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哈姆莱特是这个悲剧的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位封 建丹麦王朝的王子,其天性也不简单是沉思和软弱,恰恰相反,是一个人文主义学者和战士。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先驱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社会中一切有意义的东西都有符号,都可以从符号学的观 点进行研究。可从文学符号的特殊性来探讨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他戏剧创作中的精华,通过对《哈姆雷特》中的母爱、《奥塞罗》中的情爱、《李尔王》中的父爱和《麦克白》中的权爱的阐述,表达了对人性弱点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作品为例,深入地分析了造成莎士比亚悲剧的根本原因。认为是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导致了悲剧主人公的死亡,因此莎士比亚悲剧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悲剧。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和根据其改编的昆曲《血手记》中女巫这一角色是不同的,因而其主人公麦克白和马佩的悲剧也不同.通过比较两剧中女巫的形象以及预言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可以看出:《麦克白》中的女巫对麦克白具有绝对的控制力,麦克白的悲剧是自甘堕落,更是身不由己;《血手记》中削弱了女巫的作用,增加了马佩杀人的主动性,他的悲剧更多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并且,通过对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分析了造成女巫形象差异以及主人公悲剧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具影响力的一部戏剧,莎士比亚在这部剧中为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图解。本文从"哈姆莱特对生存意义的思考"和"哈姆莱特的自由选择"两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这部戏剧的解读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浪漫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忠于自己的爱情和誓言。他们为了爱情,不顾残酷的现实,最后双双殉情。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弘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幸福和个人自由的理念。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后期的戏剧都称为“传奇”,二者戏剧属性相似,戏剧取材相同,为其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基础.通过比较发现二者采用了多种相似的戏剧创作手法,而其背后又隐藏着相似的戏剧创作根源,证明二者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在其作品《诗学》中阐述了有关悲剧的理论,提出五点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以及悲剧主人公和悲剧人物性格,他认为悲剧主人公应是出身高贵、品德居中、犯有错误和过失的中间人。这些悲剧理论反映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尤其是《奥塞罗》的创作中,从《奥塞罗》的情节布局,即情节的严肃复杂、有机组成和结局效果等方面可以看出莎翁对亚氏悲剧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人们都在研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多面性和其形成原因,众说纷纭,有正面的评论,也不乏对哈姆雷特性格的负面讨论。本文将从人性的角度,从哈姆雷特的行为表现的合理性方面来探讨解读哈姆雷特的性格及形成原因。首先就作品的悲剧方面做详细定位,以"人性"的观点深入分析哈姆雷特的各种性格表现,表现的合理性及其成因。同时结合时代社会特征和时代文化性格以及文艺复兴时的各种社会价值观,系统的对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做辩证的分析,肯定哈姆雷特的智慧,并阐明其性格的时代价值所在,展现哈姆雷特性格的矛盾而又合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闻名的悲剧,莎士比亚一生深受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圣经是世界文学艺术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欧美作家,莎士比亚也不例外。人、祈祷、爱、伪善和报复构成了《哈姆雷特》这部巨作的主要圣经文化母题。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传奇剧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莎翁戏剧史上独树一帜。文章主要从其情节的神秘怪异、结构的模式化发展、背景的恬淡怡然等三个方面,对莎士比亚传奇剧的独到特色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介思想和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从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译介过程及其贡献:朱生豪是我国解读说不完、道不尽的莎士比亚的第一人;朱译莎剧质量之高“迄今仍无出其右者”;朱生豪是不屈不挠、立志填补中国文化空白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4.
《李尔王》是当今评论越来越多的一部剧作。因为莎士比亚在该剧中主要揭示的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剧中的主要人物的剖析,分析了老一辈兴衰原因,新一辈的忠贞与奸诈。该剧通过两人家庭的悲剧来反映整个社会。莎士比亚通过对其理想人物考狄利亚的刻画,谴责了人伦颠倒的社会现象,从而唤起人们共同创造一个友情和爱的世界。使人间更加美好。该剧《李尔王》对当今社会也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窦娥冤》作为我国戏剧名作之一,其悲剧的价值、意义有许多方面值得分析、学习。本文从作家自身、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结构安排、鬼魂出场这几个角度来探究该剧的悲剧色彩的体现、运用。  相似文献   

16.
《哈姆雷特》中的女配角乔特鲁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善变轻浮、不忠贞甚至淫荡的人物形象,这种看法把她的性格特征简单化了。其实,她受克劳狄斯蒙蔽利用又遭哈姆雷特拒绝、排斥,是个悲剧性人物。她是自身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受害者,是被男性主宰的社会所吞噬。在她身上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现实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的普希金不仅是一位诗人、小说家,还是一名伟大的戏剧家。谈到普希金的戏剧创作,就要说说他的四部小悲剧《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沙莱里》、《石客》和《疫病流行时的晚宴》。俄罗斯老剧新拍让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该文对作品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分析,阐述了应在剧中剧的模式中欣赏这四部小悲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作品《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力图深刻地揭示哈姆莱特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文学中一个比较完整的理想人物形象,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性格特征,揭示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现实之间的矛盾.说明哈姆莱特的性格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阶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在戏剧《麦克白》中构建的麦克白及白夫人角色时,隐去了各自应有的性别特征,展现的是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建构的双性气质,即"双性同体"。他们各自的性别身份并不由意志主体决定,而是在社会性别规范之内通过不断的性别操演的行动而生成的,反映了西方传统男权中心的社会里对于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相似文献   

20.
与翻译研究的多学科性一样,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研究同样需要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本文选用朱生豪的译本(1995)和梁实秋的译本(1996),拟从诗学象似性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做个例分析。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应将诗学象似性融汇于心,竭尽全力在译作中重现与原作中相同或相似的象似效果,以准确地传递出原作中被人忽视的细微情愫以及隐藏于形式中的意义。本文试验性地将莎剧翻译同诗学象似性相结合,希望能为以后莎剧翻译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