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在前面2007年,中国流行一部叫《大国崛起》的专题片,其中讲述了欧美亚9大国,从赢弱到崛起,再到称霸的500年断代史。大国崛起,除了思想昌明和行动果敢外,还需要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气度,能听得进不同的声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方人看中国,有他的一套观念和角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相似文献   

2.
大国崛起:一个令人振奋的话题“崛起”,这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被屡屡当作救国兴邦口号的词汇,近日又引发了一股不小的争论思潮。话题的核心是“大国崛起”,热议此话题的不仅有中外学者,更有街头百姓。话题的起因是中央电视二台热播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相似文献   

3.
曲波 《理论观察》2008,(2):82-83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30年带给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太多的变化,也带给世界太多的变化,中国的30年改革开放让世界都看到了它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崛起,由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大国。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目制造”在国外屡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让我们明白了我们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工业大国、强国,30年的“世界加工厂”换不回来尊严,要想不被歧视,要想在国际上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我们就必须发展工业,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而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的基础,更需要振兴。  相似文献   

4.
对当下中国而言,社会转型与大国复兴是两个最为重要又相互关联的命题,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讲,后者更具直接意义。大国复兴表明,眼下中国的快速发展并非新兴大国崛起,而是重新由大国走向世界强国。它首先是以物质实力为基础,从长远看,则需要“软实力”作为深层支撑,即所谓“威”“德”相辅。大国复兴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复兴进程中国家身份的变化。转型与复兴都蕴含了积极的变化。这一变化蕴含了无限的想像和憧憬,让国人满怀希望;由于复兴尚未完成及其不确定性,又让国人乃至其他国家焦躁、紧张与不安。在这一命题下,最为重要而又让人困惑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5.
董彦 《中国报道》2008,(9):17-20
“中国现代化仍然在进行之中,奥运之后我们需要做的事很多。”国内现代化研究领军人物,行走于中南海与《大国崛起》之间的钱乘旦先生,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多次向记者这样强调。  相似文献   

6.
郭莉 《首都经济》2006,(12):35-37
中国真的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吗? 2006年,中国商界的这一“咒语”,正在不断被一群群不甘落后的民族企业家打破。”再过20年,让我们相会在世界五百强的品牌论坛会上。”关于品牌.金山的雷军以他一贯的热言快语道出了大家所想。而在2006年8月15日,中关村一群民族企业家再次出现在V8.15现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了,品牌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民族产业核心财富。  相似文献   

7.
《今日重庆》2012,(4):96-96
如何恪守中国立场,又超越中国局限,在世界或亚洲的背景中重建有关“中国”的答案?《宅兹中国》让我们重新认知“中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熊怡 《今日重庆》2013,(1):49-51
接着忽悠”的经典台词;《超生游击队》让大家记住了黄宏、宋丹丹;相声《巧立名目》的“领导,冒号”这一句台词逗坏了观众,也让我们记住了牛群;“这是为什么呢”扭捏的声音,也让我们记住了小沈阳……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2006,(10):18-19
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自2006年4月28日揭幕“相约北京”以来,就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清凉而热烈的“多彩贵州风”。《多彩贵州风》是在全国人民面前展开的一幅美丽的导游图,是“一台多彩贵  相似文献   

10.
林靖 《中国报道》2012,(11):90-90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破解中国经济崛起的谜团。从“李约瑟之谜”到“三年自然灾害”,从农村合作社到金融机构,本书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解答了一系列中国经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外媒     
《环球财经》2009,(8):26-27
新中国60年孕育新模式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贴近现实。未来S0年更将见证中国的再次崛起,中国已经不仅限于新兴经济体的身份,而是致力于恢复“中央大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海外经济评论》2007,(12):31-32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3月15日】根据英国劳埃德船舶协会公布的数字,日本造船工业会统计出了全球新船的订货量。2006年中国手持订单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韩国。此外。根据英国克拉克森调查公司的统计数字,从今年1月的全球新船订货量来看,中国甚至已超过韩国,跃居世界第一,足见中国造船业崛起之迅速。由于担心技术人才短缺和生产过剩,日韩两个传统造船大国对增加生产设备望而却步,与此同时,中国却坚定不移地推进增产计划,稳步向“造船大国”艇进。  相似文献   

13.
9月12日,重庆市川剧院.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正忙着为几天后到美国洛杉矶的演出做准备. 几天前,沈铁梅刚刚在川剧院接待了两位美国客人,他们在美国看过沈铁梅的川剧《凤仪亭》后,慕名来到重庆旅游,并恳请沈铁梅,“教我们学习川剧吧……” “记不清在海外的川剧演出有多少次了.每次表演完毕,舞台下观众的掌声,都让我激动,让我为中国民族的文化而自豪.”  相似文献   

14.
优雅舒展的芭蕾舞姿,瑰丽唯美的服装舞美,空灵动听的原创音乐,幻化作足尖上无与伦比的美丽,在神秘纯净的"香格里拉"恣意绽放。2013年5月3日晚,重庆首部原创现代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作为重建后的重庆国泰艺术中心首演剧目,重庆芭蕾舞团的开山之作,以世界一流的创制班底让芭蕾邂逅香格里拉,将国际与民族、时尚与古典元素巧妙融合,传递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新颖与精彩。现代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灵感源自于上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希尔  相似文献   

15.
编读互联网     
喝彩我读到了解渴的文章看了2006年1B《东北之窗》很兴奋。这期解渴的文章挺多,除了专题《“中国第一考”解析》很棒之外,《“逼官招商”无异于“逼良为娼”》、《良知为“民工医院”的遭遇流泪》、《年之没落与沉沦》、《最后的鹰屯》等,都是让人眼睛一亮、心里一震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刘小凤 《魅力中国》2010,(35):285-285
《西施》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第一部原创中国歌剧,也应当代表着中国歌剧的最高水平。作为国家大剧院的首部原创歌剧,歌剧《西施》以西洋大歌剧形式呈现了西施的传说这一流传已久的中国题材,将中国的文化元素注入世界歌剧艺术的宝库,让优秀的中国歌剧演员用中文演绎民族题材的西洋大歌剧、西施》通过歌剧这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让更多人关注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陈莹 《老区建设》2009,(24):40-41
2006年,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在荧屏中亮相,它依托江西独有的红色革命资源,以“红歌唱响中国”作为栏目的宗旨,它所引领的红色飓风迅速席卷全国,在观众中反响强烈。《中国红歌会》以其健康向上、积极奋进的主旨赢得了观众的赞誉,良好的口碑造就了一个红色品牌。文章试图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栏目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是大转折年,是颠覆传统的一年,一向向往精英文化、喜好高雅的芸芸众生们突然都爱上了“草根”一词。上网随便一搜,与其相关的主题扑面而来:草根文学、草根博客、草根群体、草根文化、草根政治、草根记者、草根工业,甚至是草根MBA、草根和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草根”。2006年,是“草根”元年。可以用“风起云涌”来形容2006年“草根”文化的全面崛起:挟2005年“超女”成功的余威,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星光大道》、《我型我秀》等一批电视选秀节目,在这一年以更大的力度吸引着大众的眼球,伴随着下半年兴起的“红楼选秀”活动,全民娱乐大动员,众多草根群体随之入梦,幻想实现其草根梦想;一群群草根博客,扮演着网络暴民,打着恶搞的大旗,到处“兴风作浪”;“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迅速“著名”,成为艺术的“草根英雄”;主动和“学院派”拉开距离的草根学者易中天突然如日中天,依靠他讲述的草根历史,名利双收……“草根”文化的强势亮相成为2006年我国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2006年,以“超女”为代表的电视造星运动秉承了坚韧的“草根”精神,以更大的规模和声势,吸引了更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勇于尝试、不计得失...  相似文献   

19.
奔跑吧,Taxi     
最近综艺节目中大热的要数中国版明星真人秀《奔跑吧,兄弟》了,这档引进自韩国SBS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在亚洲有着超高人气的“running man”.前有《爸爸去哪儿》后有《奔跑吧,兄弟》,掀起的是观众又一轮的旅游热望.中国版“跑男”拍摄地的选取结合了各大城市坐标,其中就有“原版”所在国的济州岛和首尔,我对“跑男”空降在韩国乘坐当地出租车去节目组指定地点的片花记忆犹新,由于沟通不畅闹出的笑话,让观众捧腹.  相似文献   

20.
摩罗 《环球财经》2009,(10):52-53
一个大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崛起,必将伴随着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过从古今中外的经验来看,后者的崛起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哈韩”和“哈日”族在中国的出现,比起韩日的电器、汽车进入中国至少晚了20年,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但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二战,文化上的“哈美潮”才跟着美国大兵和可口可乐的脚步席卷全球。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未来三十年,中国的文化发展也必将出现新格局。我对这三十年变化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