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居住权制度写入物权编是本次《民法典》修订的一大亮点,但仅有六项法律条文难以全面规范该制度。本文从居住权的设立方式、主客体范围、权利义务、消灭事由、顺位冲突等方面分析居住权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解释论方法,结合《民法典》和其他法律规定,提出增设法定居住权、明确主客体范围、细化权利义务、完善消灭事由、参考现有制度解决顺位冲突等建议,为实践中几项突出的居住权适用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使居住权制度发挥实际效用,实现立法者通过居住权入典保障弱势群体居住需求这一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2.
宋逸庭 《活力》2023,(2):37-40
住房乃民生之本、民生之要。随着我国住房租赁人口的不断增多,住房租赁市场的需求也急剧攀升。面对此民生根本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制度来解决人民居住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了“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本文将从居住权的视角出发,结合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制度的演变发展过程,探析目前住房租赁市场存在的问题,以求为后续政策制定与完善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郝凯悦 《数据》2023,(1):33-34
居住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涉及民生的重要问题,在《民法典》颁布之前,实践中就存在很多涉及居住权的案件,《民法典》颁布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司法裁判行为。然而,由于法律规定较少,司法实践对于居住权的适用标准不一,有时会导致公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司法实务状况的探究来发现实践中涉居住权案件在处理时存在的问题,加深居住权的司法适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各界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养老观念转换后,以房养老成为缓解我国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压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借鉴美国反向抵押制度推行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以致无法实现以房养老,居住权应运而生。《民法典》规定了居住权制度,可弥补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不足,实现以房养老,缓解中国养老压力。居住权制度允许通过合同或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在保留居住权的同时进行空虚所有权交易,实现以房养老。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为了保障老年人群体“老有所居”,社会各界纷纷进行了以房养老的实践探索。其中,租售换养模式、售后返租模式以及住房反向抵押模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然而,这三种模式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表明,以房养老模式仍不完善,还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民法典》中居住权制度的设立体现了立法者对弱势群体居住需求的保障。居住权制度允许当事人通过书面合同或者遗嘱的方式设立居住权,可在保留居住权的同时转移房屋的所有权,实现以房养老的目的。这一举措促进了以房养老模式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居住权作为一项以他人房屋为标的的特殊用益物权,在保障部分弱势群体的居住权益、发挥房屋的最大效用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居住权作为一项全新的权利被写入《民法典》,能够缓解我国日益加剧的住房压力,弥补现存住房保障制度的不足。但作为一项全新的权利,居住权制度应以何种理论作为基础进行构建,在实践中又应当如何实现,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域外法居住权制度的有益经验,完善居住权设立方式和放宽居住权规范限制,建立起以社会保障为核心、具有高效登记制度的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7.
居住权是《民法典》新增的一项用益物权,由于居住权规则自带保障性和福利性特点,文章重点挖掘居住权在保障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弱势群体不限于家庭关系中的老年人和没有劳动能力的人,而是可以拓展到整个社会中需要基本住房需求的中低收入人群.将设定居住权的方法用来重构原有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既是呼应十九大精神,...  相似文献   

8.
居住权是《民法典》物权编新增的用益物权。自《民法典》实施以来,居住权登记的办理数量不断上升,居住权登记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不动产登记实务中遇到的未成年人不动产设立居住权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的房屋设定居住权肯定对房屋价值有损失,监护人的该行为必须是为了未成年人利益,譬如有偿设立等。居住权制度的功能不仅可以解决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还可以更好地体现所有权人的意志,丰富用益物权的体系。针对赠与未成年人的房屋上附加了设立居住权的情况,结合相关规定进行实务分析。  相似文献   

10.
所谓房屋居住权,是指特定的自然人享有的占有他人所有的房屋及其附属设施用于居住的权利。居住权制度最初源于罗马法,属于人役权的一种形式。现代居住权制度则产生于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规定。我国澳门地区民法典规定了居住权制度。根据该法第1411条第1款和第2款之规定,使用权是指权利人及其亲属在本身需要的限度内使用他人的特定物及收取有关孳息之权能,而涉及住房之使用权,则称为居住权。  相似文献   

11.
离婚后居住权是当前离婚判决中的重要内容。全文首先分析了《婚姻法》中的离婚后居住权性质,然后探讨了离婚后"居住权"在《婚姻法》相关司法解释中的体现,最后阐述了《婚姻法》关于离婚后居住权的设定  相似文献   

12.
立法机关以保障特定自然人的居住利益为立法目的与价值取向订立居住权。然而,在《民法典》居住权制度的设计中仅规定了意定居住权,这无法妥善保障家庭关系中弱势一方的居住权益。此外,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登记时的法律效力也存在争议,居住权人与善意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也亟需进一步明确。本文认为,应尽快设立法定居住权,明确不同方式设立居住权的登记效力,细化居住权制度实施规则,充分发挥居住权制度优势,从而达成房屋所有人、居住权人与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3.
居住权入典以来,引起多方关注。从其起源来看,经历了从单纯的人役权到可以实现物权公示的过程,国际上已经影响了近几个世纪。而我国对居住权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在不动产登记领域还需要深入探索。研讨居住权不动产登记实操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力求为准确办理居住权登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权语境下的穷人居住权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穷人的居住权,其实质是关于住房的制度安排能否取得利益表达和社会稳定间的平衡.基于"居住权是基本人权"命题时于穷人的生存权意义,必须切实解决穷人的居住这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既不"经济"又不"适用"的经济适用房并不具备对于穷人应有的道德关怀,应着力构建真正适于穷人的廉租房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刘子乐  张添媛 《数据》2022,(4):48-50
《民法典》新设居住权这一用益物权在保障弱势群体、实现“住有所居”及促进物尽其用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但由于目前法律对居住权的相关规定较少且笼统,导致现实中适用该制度具有主客体不明确、权利义务规定较笼统、对于居住权产生及消灭事由规定未全面等困境。基于法律的稳定性需要,宜在现行规定基础上结合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方法对居住权相关条文进行法解释学研究,促进居住权真正实现住房保障及促进住宅使用及交换功能。  相似文献   

16.
早在2002年《物权法》起草阶段,居住权制度就已经成为我国法律界的热门问题,其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该制度在《物权法》定稿中遗憾缺席。2020年《民法典》出台,居住权终在我国正式确立。《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条对居住权进行了定义,该条文的概括性表达为解释论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居住权的立法沿革、法律性质、内容及实践存在显著的探讨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适逢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之际,我国《民法典》首次将居住权明确列为一项独立的用益物权,从而维护弱势群体基本居住权益,为“住有所居”政策性指导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托。然而,新兴权利的出现可能导致旧有权利格局的失衡。例如,同一处住宅上同时存在居住权与抵押权,则两者易发生权利冲突。此外,由于居住权登记制度的不明晰与抵押房产执行条件的复杂性,居住权设立使住房抵押贷款的审批产生了较大风险。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完善居住权登记方式及内容,增加抵押人必要的承诺义务与通知义务,重点打击居住权人与被执行人恶意串通情形,尽可能地削弱居住权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波及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上海目前出台相关规定明确,继承人不属于经适房申请家庭成员的,不享有经适房居住使用权,仅享有在经适房按照规定发生回购或者转让后,主张分割所得价款的权利。此外,经适房申请家庭成员在完成房地产转移登记后死亡的,如属房地产权利人死亡的,其所享有的经适房房地产权利按照法律有关规定继承。  相似文献   

19.
在系统梳理研究居住权对“房住不炒”的影响机制的相关文献后发现,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集中在落实“房住不炒”采取的相关制度、居住权制度与为落实“房住不炒”而采取的相关制度的衔接与配合、居住权对“房住不炒”的影响机制等方面,这对于居住权制度功能的发挥与居住权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相关研究作一概述,希望对居住权制度功能发挥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论述了企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功能,指出了企业制度建设应把握的要点和应注意解决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