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通过现场实验观察了具有异质性偏好的代理人对不同激励合约的选择决策,旨在探讨风险感知、认知偏差与激励合约选择决策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具有相同激励强度的两种可变激励合约下,个体生产力水平并没有显著差异,影响激励合约选择决策的重要因素是对风险的感知,激励合约用于调节不同主体间的主观感知风险配置.结果显示,感知自己是高生产力的代理人倾向于避免与搭便车者合作而带来的损失,而感知自己是低能力的代理人则倾向于选择与高能力者合作的激励合约而增加个体收益;而无论是高能力者还是低能力者,当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收益的巨大扰动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团队激励合约,这种对合作的偏好会随着扰动的增大而增强.同时,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人们对搭便车风险的主观感知与真实的搭便车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且该对个人生产力抱持乐观态度的代理人更倾向于选择个体计件激励合约.当企业因面对绩效工具的准确性不高,或绩效结果不确定性较大而不得不采用团队计件时,可以通过调节认知偏差的方式来改变代理人的主观预期,从而强化激励合约的自选择.  相似文献   

2.
周业安  王一子 《南方经济》2016,35(10):95-105
社会认同理论的引入为实验经济学相关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分支。通过假设个体间相互关联,社会认同因素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偏好,进而改变经济决策,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突破。总体来说,社会认同对偏好的塑造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认同会提升个体对内群的社会偏好,导致内群偏见,并使个体做出更加有利于内群的行为;其次,社会认同会改变个体对内群规则的偏好,进而导致不同维度的群体分类在经济决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李江南 《北方经济》2013,(13):82-83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及评价 (一)关于适度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理论界关于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存在重大分歧,收入差距是否已超过警戒线,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收入差距适度性内涵和判断标准不同.主要代表性观点有:杨圣明(2005)认为我国收入分配已出现两极分化,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李炯、张鹰(2007)认为合理的收入差距是指差距的存在与扩大能产生经济增长激励;反之,差距的存在或扩大不是与要素贡献相联系,甚至偏离绩效分配原则,属于不合理收入差距.任红艳(2006)认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度",是指一定条件下,一国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结果的一种协调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收入分配结果产生的收入差距,客观上能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有利的刺激,帮助该国或地区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公平目标.判断收入差距是否适度既要坚持效率原则,又要坚持公平原则.刘承礼(2008)认为公平与效率是制定分配政策和衡量分配效果的常用标准,它们贯穿于分配制度改革的始终,中国收入分配原则的未来取向应定位于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和财富分配的公平化.王少国(2010)认为最适度收入差距总是与一定阶段相对应,在不同发展阶段,最适度收入差距会发展变化,由此也会形成一个社会的最适度收入差距变动轨迹.收入差距对最适度差距水平的任何方向偏离,都会抑制经济效率的提高,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因而收入差距必须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4.
互惠、信任与治理效率——基于比较制度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契约理论基本上都是以自利偏好为基础,然而大量实验研究和经验证据都表明,一部分人具有社会偏好,这部分人在经济交往中,不仅仅只关心自己的物质收益,同时还关心他人的收益状况或行为动机,这一点对于人们的市场竞争、组织合作和契约治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的目的在于使用比较制度实验的研究方法考察互惠、信任等社会偏好及其作用机制对几种典型治理结构治理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与社会偏好互补的治理结构可以提高治理效率,而将社会偏好挤出的治理结构却会降低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在消费者有限理性行为上考虑其策略型和短视型的不同特征,在非理性行为上考虑支付意愿、风险偏好及参考价格三个衡量维度,综合构建消费者效用函数,研究了在消费者行为异质作用下,易逝品零售商的动态定价,并运模拟算例对上述研究进行了演算。研究表明:消费者风险偏好程度较高时,零售商收益会随着策略消费者比例和消费者估值折扣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风险偏好较低时可缓解或消除策略消费者的不利影响;零售商的最优定价策略为降价策略;第二阶段消费者产品获得率会对零售商收益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家庭背景指标,出生顺序和子女性别结构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以及行为结果。文章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室实验方法研究了出生顺序和子女性别结构对信任行为、风险偏好与竞争偏好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二胎的信任水平和竞争偏好都显著高于一胎。虽然二胎的风险偏好高于一胎,但统计上并不显著;同时,子女性别结构会影响出生顺序效应。在信任水平方面,混合结构下的二胎显著高于一胎,而同性结构下的出生顺序效应并不显著;在风险偏好与竞争偏好方面,同性结构下的二胎显著高于一胎,而混合结构下的出生顺序效应不显著。文章结论能够加深人们对不同出生顺序下个体行为偏好异质性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如何科学合理地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是现实经济和政治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需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广义上讲,剥削是指将应属于他人的收入(财产)或社会共有的收入(财产)非法变为自己所有的行为。从狭义上讲,是将这种行为只限于收入的初次分配范围。按传统观念,人们习  相似文献   

8.
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有其结构性的体制制约因素,它涉及居民收入与GDP、居民收入与企业收入、居民收入与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与国民收入以及居民收入与资源收入等方面的关系。而影响收入分配的政策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不足。收入分配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未来经济发展。解决收入分配失衡,主要在于体制改革:首先,要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改变支出结构,改革垄断性部门收益,更重要的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9.
崔驰  路智雯 《南方经济》2018,37(9):107-122
文章运用Dictator game将禀赋的来源和不同的框架结合起来,研究这两种因素对人们分配行为的共同影响。禀赋的来源是指通过努力或者运气得到初始禀赋,不同的框架是指根据Dictator分配自己挣得的禀赋或者分配接受者挣得的禀赋,分为给予和拿取两个不同的框架。实验结果表明:1)禀赋的来源对人们的分配行为存在显著的影响;2)在通过努力挣得初始禀赋的情况下,强化了人们应得权利的意识,从而激发了框架对人们分配行为的影响;在靠运气得到初始禀赋的情况下,并没有这种强化作用,从而框架的影响并不显著。实验结果论证了微观行为会受社会情境的影响,即微观个体是受社会因素影响的适度社会化的人。另一方面,实验结果揭示了相对运气挣得的财富,人们更加认可通过努力挣得的财富,即在分配问题上人们更倾向于支持机会平等,更加支持勤劳致富。  相似文献   

10.
居民收入差距:现状、成因、影响及调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呈加速扩大趋势。这种状况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已给经济发展、财政收支、社会公平与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国家应采取措施,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规范收入分配行为、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就业,以缓解和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内涵丰富:用剩余价值、异化劳动、剥削等理论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分配的不正义;将资本主义分配不正义的根源直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来实现正义分配;设想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实现正义分配的分配原则。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Using a simple, double-blind dictator experiment, we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subjects' choices of distributive shares are influenced by unearned social position. We measure social position by the initial distributive shares (resources) and the subjects' ability to determine the final distributive shares (power). We find that subjects' decis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Rawls' (1971) hypothesis that individuals expect a greater share when in a position with more power and initial resources. Finally, we test if subjects' choices under a laboratory veil of ignorance are consistent with Rawls' concept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Veiled” individuals exhibit preferences that are less risk-averse and have greater variance than Rawls hypothesized.  相似文献   

13.
崔景华  谢远涛 《南方经济》2017,36(10):59-74
收入流动性是从动态视角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程度受到税收等因素的影响。文章基于2001年至2014年季度和年度面板数据,依据多维收入流动指标,测算出了地区之间农村居民绝对和相对收入流动程度,并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和工具变量估计法研究了农村税费改革及其他经济社会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应非常显著,实施农业税费减免政策的地区,其农民的绝对收入流动性显著高于未改革地区;(2)税费负担对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特征,即当税费负担率为0.167%时,绝对收入流动性达到最大值,若进一步增加税费负担,收入流动性则呈现下降趋势;(3)税费支出变动对相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也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4)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工资收入比重等家庭特征因素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地区异质性。有鉴于此,在进一步完善税费征收项目监管的同时,依据家庭及地区特征实施差异化的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村居民收入流动,实现地区间收入分配均衡。  相似文献   

14.
陈琳  沈馨 《南方经济》2016,34(5):34-45
文章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父代关系与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关系。我们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父代为了子女上学和就业“找关系”来衡量寻租行为,通过工具变量法和分位回归法探讨了父代关系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结果显示,为子女就学(就业)找关系对于代际收入流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位回归和不同社会区域特征的影响揭示,教育和就业领域的“寻租市场”远远不是完全有效市场,在这一市场中所进行的寻租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和就业资源在城乡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原本就存在的分布不均。教育资源均等化和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市场化对于减少为了子代福利而进行的寻租腐败行为、以及建设机会均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而收入分配政策是关系收入分配公平与否最直接、最核心的要素。因此,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之一、作为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势必应该强化其收入分配职能,进而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is paper surveys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on optimal saving and investment over an individual’s life cycle. We start out with a simple benchmark model with separable and smooth preferences, one aggregate risk factor and riskless wage income. Within this simple setting, optimal saving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ar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s. Subsequently, we investigate various constraints to optimal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We discuss how collective pension schemes may help to relieve some of the market incompleteness that arises from these constraint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ing new types of constraints. Finally, various extensions to the benchmark setting are analyzed: a more elaborate modelling of human capital, additional risk factors, and other types of preferences. We thank Peter Kooreman for helpful comments on an earlier version and Roel Mehlkopf for research assistance.  相似文献   

17.
We investigate whether social preferences are stable across contexts using a field population of low‐income Americans. We develop and demonstrate a simplified, visually‐based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appropriate for this population. We show that choices in a laboratory public goods game predict giving in real donation experiments, as well as self‐reported donations and volunteering outside the lab. At the same time, choices vary systematically by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cision context. Thus, our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both for an underlying stable social preference and for the role of context in influencing the expression of that preference.  相似文献   

18.
信任的测度     
郑昊力 《南方经济》2014,(7):100-105
信任在人类社会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合作秩序的基石、社会维系正常运行的润滑剂。本文讨论了两种信任测度方法的区别及其一致性问题,讨论了信任行为背后的个体偏好——主要包括涉他偏好和背叛规避偏好的分解与测度问题,最后介绍了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ICSS)针对中国被试所做的信任测度实验及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万建忠 《改革》2007,(8):100-104
以项目为主体的分散型地方政府项目投融资模式下,行政主导的投融资决策及政企合一经管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行为准则界定不清,主体间有差异乃至相互冲突的目标与需求必然造成政府项目投融资和经管主体内部的矛盾,项目投融资及经管整体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市场价值。应创建投融资和经管主体法律地位和行为目标明晰的统一投融资平台,引导市场资源参与政府投融资项目,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提供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