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从政策层面推动实体经济“脱虚向实”,迈向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以2002—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机制检验发现,试点政策能有效增加企业创新投入、降低企业税负和交易成本,进而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政策效应在管理层语调悲观、区域营商环境较差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政策,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也为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弥补研发投资市场失灵,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防止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13-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通过增加内部现金流缓解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蓄水池”动机,通过提高主业业绩削弱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投资替代”动机,从而抑制了金融化。与国有企业和成熟期、衰退期企业相比,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更能够抑制非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的金融化。本文从金融化视角分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作用效果,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有益补充,对于重塑金融化政策范式,进一步科学优化政策设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在发展模式与外部经济依赖性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内来分析中国经济从抵御金融化到出现金融化趋势的过程。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化和频繁的债务金融危机源自本国发展模式与外部经济依赖性相互作用下金融扩张与生产性积累的背离。对于中国而言,在政府有效的产业政策和渐进的金融政策引导下形成的工业化主导的发展模式,能够不断解决经济发展矛盾,同时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谨慎的金融开放政策减轻了中国对世界经济体系的依赖,使其得以抵御金融化和危机。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发展模式面临新的矛盾并且对外部经济依赖性逐渐增强,出现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将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金融化风险,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期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金融化风险尚未根除,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仍需要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积极引导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探索金融化与创新的良性循环机理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而理清金融化与企业创新战略决策的内在逻辑是把握金融资本与研发资本转化机制的重要切入点。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年-2018年面板数据,基于创新位势差异的视角考察了金融化对于企业创新战略激进度影响和机制的主体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化通过数字化转型机制显著提高了“创新者”的创新战略激进度,知识产权壁垒对于金融化与“创新者”的创新战略激进度的正向关联机制具有显著的遮掩效应;金融化对于创新者创新战略激进度的促进作用在企业获得一定政策倾斜和选择较长研发周期的情境下更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相关研究的理论框架和逻辑维度,为打通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冲击与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结合国际上己有的经历,分析了金融创新对传统货币供求机制与贷币政策操作体系的深刻影响,并根据我国目前金融改革与发展和实际,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在应对入世与金融创新冲击等方面所应当进行的调整和适应性准备。  相似文献   

6.
经济金融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统筹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金融发展是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基础,核心是金融功能平稳有序发挥,以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发展主要是发挥交易促进、信用转换、经济调节、风险管理、内外链接等功能,在维护金融安全视角下,需着力发展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基础设施和外部统筹等重点领域。金融安全是主权意义上的金融稳定,是金融发展的核心保障。为促进金融发展、金融安全需着重关注金融市场体系安全、政策独立性、基础设施安全、外部制裁等隐患。要战略统筹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注重完善金融功能提升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注重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以确保金融稳定,注重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健全金融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滕春强 《经济咨询》2006,(3):30-32,29
农村金融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全社会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会影响金融经济政策的传递和贯彻实施,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剖析了导致了其功能边缘化的制度诱因,提出了民间金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农业担保“四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以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帕累托改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撑。  相似文献   

8.
经济金融化趋势下的住房金融化放大了中国房价波动,房价与居民收入变动间的反馈循环加剧了收入不平等,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冲击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住房金融化与房价之间、房价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均存在双向正相关关系。住房金融化推动了房价上涨进而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居民收入不平等与住房金融化之间呈U型关系,住房金融化水平随收入差距扩大先降后升,当收入不平等程度超过拐点,住房金融化程度的加深通过房价变动拉大收入差距,而收入差距扩大也加深了住房金融化,两者间呈现典型反馈循环效应。因此,政府应充分运用政策工具加以调控,推进房地产去金融化,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平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已难以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政府应对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邮政储蓄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尤其要强化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并将民间金融纳入正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绿色电力既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基于绿色电力产业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比较视角,分析了我国绿色电力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瓶颈.从倾斜化的金融政策、多元化的金融供给主体、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三个角度构建了绿色电力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汪兴隆 《财经研究》2000,26(6):60-64
本文认为货币资金区域配置失衡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文章从金融层面考察,分析了区域货币资金失衡的具体原因。西部大开发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调整区域货币失衡的金融政策有: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优化区域金融组织体系,促进西部资本市场发展;发展区域投资基金;政策性金融;利用外资金融。  相似文献   

12.
刘广 《经济学家》2023,(12):36-45
以2008—2020年A股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企业金融化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对改善资本配置效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在替换核心变量测度方法或控制模型内生性后依然成立;国有企业和低绩效企业的金融化对改善资本配置效率的抑制作用更大,企业持有长期金融资产形成的金融化对改善资本配置效率的抑制作用更大,企业金融化对投资过度企业改善资本配置效率的抑制作用更大;财务风险在企业金融化影响资本配置效率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企业金融化对实物投资存在“挤出”效应,且该效应在持有更多长期金融资产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强。本文的政策意蕴是企业应充分认识金融化对实物投资的影响,不断合理分配资金和优化金融资产期限结构,避免“脱实向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不确定性已趋于常态化,银行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理论上,银行金融科技具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能够有效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基于中国2013—2022年的银行金融科技专利数据和企业贷款数据,探究银行金融科技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抑制企业实体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银行金融科技能够显著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抑制作用,这种效应在国有企业、数字化程度较低和财务风险较低的企业中更显著;第二,银行金融科技主要通过缓解金融摩擦和降低期权等待价值两条机制发挥作用;第三,银行金融科技能够显著削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的负面影响,并且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水平。因此,政府和银行部门要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增强银行部门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加强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结合,健全监管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用于减轻宏观经济运行波动的主要政策手段。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取决于诸多因素,比如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明晰的产权。其他条件不变,(金融)市场体系越健全,产权关系越明晰,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15.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随着全球浮动汇率体系的建立以及各国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资本的大规模跨境流动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最重要特征。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性极大增加了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并对货币汇率体系和金融稳定产生现实的影响。因此,新兴经济体如何应对国际跨境资本流动,采取何种政策工具有效实施资本流动管制,已经成为最迫切的战略性议题。  相似文献   

16.
姬俊昌 《当代经济》2017,(36):62-63
在分析供给侧视角下河南省科技金融模式创新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基础上,指出了当今河南省科技金融人才缺乏、体制和政策不健全、市场体系和生态环境不完善、工具创新滞后、科技金融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最后从加强科技金融人才供给、健全体制和政策体系、深挖现有科技金融模式的潜力、探索新兴科技金融模式及完善科技金融市场体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山东〕范   《经济师》2014,(4):137-139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和"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金融支持则是农村城镇化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文章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分析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归纳和总结了在当地城镇化过程中金融支持的做法和效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路径选择,即:明确政策支持导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及量身定做合适的金融工具等途径,强化金融支持效应。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机制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发展目标与金融稳定目标相悖、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与金融品种单一化之间存在矛盾、金融相关的配套和支持政策不到位等问题。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构建以政策性金融为先导、国有商业金融为辅助、合作金融和中小型金融为主体、直接商业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这是由"高级化金融"回归"初级化金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胜春 《经济师》1995,(7):19-20
金融改革需要扫除五大障碍王胜春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新的金融体制应该包括: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分离,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各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统一开放,有序竞...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碳金融市场蕴藏着巨大商机,应运而生的是对于碳金融发展的探讨和研究。文章综合碳金融理论与功能金融理论,立足于碳金融的产生及特征,分析了碳金融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困境提出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碳金融理念体系、政策法律体系、组织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和人才体系等碳金融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