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徐菊凤 《旅游学刊》2003,18(5):10-14
在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中,云南省在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可谓异军突起。它拥有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收入连续7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高出全国水平;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去年为130多万,在全国列第8位;旅游外汇收入4.1亿,列第9位,旅游业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龙头地位;全省旅游收入在其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12.8%。“彩云之南”的云南堪称为一个真正的“旅游王国”。凡是去过云南旅游的人,都对那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是在苛刻的专业人士的眼光之下也是如此。云南旅游的成功究竟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在旅游规划、景区开发、市场推广、旅游企业发展等方面有哪些思路值得借鉴?本刊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对云南省旅游局局长、博士生导师罗明义先生进行了一次采访。  相似文献   

2.
云南正从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跨进。随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爆发,作为国内冬季旅游主要目的地之一的云南,被按下了"暂停键"。作为主要依靠人口流动经济为支柱的云南文旅产业,遭受了不可估量的重创。云南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及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与全国一同防控疫情,重塑信心,提质增效,优化能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新时代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梳理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民族村寨旅游多元主体合作、与当地民族文化互嵌、旅游“六要素”深度融合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地方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是当前国内外旅游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云南参与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合作为例,在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品结构的基础上,指出了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云南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分析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云南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由此可见,文旅融合是今后一个时期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2023年以来,云南文旅市场快速复苏,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均呈现出井喷式增长趋势。然而,就滇中5个州市与大理、西双版纳两地的旅游业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对此,文章采用计量经济学软件stata对旅游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选取人口数量、景区数量、酒店数量三个指标,尝试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的梳理、模型的构建、计量的分析,了解影响文旅发展的各个变量,为滇中及其他地区的文旅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会展旅游 ,要“转观念、打基础、拓市场、建机制、育人才”罗明义 (云南省旅游局 )近年来 ,云南省依托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良好区位条件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优势 ,加快了会展旅游的发展步伐 ,先后举办了 8届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及中国艺术节、中国民族服饰博览会、中国民营企业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等大型会展活动和大量的国内外专业性会议 ,极大地提高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有力地促进了云南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并为云南进一步发展会展经济和会…  相似文献   

7.
陈宏媛 《西部旅游》2023,(19):37-39
<正>立足全域旅游,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文章分析歙县文旅融合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试图从畅通文旅融合路径、搭建文旅融合平台、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创新特色文旅产品、促进文旅消费升级等方面探究全域旅游视域下歙县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李易霖 《西部旅游》2024,(3):104-106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资源纽带,文章基于旅游符号学的视角分析“壮族三月三”这一文旅品牌,从生产、互动和消费三个维度深入探讨“壮族三月三”旅游符号建构策略,以期为广西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指导,推动“壮族三月三”符号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梦雅 《西部旅游》2023,(18):13-15
<正>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现实发展方向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双碳”发展目标下,我国文旅产业正逐步向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基于此,文章结合文旅融合概念及内在机理的相关研究,指出文旅产业绿色发展的思路,并据此提出文旅产业绿色发展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旅游专业本科实习生(简称“旅本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毕业前在旅游用人单位的工作满意感,与其毕业后在旅游业的择业意向之间的关系。331名来自我国绝大多数大陆省份旅游用人单位的“旅本实习生”有效填写了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从总的情况来看,“旅本实习生”的工作满意感对其在旅游业的择业意向有显著性的影响。按其影响力从大到小排列,具体的工作满意感因子依次为旅游业工作本身、薪酬和晋升。该研究及其发现对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随着旅游消费需求聚焦美好生活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文旅康养新业态应运而生,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山西省文化旅游康养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禀赋高,同时区位优势、气候优势明显,但由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缺乏专业人才等原因,产业融合程度不够,优质资源未能转化为优质产品。因此,对山西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文章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在对山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山西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标,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成为新时期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载体。本研究基于符号学视角,选取黄山市屯溪区毗邻的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分别作为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学理论框架。实证分析表明:传统与复建两类历史文化街区均形成了主题定位、文旅功能、空间布局、物质载体、业态产品、旅游服务六方面的文化和旅游符号,前者以传统文化符号居多,后者以现代旅游符号居多;两类街区文化和旅游符号融合的独特性、凸显性、融合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偏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后者偏向旅游介入的适应性。据此提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趋向”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趋向”的文旅融合路径,两类街区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中应加强文化资源符号化、资源功能多元化、符号空间整合化、文化符号全景化,促进文化产品价值化、旅游服务品质化,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次区域旅游合作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认识云南国际旅游在整个次区域中的地位对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整个次区域中所处的地位和不足,才能使今后的工作有的放矢,不断向旅游强省的目标迈进.本文基于次区域游客的离境调查,从旅游者情况(年龄结构、客源地)、游客的旅游特征(旅游目的、停留天数、旅游花费、入住方式、旅游方式)、游客评价(旅游资源/设施评价、满意度评价)三方面分析了云南省国际旅游在整个次区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吕晓磊 《西部旅游》2023,(20):35-37
<正>近年来,随着VR、AR、MR等数字技术在文旅行业的广泛应用,沉浸式新业态、新空间和新模式不断涌现,“沉浸+”体验已覆盖新型文旅消费的诸多领域并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消费者的旅游新选择。可以看出,文旅行业正在加速驶入数字化快车道,“沉浸+”技术被认为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通过分析四个国内标杆性沉浸式文旅示范项目,总结归纳沉浸式文旅项目的特色和核心吸引力,多维度探讨如何利用“沉浸+”技术为文旅赋能,为探索未来沉浸式文旅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实现“以文兴旅、以旅促商、商旅融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旅游学刊》2014,(1):129-129
2013年12月5日,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北京联合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旅游信息化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及国际旅游与信息技术联合会(IFITT)联合生办的“2013旅游信息化研究旧际研讨会”在北京联合大学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组建,这表明文旅融合势在必行。“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河南省作为文化大省,深度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也是锚定“两个确保”、助力“十大战略”、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重要支点。文章基于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机理的分析,剖析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基础及问题,并针对如何进一步促进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云南海外客源市场发展及开拓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罗明义 《旅游学刊》2003,18(2):35-40
旅游客源市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与不可运输性特点,决定了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的重要性。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海外游客市场发展现状和海外旅游者消费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开拓海外客源市场的主要对策措施是:突出云南旅游特色,塑造鲜明旅游形象;调整旅游客源结构,开拓高素质游客;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旅游市场开拓机制;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培养旅游营销人才;努力提升开拓海外客源市场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市场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明义 《旅游学刊》2007,22(5):13-19
本文通过对"十五"和2006年云南旅游市场发展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云南旅游市场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成长期,并呈现出旅游客源市场多元化发展、旅游者消费水平不断攀高、旅游消费结构趋向合理、旅游目的地市场形成梯度、旅游市场形象更加鲜明等特点.针对云南旅游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云南在旅游"二次创业"发展中,必须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抓住对内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旅游精品为重点,以旅游诚信建设为目标,以创新旅游促销为手段,以区域旅游合作为契机,以推进科技应用为动力,全面推进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开发和拓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文化和旅游"十四五"相关规划明确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内容和路径,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还需要在这些纲领性规定基础之上,围绕高质量文旅融合进行学术和实践的再思考、再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文化景观是重要的地域文化载体和宝贵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景观旅游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中国知网为基础数据来源,借助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呈现,结合文献分析法进行辅助研究。通过从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利用及文化景观旅游感知等方面对中国文化景观旅游进行系统综述,提出今后学界可以在夯实基础、筑牢理论根基,更新研究方法、增进学科融合,拓展研究维度、深化研究内容这3个方面进行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