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磊 《中国报道》2011,(8):44-45
欧洲,红地毯迎接;美国,红眼相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近日刊文指出,中国总理温家宝前一段时间的欧洲三国之旅,凸显出了大西洋两岸面对中国经济影响力时的迥异反应。深陷欧元区危机的欧洲首脑希望中国多买他们的债券;而美国政客则担心中国持有美国债务过多。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发行市政债券不需要向美国证管会登记,主要是接受《证券法》中反欺诈条款和美国市政债券规则委员会有关规则的约束。各州和地方政府是否发行市政债券,完全由本级政府的监督委员会或者管理委员会确定,不需要上一级政府的批准和同意,委员会以及委员个人应为债券发行行为负责。  相似文献   

3.
安子坚  卢琳 《辽宁经济》2000,(11):45-45
美国各级政府部门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通常来自公共债务。他们可直接从银行贷款,也可通过发行地方债券——市政债券的方式融资。市政债券就是指由各州、地方政府及其下属机关或特别行政区等行政部门发行的债券。在美国众多的金融工具中,市政债券是一种主要的融资手段。在大多数情况下,市政债券的利息收入免征联邦所得税。为了取得免税债券资格,债券的发行必须满足一些特定的要求。对这些政府发债者来说,组织一次债券发行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大多数地方政府募集资金都愿找投资银行来协助。  市政债券通常可分为两大类:普通责…  相似文献   

4.
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的有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迪 《亚太经济》2006,(2):50-52
美国债券市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债券市场之一,丰富债券品种是促进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具体阐述了我国应当如何对现有债券品种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推动我国债券市场蓬勃发展,提高我国债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经济危机后,在超常规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美国经济展开了缓慢复苏,但个人消费开支乏力,失业率高企,债务负担沉重等因素仍然拖累美国经济。在此背景下,美国频频向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以缓解国内就业压力,转移债务负担。在外界要求升值的压力加大同时,升值也有助于国内缓解通胀压力,并且有管理的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较小,因此,本文认为人民币将在国内外压力下将形成自主升值趋势。  相似文献   

6.
收入债券:美国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美国的市政债券和收入债券 在美国,市政债券是指各级地方政府及其代理机构或授权机构发行的债券.尽管市政债务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但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金融工具.美国的市政债务市场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法制监管、市场结构、税收待遇、运作效率以及品种的创新等方面都已经相当发达和完备.  相似文献   

7.
2020年8月,部分美国议员重提中国旧政府发行的债券问题,鼓动旧债券持有者在美国法院起诉我国政府,甚至建议美国政府收购这批债券以便要求我国政府偿还高额的本金和利息。其中,主要涉及清政府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和北洋政府发行的善后借款债券。据报道,美国方面声称的还款总额高达1.6万亿美元。虽然此前已经发生的数起以旧政府债券为标的针对中国政府的滥诉均以原告方面失败而结束,但在中美关系高度紧张、美方频繁挑起事端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应当对上述政客的恶意举动保持高度警惕,尽早提出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再被推到风口浪尖,人民币升值压力几乎无时不在,而对升值的利弊,国内的专家学者仍是众说纷纭。本文提出的观点是:尽管人民币升值既不能解决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问题,也不能解决美国高失业率问题,但是在目前国内稀缺资源的严重流失、通货膨胀加剧和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的情形下,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资源保护、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部论丛》2008,(5):32-33
近段时期来,欧盟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又面临着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欧元升值可能会抑制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因此,在2008年欧盟春季首脑会议上,与会成员国领导人极为罕见地对欧元大幅升值表示忧虑。但从总体来看,欧元升值是欧盟履行全球经济调整责任的一部分,其对欧元区的经济影响不会太大,而且在全球经济调整的阵痛中,  相似文献   

10.
徐蓓  金立民 《发展》2011,(10):104-104
2010年世界经济有所复苏后,以美国为首的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又重提人民币升值,他们把贸易逆差归根为人民币币值低估,而2010年贸易顺差只占我国全年GDP的3%左右。从数据来看,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正美元国际地位的弹性仍然惊人。始于美国的全球危机巅峰时,尤其在2008年4季度,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且美元升值,导致对美国证券需求的普遍增强。然而,该证据意味着非美国居民相对"挑剔"——减少对美国长期债券的购买而逃入了短期债券,并甩开其他美国债券。因此,美国居民对外投资的回流可能对美元与国债价格的调整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贸易失衡"。尽管我们多次强调:"贸易失衡"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产业分工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但美国人无视事实,蛮横地硬要把贸易失衡与人民币币值低估绑定在一起。事实是什么?海关总署、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006—2013年人民币升值8年,根本无法阻止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贸易失衡加剧。为什么美国还要以"贸易失衡"为借口逼迫人民币升值?笔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环球财经》2009,(2):4-4
拿到2009年第一期《环球财经》杂志,就迫不及待地阅读了向松祚总编辑与蒙代尔先生的对话。蒙代尔先生说:“IMF向全世界推销浮动汇率政策是完全错误的。”我非常赞同。因为现在人民币升值的危害已经显现得非常厉害。而汇改之初提出的,人民币升值可以帮助解决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或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帮助遏制中国的通胀,帮助中国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等等预想,都没有实现。除了人民币已经大幅度升值,国际收支平衡方面的固有矛盾并没有解决。中国更像是掉进了美国设下的“圈套”。  相似文献   

14.
第一起针对我国企业的337调查案件开始于1986年。从1995年开始。美国每年都对我国企业发起337调查。并呈现不断增加态势,美国企业频繁利用“337条款”对我国企业提起诉讼。以期打击我国企业的出口潜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对我国企业的337调查增长非常快。截至2008年12月31日。ITC针对我国企业发起的337调查高达90起。我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美国337调查的最大目标国和受害国。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霸权地位与中美经贸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贸易不平衡已经成为中美之间经贸关系中的核心议题,也是美国促使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美国似乎总爱以此为借口给中国施加压力,促使人民币不断升值.其中暗含的前提是中美贸易应该是平衡的.只有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才能解决这种不平衡.  相似文献   

16.
我国引入市政债券的可行性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国家,市政债券与国债、企业债券一起构筑了完整统一的债券市场。我国由于受预算法的约束而禁止发行市政债券。但从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地方财政以及其他国家发行市政债券的经验来看,市政债券的发行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将是利大于弊。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发行市政债券的可行性及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美国     
《上海经济》2010,(12):70-70
美联储启动6000亿定量宽松政策为促进更加强劲的经济复苏步伐和帮助确保长期内的通胀水平,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11月4日决定提高其债券持有量,将来自于所持债券的本金付款进行再投资。此外,FOMC计划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进一步收购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美国国债,  相似文献   

18.
汪巍 《环球财经》2012,(1):82-83
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过去10多年是次级贷款的垃圾债券最积极的推动者。在次贷危机前夕对“两房”次级债券给予了一致的3A评级,目的就是引诱全球的债券购买者跳进陷阱。美国三大信用评级公司对日益发展的欧债危机火上加油和推波助澜,一再调低希腊国家主权债务的信用评级,导致了这些问题国家的融资成本急剧上升,直到完全失去市场的融资能力,从而又一次帮助美国对冲基金完成了“做空”欧元牟取暴利的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19.
尽管市政债券在我国还属于一块空白,但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已经发展为极为成熟的金融工具。我国的市政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以以收入债券作为突破口,一方面可以为地方政府开辟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可供投资者选择的金融工具。本文首先对美国收入债券的基本原理与运作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再进行地方收入债券危机规避的推算,最后结合我国法律制度和财政制度探讨我国收入债券市场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崔寅  芮晓煜 《东北之窗》2010,(22):61-63
“美国只要启动印钞机,美国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有大把大把的银子花。”看着日元升值.日本经济学者木下俊彦曾无奈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去年3月,为豪赌救市,美联储一次性向市场投放1.15万亿美元的供应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