度竞争的市场上也并不缺少需求,缺少的是发现客户隐秘需求的意愿和能力。如果你能像父母对孩子一样揣摩客户的需求,像医生一样从表面的症候解读出客户自己都不知道的需求,你的企业就会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并获得惊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